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曉紅
摘?要:在新課改進程逐步深化和現代教育思想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創新課堂教學形式,拓寬課堂教學內容,成為新時代教育創新的主要路徑。創新教學是高效課堂構建過程的一個關鍵構成部分。對此,文章就如何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從創新數學現狀和弊端、教學手段和績效評價等方面指出了課堂改革的建議和舉措,供相關教師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措施
一、 引言
數學問題產生和對問題的處理過程實則就是學習的過程,教師要對所要講授課程的問題進行分析。打造數學高效課堂,使學生喜歡數學創新教學的互動性和愉悅感,有助于知識性與多樣性的完美結合。一般來說,高效課堂的建設是教學的變革。數學涵養的培養不再受制于“點”,而是不斷靠近整體教學的“面”。數學教學通過不同時期、不同區域、不同理論層面的外延,貼近學生的知識水平,讓數字與圖畫深入結合,在學生內心生根發芽。而且,通過數學教學與課堂創新的結合,讓學生在傳統教學基礎上體驗到新形勢、新變化,真正發揮數學潛在的價值。
二、 小學數學教學出現的弊端
(一)教學模式需要創新,教學理念需要變革
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小學課堂教學模式能否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質量。對于一些教師來說,要在短時間內改變教學觀念仍然很困難。由于傳統教育思想的局限,一些教師仍然堅持以往的課堂教學理念,既不注重課堂與學生的互動,也沒有為學生講解做作業的目的,讓學生在目的不明確、思路不清晰的情況下完成作業。在布置作業時,教師并沒有真正思考過通過這次布置的作業,期望學生們可以掌握什么技能、鍛煉什么能力、養成什么樣的習慣。同時,一些教師只是依賴教材、教輔書、寫作指南來設計數學習題,不考慮學生自身的特點,也不接近學生的生活狀態。
(二)教學方法不合適,學生缺乏熱情
一些教師的教學方法還不夠豐富,容易使一些學生產生抵觸心理,最終限制了他們自主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是目前存在的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這直接影響到了學生的學習效率。由于小學生整體素質相對較低,文化的底子比較薄弱,像背語文課文、數學概念、英語單詞等一些比較枯燥乏味的內容,他們是非常不喜歡的,久而久之,就演化成了對文化課學習的厭惡情緒。
教材是教師的基本資料。數學內容的專業解讀要求教師降低數學學習的枯燥性,讓學生從理論與公式當中感受數字的魅力,以及與其他內容的縱向關系。例如,“理解乘法”是在學生理解加減法的含義,掌握加減法運算100以內的基礎上編排的,此外,乘法作為四大運算之一,是進一步掌握除法、處理相關實際問題的根本。概念的注入需要收集很多數學材料,乘法教學也是如此。教科書上還加了“兔子有幾個2只”“小雞有幾個3只”的問題,為了進一步突出“幾個幾元素相加”的認知過程,讓學生對待新問題時集中精力、開動腦筋、有所發現,教師需要在課前的認真準備設置疑問的內容,課堂中根據具體內容利用多元化的教育進行授課。
(三)教學目標不夠精確,學生缺乏自信
在小學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采取鼓勵性的教學方法,這有利于強化學生的自信心。部分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比較低,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學生的自卑心理導致的,因為部分學生的計算準確率或者反應能力并不理想,一些后進生容易喪失學習的自信,害怕別人嘲笑而不敢說出答案,最終影響整體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生設置合適的評價方法是保證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
三、 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形成的有效舉措
(一)做好課前備課,提高教師自身素養
高效課堂教學應該建立在用心準備的基礎上。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明確課堂教學的總體目標,在形成完善的備課體系的基礎上,保證課堂教學的有序發展。同時,教師要用適當的引導來拓展知識,保證學生迅速接受所學知識,教師應合理設計整個教學過程,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精心規劃課堂介紹、學生自學、教師教學和學生實踐的時間。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在明確學生的指導和教育作用的過程中,為促進學生各項能力和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內容的多元化,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關注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并從以下幾個層面提高教學水平:例如,教師在進行加減計算課堂中,就可以將學生分為多個小隊,以小組的模式進行數學競賽。相對于個人單獨比賽而言,這種小組數學比賽的形式,能夠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計算技巧,在準備階段小組成員相互之間可以分享自己的計算經驗,相互學習對方的計算技巧,同時還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的作用。
(二)設計情景引入,培養自主學習習慣
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教師通常需要巧妙利用課堂引導環節。創設恰當的情境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關鍵。教師創設數學問題情境,一是基于對核心素養的理解,二是激發內在動機,使學習任務挑戰學習能力。比如在關于“倍數”相關知識一課中,老師可以創造這樣一種情況:
老師:春暖花開,同學們來到學校花池。花池里開滿了花。那么圖中有多少種顏色的花?同學們能分開數嗎?
學生1:有藍色、黃色和紅色的花。
學生2:有兩朵藍色的花……
老師:根據已知的信息,能再提出哪類數學問題?
老師:學生提的問題很有道理。其中,很多同學提出了比較這兩種花數量多少的問題,也就是說,找出兩個量之間差多少朵。
事實上,除了我們已經學過的求和求差之外,還有另一種方法來比較兩個量——倍數關系。教師讓學對數三種花的數量,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傳統數學的基礎上體驗到新形式新變化,真正發揮數學潛在的價值。
教師應積極發揮自身的教育引導能力,幫助學生有效掌握預習的基本技能,引導學生獨立列出學習難點和重點,從而提高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系統理解。雖然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有疑問,但這種疑問實際上是發現和填補空白的過程,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形成。深入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為學生在設計分析、處理計算的過程中帶來喜悅與自豪,培養學生的創新勇氣和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