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宇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的發展變遷,各界對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建設高效課堂成為眾多小學數學教師追求的目標。所謂高效課堂,就是教學效率和效果高于平均水平的課堂,是在動態發展中的。教師的教學改革和具體的措施落實要不斷變化,推陳出新,持續進行教學策略方法方面的創新研究,幫助小學生獲得長期穩定的發展與提升。文章以小學數學高段為切入點,從構建高效課堂的必要性,影響高效課堂構建的因素,現存問題及其途徑等幾個主要方面展開討論。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學數學高段;高效課堂
一、 引言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在于師生的充分配合。作為教師,應該認真把握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點,通過認真的教學研究實踐找到構建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而學生則要在學習過程中具備較好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能夠積極主動地與教師溝通,向教師提出合理的建議。當然,雖然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但教師仍然起著組織和主導方面的作用,所以主要的高效課堂構建工作必然要由教師來開展,挖掘出學生的潛力。
二、 構建小學數學高段高效課堂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人才具備良好的能力素養,要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變化,實現個人發展并有能力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小學數學學科的重要性變得更加明顯。
數學學科是所有自然科學學科的重要基礎性工具,而且小學數學知識中的很多內容都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計算能力、幾何直觀和空間想象等能力素養,更是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與工作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了較強的數學能力素養,才能為未來的人生路途打下堅實的基礎。
而想要學生的數學能力素養充分發展,就必然要構建高效的課堂。而且到了小學高段,這種需求就變得更加迫切。學生即將進入到初中階段的學習,不僅數學知識的難度有明顯提升,而且也有機會去了解更多的社會生活,需要用到數學知識的場合更多。不論是為了取得更好的數學學習成果,還是為了能更好地參與社會活動,都需要有更強且更加全面的數學能力素養。過去那種只關心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教學理念及策略方法顯然不再適用。構建高效課堂,在有限時間內達成全面的教學成果成為必然選擇。
三、 影響小學數學高段高效課堂構建的因素
想要構建小學數學高段高效課堂,就必須了解影響其構建的關鍵因素。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及學習水平。雖然小學生在各方面的發展還不夠充分,需要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組織,但畢竟在學習效果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是小學生本身。所以,在構建高效課堂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水平放在重點關注的位置。為此,教師的策略方法一定要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相應的調整優化,要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為主,而不是以更好地“命令”學生為主。
四、 小學數學高段課堂現存問題
(一)脫離學生能力
可惜的是,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對于小學數學高段高效課堂構建及影響因素都還沒有充分的認識,導致教學中出現了各種問題。首先,是教學工作脫離了學生的能力,或者說不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部分教師不注意與學生交流近期學習情況,不認真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未對學生的表現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指導措施。這些本質上反映了這些教師不尊重小學高段學生的認知規律。小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感受到的是被動和壓抑的氛圍,很難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學習效率低下。
除了整體上脫離學生能力的問題,還有缺少對具體學生針對性教學的問題。小學生雖然年齡小,在性格特征和能力層次等方面有著比較大的共性,但并不等于他們之間就沒有差別。既然能力不同,那么學習上的需求也就不可能完全一樣。但一些教師已經習慣了過去那種整體的教學理念與教學策略,很少去關注具體學生的需求,雙方對教學工作都不滿意,高效課堂的構建無從談起。
(二)脫離生活實際
知識的主要功能是為實踐服務,數學知識也不例外。小學高段數學知識的內容是有明確的應用方向的。如果不能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社會生活參與體驗,那么數學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就是沒用的,教學也是無效的。現在有很多人感到初中數學知識就沒用了,對自己沒有什么幫助,而且這種思想正在逐漸向小學高段蔓延,這就是數學教學忽視生活實際所帶來的嚴重后果。沒有了數學能力素養作為支撐,小學高段學生今后學習物理、化學和生物等知識時就會遇到更多的困難,而且學生會因為邏輯思維等能力的缺失而無法理解這些學科的價值。
有的教師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判斷應該怎樣體現教學和生活實際相聯系,結果脫離了學生的能力范圍,出現的是學生所沒有經歷和不熟悉的生活場景與生活經歷,學生仍然無法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實際作用,不能在自己的生活體驗中對數學知識有效地加以運用。脫離能力和脫離實際,由此成為阻礙小學數學高段高效課堂構建的攔路虎。
五、 小學數學高段構建高效課堂途徑
(一)抓住學生認知規律
小學數學教師打造高段高效課堂的第一步,是深入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來開展教學活動。教師要認識到,小學高段學生雖然即將進入初中,已經經過了幾年的數學知識學習,但并不意味著他們此時就必然具備了較高的能力素養。具體情況必須要通過日常教學中觀察和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去進行了解。另外,教師還應該多從教學研究資料文獻中了解小學高段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豐富自己在該領域的知識積累,為如何去接觸小學生提供一定的指導。
教師應該在課前就與學生進行深入的互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了解學生能否較好地應對新內容的學習。為了避免師生對教學難度和認知水平的誤判,可以采用簡單的課前測驗,來進一步明確學生的狀態以及他們此時能夠完成的認知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則要注意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要鼓勵學生主動說出心中的疑問,觀察學生出現的微表情,以此來判斷學生是否還存在一些疑問或困惑。而且由于學生的狀態是會出現變化的,所以這些工作應該長期堅持下去,這樣才能時刻把握住學生當前最新的認知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