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培養、提升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善學樂思的自主學習能力。用有效提問推動小學數學課堂,不但可以讓老師引領學生對問題的關鍵點進行深入思考,還可以讓老師準確把握住學生學習的困惑點和難點,從而讓整個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習過程變為解決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再解決問題的螺旋式上升過程,讓學生真正做到真實性深層學習。
關鍵詞:提問教學;小學數學;課堂建構
小學數學課堂構建并不單單是指課堂上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傳統教學模式,而是可以具體分為“學前教師提問、學生預先導學,學中學生自主提問、教師引導生成思考,學后學生自問自答、教師總結補漏”這三個具體教學步驟,總體而言,是能夠讓問題成為貫穿整個學習過程的主線,切實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最終做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真實性學習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師在誘導性提問過程中逐步讓學生掌握問題的提出權,使學習過程從課堂內延到生活各處。
一、以問導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人的天性就是會被未知的新奇事物吸引。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自然也應當巧妙運用學生自身的好奇心,在講授新課之前留給學生幾個與課堂教學有關、貼近生活且新奇的問題,學生覺得有趣,自然而然就會去實踐觀察,他們在實踐觀察的過程中又會忍不住去思考這些現象背后的原因。教師在學生已經對知識有了初步興趣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初步的瀏覽和了解。在瀏覽和了解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讓自己的疑惑得到初步的解答,這樣自主學習的過程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還會讓他們對自己學到的知識記憶更加深刻。
例如,在“二位數乘法”這一章的學習中,教學的關鍵是引導學生想到將數進行拆分重組,教師可以先在課前給學生留下小問題:“如果12個同學每人手中都有14本數學練習本,那么他們總共有多少本子呢?”以問導學,可以切實做到讓學生在課前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一定的興趣,具備初步的了解,而且相比書面的筆頭作業,幾個簡單有趣的小問題更容易讓學生真正做到將學習融入生活,在游戲中快樂學習,擺脫傳統課堂學習的局限性。同時,學生擁有學習的自主性自然會讓老師的課堂教學開展得更為順利,從而能夠進一步深入講解知識點背后的原理,擺脫應試教育壓力下的填鴨式教育,真正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而非只是簡單地記住“是什么”。
二、用學促問
學習應當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言:“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這里的“教學生學”就啟示教師應當注重誘導性教學。在學生已經對知識有初步了解的基礎上,帶領學生一步步深入學習,而此時深入學習的過程并非只是直接將知識擺到學生面前,而是鼓勵學生憑借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探究精神去不斷深挖知識點背后的原理,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才是做學問應有的精神。但此時提出的問題不同于引導學習中的問題,而是具有深層次意義的問題,單單靠學生進行自主觀察實踐是無法圓滿解決的,教師就應當適時掌握課堂節奏,在適當的時間基于整體邏輯思維來構建學生對問題的深度理解。在整個過程中,會經歷從教師用提問步步引導學生深入,到學生逐漸領悟后再次進行自主提問,教師通過解答的過程讓學習深度再進一步提升的交替循環過程。即問題的發問權會逐漸從教師轉移到學生手中,真正做到讓學生主導課堂。
三、讓問溫學
常言道,溫故而知新,熟方能生巧。其實學生不斷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不斷遺忘的過程,我們在設計新型教學模式時應當考慮到人的記憶特性,建立一個通過提問讓學生不斷溫故的復習反饋機制。不同于傳統課堂中通過筆頭考試來檢測學生學習成果的方式,教師可以通過定期舉辦“趣味知識問答小競賽”“學生互相提問小競賽”“分小組提問比拼”等趣味教學方式,讓學生自問自答。學生一方面出于愛玩的好奇心理,自然會興致勃勃地參與到趣味教學過程中,積極設計與所學知識相關的問題,另一方面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也會出于好勝心而努力地復習已經學過的知識去應對同學提出的問題,在不知不覺中再次鞏固了已經掌握的知識。
讓問溫學,其實是讓學生通過趣味小競賽的方式相互取長補短,讓學生在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不斷地進行練習。相比傳統的筆頭考試,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減少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厭倦感和恐懼感。教師也更容易參與到學生溫習的過程中,及時對自己的教學效果進行評估。
四、結語
教師可以讓一系列深入淺出的趣味問題貫穿整個教學的始終,引導學生自主深度真實性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形成教學模式的良性循環。即主動性是從老師轉移到學生,深度性是在老師的誘導下逐層遞進,延展性是從學前到學后,成果的教學模式的側重性始終應當是學生本身的學習困惑,目的性始終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勤于思考,實質性始終依賴教師的匠心獨運。正是如此,方能讓教學模式發揮出它本身的潛力,真正實現自主性、自發性、自然性的快樂學習。
參考文獻:
[1]錢桂芬.探尋問學之道,讓學習真正發生[J].小學教學研究,2019(16).
[2]潘文彬.從“問學”走向“學問”[J].江蘇教育,2017(1).
作者簡介:嚴澤東(1969—),男,漢族,甘肅武威人,本科,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數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