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摘要】文章首先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得出新時期社會思潮在網絡中傳播的特點,然后提出了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引導實踐中對應的解決策略,目的是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減少負面社會思潮的影響,助力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新時期;社會思潮;網絡傳播特點;道德與法治;引導
一、引言
新時期社會思潮在網絡中傳播呈現新特點,傳播者也由資深專家、政府官員、行業精英等權威身份擴展為自媒體擁有者、普通知識分子乃至普通大眾,傳統傳播者失去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并經常在是非判斷、鼓勵與限制、發展方向預判方面與新興傳播者產生分歧甚至對立觀點。目前,網絡空間中影響較大的五大負面社會思潮是無政府主義思潮、民粹主義思潮、新左派思潮、民族主義思潮、新自由主義思潮[1]。
首先設計并向在校學生發放《關于當前社會思潮網絡傳播的新特點及引導研究調查問卷》,回收后統計問卷中各項數據,形成新時代社會思潮網絡傳播新特點的基本數據,然后分類分析新特點的社會根源、表現形式、邏輯因果、客觀危害以及破解途徑,結合有關文獻和論證思路進行系統的論述,探討在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遵循時代發展規律和客觀內在聯系,嘗試尋找削弱當今社會思潮網絡傳播負面影響力的有效方法,提出行之有效的科學理念和實踐方法。
二、新時期社會思潮在網絡中傳播的特點與對策
(一)傳播內容碎片化和實時化
網絡傳播的消息具有轉發方便和用時、費用極低的傳播優勢,但與傳統紙質或平面媒體相比,其內容更易被曲解甚至誤解,同時實時化存在過分追求發布速度和點擊率而忽略真實性的現象和盲目跟風、盲目轉載的現象。如果有敏感事件發生,因為事件各方對于信息披露不及時,公眾對事實真相的焦慮將被無限放大,進而引發思潮涌動[2]。傳播內容碎片化和實時化要求意識形態領域管理部門注意無間斷、無死角關注網絡異常信息,預判思潮發展趨勢,防患于未然,在初期階段就進行引導,避免形成更大范圍的影響。
針對當前追求時效性、信息量、多樣性導致的內容碎片化,需要在學生中培養公民意識,樹立主流信息渠道消費意識,培養對于碎片化內容進行整理、整合、鑒別等再加工能力,以降低不良信息對青少年叛逆期價值取向的負面影響程度。其中,引導青少年掌握、善于利用和整合新媒介環境下的碎片化信息的能力,才是促成青少年價值觀形成和良性發展的根本途徑。
(二)傳播主體扁平化和大眾化
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打破了既有的以執政黨、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信息傳播和溝通交流活動為主的“國家傳播”信息傳播格局,國家傳播需要在理念、體制、方式等方面進行創新。互聯網的發展應該讓傳統主流媒體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與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提高國家傳播能力。傳播主體扁平化和大眾化的特點一方面要求提高全民素質,一方面需要在思潮初起時對于錯誤觀點旗幟鮮明進行是非理論分析和錯誤觀點辯論,拖延甚至無視只能擴大其負面影響。
因學業因素中學生在傳播扁平化和大眾化的進程中多處于被動接收信息端,其中的信息娛樂化傾向對于沉溺虛擬社會、逃避現實困難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在課程中應采取組織建設興趣小組等真實社會環境,舉辦健康向上的政治學習活動,并引入目標支持系統,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以提升社會責任感。
(三)目標意圖擴大化和政治化
目標意圖擴大化和政治化是指社會思潮越來越關注將偶發事件搭車于大是大非的政治原則,由此出現了重大事件后深層次的全民反省和思考。隨著社會思潮更趨明顯的政治化演變趨勢,意識形態領域的正負較量變得更加膠著,意識形態安全也面臨著內外部風險[3]。目標意圖擴大化和政治化是社會思潮新時期出現的新特征,值得我們從國家安全角度給予高度重視,需要認真觀察,深入分析,精準把握,綜合研判,及時引導。
青春期的中學生是處于成長中的特殊群體,更加熱衷于新事物和新嘗試,同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在形成之中。雖然中學生對所面臨的新媒體環境具有超強的適應力和創造力,但現實生活中通過網絡和手機主動搜索或被動推送的信息雜陳,其中網絡政治信息依托于虛擬世界,導致偏激以及不負責任的處事態度逐漸滲透到青少年中,導致學生“三觀”受到影響,責任感淡化,從而對學生身心發展起到阻礙作用。
全社會要為青少年提供主旋律的網絡生態環境,加大對網絡監管的力度,通過技術革新及時全面屏蔽不良信息,特別是反社會、反政府、反人類等反動言論,弘揚真善美的新風尚。同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增加基于正確歷史觀的不同社會意識形態區別與認識內容,發現青少年出現網絡政治行為偏差,要及時分析原因,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來糾正極端錯誤,保護青少年政治上健康成長。
三、道德與法治課程引導實踐
(一)以主流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
某些不良現象經過主流媒體和自媒體的揭露批判,可以成為教育人們遵法守紀的反面教材,成為真善美的反面映襯。要繼續強化實事求是的導向和原則,以更加高效的方式把各項政策、措施、成就等信息傳遞給民眾,使其定心,放心,團結一心,改變主流宣傳在一些領域失聲、失語的狀況,在眾聲喧嘩的信息輿論場中建立良性的社會公共空間,更好地凝聚正能量[4]。故而,教師需要教育學生作為二次傳播者在接收信息后,將要轉發時思考三個方面的內容,即“是不是真的?”“有沒有必要去傳播?”“傳播后影響好不好?”
(二)分清社會思潮類別區別對待
對待思想領域的問題決不能大而化之,籠而統之,更不能把復雜的思想認識問題簡單化、政治化,任何粗枝大葉和簡單化做法都很容易造成失誤和傷害。基本原則是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有具體才能深入,只有深入才能細致,只有細致才不容易搞錯。社會思潮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因此,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就是要把一定的社會思潮放到一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中去分析,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各種矛盾和關系。加強對社會思潮中各類觀點特別是有普遍性傾向的觀點的深入研究,多角度進行考察、分析和評價,把握其性質、特點、作用和影響,不斷提高明辨是非的水平。
處理原則是正確區分和處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對大是大非問題、政治原則問題決不能含糊其詞,更不能退避三舍,在管理和引導社會思潮過程中要把握好時度效,掌握好時機、節奏、力度和范圍,講究方式方法。
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要注意對青少年進行正面引導,使之樹立大是大非觀念,能對涉及原則問題的熱點事件進行分析對照,形成自己的基本正確的政治觀點,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排除錯誤思潮的負面影響,能夠盡快達到政治合格的道德與法治教育目的。
(三)正確引導負面熱點事件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古訓充分說明了負面熱點事件對于廣大公眾的影響力。青少年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形成時期,如不加以正確引導,期間的重大負面事件都會對其“三觀”產生或大或小的負面影響,所以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穿插引導此類內容對于他們成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在負面熱點事件選擇、分析與安排對應教學內容等環節有以下幾點經驗與同行分享。
正確引導負面熱點事件要注意宜疏不宜堵,宜解不宜避,宜全不宜偏,宜軟不宜硬。堅持信息傳播及時、公開與透明的原則,采用公開的方式回應人群關注,方式方法上要采取人性化策略,不宜繼續激化矛盾。尤其是要注意引導時間不宜過早,因為負面新聞出現后要經歷或長或短的發酵期,前期相關信息雜亂,是非難辨,當事人情緒化表達明顯,因爭取同情、推卸責任、擴大影響吸引注意力等目的經常出現誤導公眾情況。過早引導學生鑒別是非,容易在后續翻轉案情,從而造成被動局面。故應在官方出具權威意見后再分析案情,選擇切入知識點和課程導入時機。針對校園中熱傳的負面事件,教師要及時獲知并進行全程關注,期間注意對信息本身相互矛盾的節點進行分析,提前研判事件進展方向,對于學生間存在的不良情緒要及時安撫,切不可放任自流。
四、結語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堅定自身信仰,提升說理能力,深入細致工作,充分通過談心談話、主題班會、新媒體運用等途徑加強對中學生的思想引領。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科學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是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現實社會和網絡虛擬世界是當今青少年面對的兩個相互關聯的生活場景,對于他們的成長有著同樣重要的作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直面多元社會思潮提出的問題和帶來的困惑,破解當前面臨的實際困難,提高立德樹人的教育實效,幫助學生利用網絡技術的積極方面快速成長,學會辯證分析“拿來主義”,盡量降低不良社會思潮帶來的負面影響程度,塑造政治方向正確、知識全面的社會新人。
【參考文獻】
李小玲.新媒體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挑戰與對策[J].新聞愛好者,2020(03):44-48.
徐曼,劉博.當前社會思潮傳播的新特點及有效引領進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9(02):58-61.
田豐.當代社會思潮對青年群體的影響研究[J].人民論壇,2020(04):106-108.
王平.當前社會思潮的主要形態、滲透邏輯及其應對策略[J].教學與研究,2019(06):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