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
◆摘? 要:小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要想真正掌握好這門語言,不但要把握基礎的英語知識,更要重點在語言運用能力方面進行探究,既要通過“聽”和“讀”進行語言信息戶收入,還要通過“說”和“寫”進行語言輸出,因此英語寫作教學非常重要,關系到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小學英語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應該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要以激趣為先導,促使學生感受寫作樂趣,可以通過組織開展課堂活動,豐富寫作內容,還要發揮榜樣引領,培養寫作態度。筆者從自身教學實際出發,主要圍繞如何打造小學英語寫作教學的高效課堂進行了思考,以供參考交流。
◆關鍵詞:小學英語;寫作教學;高效課堂;打造
寫作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要求較高,小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的初級階段,對于此時的小學英語教學開展,教師要明確寫作教學這個重點和難點,加強對學生的教學指導,精心組織開展課堂教學活動,運用合理的教學方式方法,努力打造高效的小學英語寫作課堂。傳統上的課堂教學模式存在很多問題,新課程改革帶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教師需要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研究,增強學生的英語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質量和水平。
1以激趣為先導,感受寫作樂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小學英語寫作來說,同樣需要首先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當前很多小學英語教師對于寫作教學不得法,高段學生對于英語寫作存在畏難情緒,缺乏良好的學習體驗,因此教師在寫作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對于導入環節進行精心設計,堅持以激趣為先導,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感受英語寫作的樂趣,這樣才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關于“My favourite season”的英語作文寫作,首先需要對不同季節的特征有個正確的認識,小學生都對于直觀形象、色彩艷麗的事物感興趣,所以教師可以課前搜集與一年四季相關的圖片和視頻等信息,并且加入學生之前學過的關于天氣的形容詞,服飾、食物類名詞等,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播放呈現出來,學生一定會很有興趣的仔細觀看,調動他們對生活中對季節的認識和情感,促使學生學習掌握如何表達對季節的喜歡。比如,有學生會說:“There a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 I like summer best. In summer, its very hot. I usually wear my T-shirt. I can eat ice cream.”這樣,真正喚醒了學生對季節主題的表達興趣,有助于高效課堂的打造。
2組織開展課堂活動,豐富寫作內容
課堂是教學活動開展的主陣地,傳統上的課堂教學比較低效,課堂活動開展不合理,如何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對學生的英語寫作進行科學高效的指導,這應該成為廣大小學英語教師不斷探索研究的課題。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單一枯燥,學生根本不喜歡參與到寫作學習中,寫出來的作文質量也不高,所以教師精心組織開展課堂活動,促使學生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逐漸的讓他們愛上英語寫作。例如,對于“My family”這個話題,要求學生圍繞家庭成員進行寫作,很多學生只是介紹了家庭成員都有誰,介紹了職業和年齡等信息,這些內容顯得非常單一,作文質量不高,所以為了豐富學生的寫作內容,教師可以通過組織相應的課堂活動,促使寫作教學質量得到提高。為了指導學生在寫作中有內容可寫,可以聯系他們的日常實際生活,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他們思考家庭生活中的點滴故事,深刻認識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把自己記憶深刻的事情寫下來,同時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多交流,自由的說,相互傾聽各自的想法,這樣可以激活思維,打開寫作思路,課堂氛圍非常活躍,一定會有助于高效課堂的打造。
3發揮榜樣引領,培養寫作態度
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過程,非常考驗學生的學習信心和毅力,態度決定一切,所以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的寫作態度進行培養。教學評價在課堂教學中是一個重要環節,由于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水平不一,有很多學生英語寫作質量不高,如果教師嚴厲批評,他們可能會心灰意冷,放棄英語寫作學習,但如果教師對他們進行正面引導,表揚寫作優秀的學生,利用榜樣引領,這樣學生們就會充滿學習熱情和信心,他們會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積極研究寫作方法和技巧,不再害怕英語寫作,保持一個積極的學習態度,這樣一定會在英語寫作方面取得不斷的進步。
4結語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英語寫作是語言的一種綜合性書面表達方式,教師要關注對學生進行寫作能力的培養,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要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激發學習興趣,傳授寫作方法,促使培養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促進高效課堂的打造,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陶永艷.小學英語寫作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探究[J].兒童大世界月刊,2019(05):59.
[2]魯郎.淺談如何打造小學英語寫作教學高效課堂[J].新作文:教研,2020(11):42-43.
[3]魏菲.小學高年級英語寫作教學問題與對策研究[J].教育導刊,2019(0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