趙剛 王家萍
【摘要】教師應巧借數學史料、數學概念產生的背景資料、古今中外數學家的介紹、數學在現實生活的應用、有趣的思考題和多彩的實踐活動等,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在實際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價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數學文化;學習興趣;綜合素質
數學文化知識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和應用,而且是學生理解與掌握數學的一個有效途徑,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鑒于數學的豐厚內涵,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巧借數學史料、數學概念產生的背景資料、古今中外數學家的介紹、數學在現實生活的廣泛應用、有趣的思考題和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等,將與教學密切相關的數學文化融入教學,抓住這些寶貴的知識資源,適時呈現給學生,為學生枯燥的學習生活增添樂趣,使學生對數學的發生與發展過程有所了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價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素養。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進行了以下幾點嘗試,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解析數學史料,感受數學奇妙
數學不僅僅是一門知識體系、一種科學工具、一種思想方法,更是蘊藏情感因素和人文價值的人類文明的載體。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學科。數學并不只是數字,它包含許多方面,是人類的一種文化。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文化,讓學生充分感悟到文化背后的故事,不但使學生受到數學文化的熏陶,產生文化共鳴,而且使學生提升數學文化品位,使學生領略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和奇妙所在,有效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數學的這種神秘感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
中國是文明古國,藴育了輝煌的數學文化,產生了劉徽、祖沖之、華羅庚等偉大的數學家以及《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等傳世巨作。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挖掘這些獨特的教育資源,如數學趣聞史料、數學概念產生的背景資料、數學家的生平、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數學故事等。如,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周長”時,教師可以講述圓周率的歷史研究過程和祖沖之的故事,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豐富的歷史淵源和先輩的聰明才智,既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又能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走進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好的數學問題需要好的問題情境,好的問題情境對于理解新的數學概念,形成新的數學原理,產生新的數學公式都會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創設好的問題情境,實際上是對師生問題意識的研討。它是通過外部問題和內部知識經驗的恰當程序的沖突,引起最強烈的思考動機和最佳思維定向的一種情境。問題是從問題情境產生的,不創設問題情境,學生不帶著問題學習,也就沒有探索和思考的空間。要想讓學生樂意主動地學習數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創設問題情境。這便需要教師創新教學設計,審時度勢,把握時機,以便激勵、喚醒、鼓舞學生,促使他們以積極的態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動求索,從而獲得最佳效果。創設問題情況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數學內容中的情感因素,也可以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趣味;針對小學生對故事、童話、動物等感興趣的特點,把教材中的問題融入故事、童話世界,能夠增強教學的新穎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效調動學生迅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筆者先拿出只一幅有一只耳朵的米老鼠圖片,告訴學生這只可愛的米老鼠耳朵丟掉了,問誰能夠猜一猜米老鼠的耳朵應該貼在哪里。學生看見圖片里自己比較熟悉的米老鼠,都躍躍欲試,課堂氣氛立馬活躍起來。當一位學生給米老鼠貼上耳朵后,筆者迅速問:“米老鼠的耳朵為什么要貼在這里啊?”由此自然而然引出米老鼠的兩只耳朵是對稱的。此時學生學習的興趣油然而生,在對畫面的觀察分析中迅速建立起“對稱”的概念。這樣動中促思,以思促學,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三、注重趣味習題,體驗成功喜悅
趣味、新穎、生動、多變的習題往往更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狀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主動參與練習的激情,激起學生追求成功的意愿,體驗成功的喜悅。所以教師可以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低到高的順序設計不同層次的趣味習題,如數學手抄報、數學日記、數學游戲、數學調查等。還有就是講授完新課后的課外拓展題,它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深化,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助力器。課外拓展題基于所學內容又不限于所學內容,在學生能夠接受的范圍內靈活設計問題,具有一定的難度,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范圍。這些內容大多不屬于考查范圍,往往成為被遺忘的學習材料。適時帶領學生嘗試一下,學生便會充滿興趣,樂于參與。
如,學習完“年月日”后,筆者設計了一道與日歷有關的趣味習題,引發了學生的興趣。筆者在事先準備好的一張日歷紙上用紅筆按順序任意圈了7個數,并提問:“誰能夠一下子就算出這7個數的和是126?”學生爭先恐后,一邊思考一邊想辦法。不一會兒,姬聰突然說:“老師,我找到了這個題的訣竅了!”沒等教師提問就迫不及待地說:“只要用7個數中間的那個數18乘7就可以得出126。”其他同學聽了都恍然大悟,都用贊許的目光望著姬聰。筆者接著帶領學生探究了一行數、一列數的規律。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得到了一個個驚喜。趣味新穎是產生興趣的誘因,興趣是學習、思維的動力。一張普通平常的日歷紙就這樣帶來神奇、趣味、創意,使學生體驗到妙不可言的成功喜悅。
四、善于操作實踐,提高綜合素質
教學實踐證明,綜合實踐活動能提高學生的課外活動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敢于質疑,勇于思考,學會并善于創新。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入游戲、競賽、文藝表演等方式來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良好的氛圍,使學生在快樂中活動,在活動中成長,在實踐活動中學到更多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方法等,帶動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教師應該結合學生實際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系,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待現實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例如,在學習“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時,筆者安排學生用硬紙板做幾張數字卡片和一張“小數點”卡片,讓學生親自把帶小數點的卡片移一移,再對比移動前、后小數大小的變化情況。這樣的操作使知識由靜態變為動態,有利于學生理解小數點的“動”引起小數大小“變”的規律。這樣的動手參與實踐操作,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五、發掘數學之美,培養創新意識
數學文化具有簡潔美、和諧美、奇異美、對稱美等特征,這些數學美蘊藏于它所特有的抽象符號、嚴格語言、演繹體系中。數學美能夠感染學生的心靈,吸納學生對它欣賞,很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精彩之處能夠使學生心靈震撼。這些都是激勵學生克服疑難、不斷創新的最強動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以數學文化為突破口,將數學美滲透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激起學生的多向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特別是在涉及奇異美的具體問題上,不要僅限于一種方法、一種思路,而是要鼓勵學生在欣賞美的過程中,敢于從各種思維角度去解決問題。對待每一個問題,都要先想一想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去解決。這樣長期堅持,學生就會養成一種良好習慣,以后遇到任何問題都會先用不同的方法去欣賞,去思考,用最合理、最新穎的方法去解決。這正是我們倡導的創新思維基礎,也是以后創新發明創造的序幕。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并不是簡單地教會學生數學知識就算完成教學目標,而是要在教會學生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同時教會學生遇到問題敢于利用不同的方法去嘗試、去實踐的精神。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不是“書呆子”,而是一個個有創新意識、能學以致用的創新人才。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保護每一位學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學生的天性,是思維的源泉、創新的動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這種好奇去思考,說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和想法,在課堂教學和課后實踐中從多方位、多角度來訓練學生的多向思維,最終達到另辟蹊徑和整體優化的目標,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新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習題:“用繩子在樓頂測量樓高,把繩子4折來量,樓高除外余6米,把繩子5折來量,樓高除外余2米,求這座樓的實際高是多少米?”解法1:設樓高為x米,列方程為4(x+6)=5(x+2),解得樓高14米。解法2:6×4-2×5=14(米),其思路是4折量樓高余6米,樓高除外余繩子6×4=24(米),5折量樓高余2米,樓高除外余繩子2×5=10(米),為什么少了24-10=14(米),是因為多了一個樓高。顯然解法2最巧妙簡捷。教師要抓住這種典型的題例,啟發引導學生敢于去嘗試,使學生既感受到數學的奇異美,又培養了創新意識。這樣的數學奇異美可以激勵學生強烈的追求真理、渴求認識世界的欲望,并能夠激勵學生探求數學奇異美的真諦,大大增強求異、創新的欲望。
總之,數學文化對于學生全面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適時運用數學文化引導學生挖掘更多的文化教育資源,使學生更深層次地領略到數學的博大精深,以極大的興趣參與到數學學習中,提高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鄧東皋.數學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12.
程薇薇.融數學文化于課堂教學,激發數學學習興趣[J].理論觀察,2010(03):117-118.
盛永.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讀寫算,2019(1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