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艷
摘要:相較小學階段的教學而言,初中課程的開展,是對學生進行進一步提升的一個重要的過渡階段。在這一過程中,為了確保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的培養與發展,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期間,需要重視對學生創造性和實踐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為了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教師便需要不斷完善、創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同時通過增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等手段,來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引言
為了確保學生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能夠快速的掌握其中的知識內容,教師應在重視學生學習能力提升重要性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力度。與其他學科相比,生物是一門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基礎性學科。因此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過程中,要想真正掌握教材中的重點與難點,學生需要借助親身的體驗與感受才能掌握其中內涵。但在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下,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始終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因而導致學生在整體的生物水平處于偏低的狀態。
一、設計教學情景,積極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在時代不斷發展與進步的時代背景下,以往初中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教育改革的需求。為了進一步加快現代化教學改革的步伐,初中階段教學活動的展開模式應進行相應的創新。在以往的生物教學中,教師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忽視了學生真正的需求,導致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期間僅僅只能掌握淺顯的一部分。為了深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生物教師應在講解理論知識的同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以此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在學生真正融入到情境教學后,教師通過適當的引導,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自身的想象力,并在極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生物這一學科的喜愛程度。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在實際的生物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創新精神培養對于學生未來發展與學習的重要性。同時通過精心設計相應的教學情境,有效提高學生生物水平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對于生物這一學科而言,初中階段的生物教學僅僅是幫助學生打好堅實基礎的時期,為了確保學生能夠在日后學習成長過程更加順利,教師需要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創新性理念的教育。除此之外,在日常的生物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各種生物知識,只有在不斷的思考與感知學習的過程中,其自身的學習水平才能得到更大的進步。
二、充實課程實踐,讓學生在動手中體驗生物
初中階段的生物教學開展的意義極大程度上是為了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生物素養水平。因此,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標,生物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將實踐活動與理論教學進行有效的融合,以此來調動學生自己動手的積極性,進而有效提高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與感知。另外,由于生物知識中涵蓋著不同內容的知識,并與實際生活生產之間存在十分緊密的練習。因此開展時間活動的方式有利于學生學好生物這一門知識。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充分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進行實地的觀察實驗。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正式開展實踐活動前,教師需要對相關的注意事項進行明確的講解,并結合實際教學內容來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實驗。在對比實驗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有針對性的選擇實驗材料與實驗對象,從而有效保證實踐活動的教學效率與質量。在這一實踐活動期間,為了有效提高學生整體的學習效率,教師還可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學習小組來進行相應的實驗探究。在實驗結束后,教師可以通過采取分享活動以及講解實驗結果等方式,來增加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在互相交流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進灰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師還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并解決學生自主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有效保證了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通過實踐活動與理論教學結合的方式,生物教學內容不僅得到有效的豐富,同時學生在自主動手實驗的過程中還體驗到了學習生物知識的魅力與快樂。由此可見,在開展生物教學期間,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并給予學生字體充分的尊重,以此來有效調動學社過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從而發現學習生物知識的魅力與樂趣,進而全面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實現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課后互動,進行師生交流
為了更好的滿足現代化教學改革需求,教師在開展生物教學期間,應與學生之間進行全面的配合,以此來有針對性的改進原有生物課堂教學的進度,進而有效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在學生與教師相互配合的過程中,學生應積極向教師提出相應的意見與建議。同時,為了更好的提高自身學習水平,學生還應對自身進行不斷的反思。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學生向老師提建議也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體現,能夠想出好的建議屬于創新,能夠有勇氣與老師進行交換意見屬于實踐能力,因此,這種交流活動是有必要開展的。除此之外,老師在教學方式上,不可一成不變地采用課堂內的教學模式,還需要增添除課堂內容以外的人文知識,不斷進行反饋和改正。在交流過程中需要有意識的促進學生的積極性,不能變成教育性質的交流,反而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需要表揚學生和聽取意見。老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思維,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不斷促進學生的自學能力,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輸出,以確保學生在初中就能接收到創新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理念。例如,在結束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學后,老師可以有選擇性地找不同成績層次的學生進行談話,以此掌握實際教學內容能否滿足不同層級學生的學習發展需求、或是明確了解學生對后續教學內容的建議與意見等方面的問題,進而有針對性的優化課堂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等。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在初中階段的生物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生物教師應在充分掌握教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對教學實踐活動進行不斷的創新設計與完善。只有在構建出學生所感興趣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積極性與熱情才會得到充分的調動。另外,為了確保學生在日后生活發展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生物知識,教師還應將教學融入實際生活,以此確保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靈活的運用自身掌握的知識與內容。
參考文獻
[1]林秀娟.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實踐探究能力的培養[J].學苑教育,2020(29):17-18.
[2]楊燕.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J].學周刊,2013(26):114.
[3]張茂發.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培養探微[J].成才之路,20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