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榮玉
摘 要:在信息化時代,人們習慣了運用圖片、視頻來了解和學習知識。在數學的學習中,數形結合是增加理解能力的捷徑,也是數學教學中倡導的方法,教師應該充分、廣泛地將其應用于教學中,也應鼓勵和提倡學生在解題時,學會大膽地通過畫出圖形或圖像,打開解題思路,開拓數學思維。
關鍵詞:“數形結合”;小學數學教學;應用探究
一、 引言
小學生對抽象的事物難以理解,他們的年齡決定了他們更容易接受直觀、形象的東西。在數學中,有些概念性的數學語言,會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階段,也是夯實數學基礎的關鍵期。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抽象性的知識進行轉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 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
學生在遇到難題和挫折時,缺乏與教師的有效溝通,導致難題、易錯點積累在一起。隨著教學進度的不斷變化,這些沒有及時解決的問題,就變成數學學習中的障礙和絆腳石。比如,在學習比較大小時,傳統教學中,教師缺乏引導,很多學生在思考時思想拋錨。沒有生活實踐經驗,想象的也是與知識點不相關的內容。學習上缺乏興趣,就沒有學習的動力,數學自然變成了惡性循環的狀態。
(二)教師綜合水平不高
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是學生喜歡的,綜合能力強、有魅力的,而不是一個教書匠。很多數學教師有專業能力,但與小學生的溝通交流中,缺乏耐心,甚至會有過激性或傷害性語言,導致學生學習這門學科時,就會有很強的自卑感。還有的教師在傳授的過程中,缺乏引導性,學生學習的過程吃力,無法解決抽象的問題。教學課堂是否緊張活潑、是否高效并吸引學生,這最能考驗教師的綜合素養。在課堂學習中,教師表達形象生動,富有幽默感,這會讓學生對擁有豐富知識的人有崇拜之情,學習起來也會更加積極有動力。
(三)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小學生在這個世界上經歷的事情少,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差,對復雜有難度的數學問題不能理解,也不會分析。而數學這門學科具有很強的抽象性,特別是到了小學高年級,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而是涉及數學綜合能力。如何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在教學中讓他們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一直是教學中需要研究的問題。如果學生分析理解能力差,就無法將整個題目讀懂。一道應用題中,可能涉及抽象的混合運算,對基礎不強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非常難,教師要將數學運算與圖形結合,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四)教學模式單一枯燥
數學的學習是有一定規律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樣基礎才能更扎實。小學階段從簡單的數字到復雜的概念,再到實踐生活中解決問題,教師并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而是簡單直接的傾倒式教學。教學模式老舊、方法枯燥,不能將抽象有難度的問題,通過形象的比喻,轉換成圖形,小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新教改后,雖然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善,但缺乏監督考核機制,很多本質的問題不能解決,教師也缺乏成熟的理念。教學模式的單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對數學的積極性和探索性不能發揮,就無法做到數學能力的提升。
三、 分析數學教學中“數形結合”的重要性
(一)數形結合思想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變強
大部分人的興趣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需要在學習的啟蒙階段去培養,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小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興趣。如何讓小學生對抽象的知識感興趣?最重要的是將復雜難以理解的知識,變成數形結合的方式,這樣相對簡單容易理解,學生就會有成就感,進而增加學習數學的信心,不會因為挫敗而變得沮喪。數形結合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學生變成自主性學習。比如,在學習“小時、分鐘、秒”課程時,學生不好區分,對它們的換算也感覺一頭霧水,教師要通過趣味性引導,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驗數學的魅力。如用實物替換來增加理解,橡皮代表秒,課本代表分,書包代表小時。換算結果是:一個課本就是60個橡皮,一個書包就是60個課本,這樣以實物的具體形式,讓學生弄清楚它們之間的換算。這些實際中的物體,就是形的表現。用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方式,就容易被學生接受,學習如魚得水,對數學的興趣就變得濃厚。
(二)數形結合思想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新教改要求課堂要發揮學生的主人翁思想,以學生為主導,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學情,提高學生對數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習興趣,讓小學生循序漸進地適應教學。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未知充滿好奇,有探索新知識的欲望。他們精力充沛,能快速接受新知識。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思維模式,把數形結合的方法,更有針對性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更快速提高理解能力。人們對圖形和圖像的東西,天生有一種親近感,對抽象長篇累牘的文字有畏懼和逃避感,這也提醒教師,能運用圖形表達的,盡量圖文結合,避開太過抽象的思考,這會讓小學生有強烈的挫敗感,對以后的數學學習不利。
(三)數形結合思想讓學生思路更加清晰
小學階段的學生,理性思維較弱,教師可以通過感性的方式來引導,把解題方法和思路以圖形的方式表達出來,學生對圖像更有親切感,通過直觀的分析,解題思路被打開。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他們在草稿紙上寫寫畫畫的習慣,通過圖形或圖畫理清思路,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從而增加小學生對抽象問題的信心,提高數學綜合素養。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圖形的示范也不容忽視,不能不成比例,這會造成思維的偏差。教師要抓住課前引導、課堂訓練、課后檢測的機會,充分利用數形結合,讓它形成一種習慣性的思維。
(四)把握數學圖形,提升空間思維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學生要通過實踐活動對數據有一定的認知,通過數據和圖形結合的形式,對生活中的長方體長、寬和面積有一定的概念,從而強化空間思維。比如通過步行丈量,去估算學校游泳池的周長、面積;通過目測課桌大小,估測它的長和寬;讓他們估測黑板的面積、鋼筆的長度,書包的周長等,再用尺子去檢驗估算是否有差距。這樣來強化學生的空間思維,在實踐中加深對空間圖形的認知,同時讓學生對數學充滿興趣,與同學之間加強了溝通協作,有利于培養良好的學習氛圍。再比如,在小學高年級數學中,有圓形、柱形,可以讓學生去觀察生活中圓的運用,再想象球體跟圓形有哪些相似處,他們之間有沒有關系?教師引導學生去領會球體是由無數個圓形組成的,以此對球體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這種通過圖形加深印象,提升空間思維和想象的方法,應該更好地運用在數學教學中,讓實踐與數學知識理論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