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玲
摘 要:小學數學學科是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之一,在學生素質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的計算能力是數學學習的基礎能力之一,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除了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要注重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培養。通過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增加學生數字敏感度,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為學生之后的學習成長做好鋪墊。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能力;核心素養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計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組成部分,特別是在中低年級階段作用尤為明顯。因此,教師要重視數學計算教學,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并且在學生正確計算的基礎之上,確保計算方法的靈活性與合理性。
一、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現狀
隨著當前教育改革的不斷推動,數學學科教學的作用逐漸顯現出來。數學計算教學受到了教師家長的一致關注,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特別是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點。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讓學生意識到數學學科教學的重要作用。在此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
二、小學數學教學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有效對策
(一)選擇科學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數字敏感
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學生對數字的敏感度主要來源于長期的不斷練習。教學過程中,題海戰術使學生逐漸失去了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因數學學習而感覺到非常疲勞。因此,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導入數學游戲,使學生通過數學游戲擁有較強的數字敏感度,并且可以逐漸感受到數學學習真正的樂趣所在。例如,學生在學習了單雙數相關知識之后,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設置相應的游戲,教師隨意點名,讓學生說出一個數字,學生說出5,教師伸出一只手掌回答“這個數字是單數”。然后教師再繼續說出數字10,這時學生張開雙手回答“這是一個雙數”。當教師適當演示游戲之后,許多學生的參與熱情被激發,都愿意與教師互動進行游戲。然后教師表示讓所有的學生與自己一起玩這個游戲,在此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同桌之間進行游戲。在教學中游戲的引入不僅可以鞏固學生所學數學知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數字敏感度。通過游戲,讓學生對數學計算有進一步的認識,并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二)培養學生數學計算技巧,提高學生計算能力
對于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來說,計算速度也能體現學生的計算能力。在數學計算教學中,有許多計算規則可以讓學生更快速地計算。比如,學生在學習了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知識之后,教師將兩位數乘法的規律總結出來,并以順口溜的方式告知學生,然后給學生設置一些練習題,并且讓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列出豎式,觀察計算結果。讓學生自己完善計算口訣,掌握計算規律。教師給學生設置相應的練習題,讓學生在學習練習過程中逐漸發現計算技巧,掌握計算規律。當學生掌握了計算特點和規律之后,不用列出豎式,也能快速地得出結果。通過一段時間的堅持,教師發現班級中學生的計算速度整體得到改善。
(三)結合學生心理因素提高學生計算能力
首先,中低年級階段學生的情緒不夠穩定,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總希望可以快速地獲得結果。因此,當遇到一些較大計算量的問題時,學生一時難以得出結論而變得無比焦躁,甚至產生排斥心理。學生逐漸失去了計算耐心和學習自信心,如果學生缺乏耐心會導致計算效率下降,無法發現計算的規律。因此,教師需要調整好學生的情緒。其次,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由于小學計算教學過程比較單一,許多學生會感覺到計算教學過于枯燥,學生在讀題、審題和演算的過程中想要快速地獲得答案,容易弄錯計算題中的數字符號。如果在計算過程中,由于馬虎而弄錯了計算符號或數字會導致計算失誤。最后,學生容易在計算學習中產生厭惡心理,因為計算教學本來就顯得比較枯燥。小學中低年級階段學生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學生愛玩好動,很難長時間堅持做一件事情。數學教師在設置習題時,一定要少而精,切勿在教學中急于求成。要給學生設計合適的習題,結合學生的心理成長狀況,避免學生在思想上產生排斥,而導致計算的失誤。教師也要重視學生計算失誤的原因,并分析出現教學失敗的原因,然后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優化對策,提高學生計算效率,提升學生具備良好的計算能力。
綜上所述,數學學科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之一,在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計算的是教學中的基礎性內容。教學中培養學生計算能力是尤為重要的,可以使學生能夠更順利地完成之后的數學學習。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設置合適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對數字敏感度。并且設置一些有趣的計算游戲,提高學生的計算效率。在設計教學策略的同時,教師還需要了解學生的心理成長現狀,為學生制訂合適的計算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為學生之后的學習成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郭世杰.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J].學周刊(旬刊),2014(5):109.
[2]王霞.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J].新課程研究,2016(4):67.
[3]郭應富.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培養探析[J].新課程導學,2016(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