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水嬌
◆摘? 要:成功的教育的是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學生道德品質、精神品質、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培養的重要性是應當引起每位教師的重視的。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重視每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尤其是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培養。對此,教師可以以展開素質教育為基礎,將文化知識課堂與學生德育教育巧妙融合,讓學生做到文化知識和道德品質的同步發展提高。
◆關鍵詞:素質教育;小學教育;德育教育
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初步階段,他們的自我意識有了初步的發展,道德情感也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但是由于自制力不強、意志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都較差,所以非常容易因為受到不好的影響而形成扭曲的道德觀念,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德育教育給予學生在道德品質上的指引和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可以做到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同時在倡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背景下,每一位小學生都是國家民族未來的希望,要想讓學生們擔此大任,自然需要教師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才能讓每位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從教育的源頭上提升中華民族未來的整體素質。
1樹立意識,挖掘素材
課本是每門課堂不可或缺的教學輔助工具,而牢固掌握課本基礎知識更是每位教師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因為課本本身就已經蘊含足夠多的知識點以及豐富的教學素材,因此教師如果想要成功地將教育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中,首先就需要在自己的腦海中牢固樹立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意識,在意識的驅使下處處留心、時時注意發掘教材中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素材,這樣既可以順利完成文化課的教學任務也不會顯得過于突兀刻意,同時將教材課本知識與德育教育的結合還可以讓學生對教師講解的記憶更加深刻,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本知識,可謂一舉兩得、高效學習。
例如:教師在講解英文教材第三冊的Lesson34課時的“I am very sorry,comrade”的課文時除了要讓學生了解課文中的知識點、語法結構和單詞意思等,還應當在講解時適時地引導學生應當學習課文中主人公注意禮貌,及時道歉認錯的良好品質,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為什么課文中樓上要給樓下的人道歉呢?”,有學生會回答:“因為樓上的人給樓下的人制造了噪音”,教師接著追問:“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給他人的生活帶來了不便,例如制造噪音,我們應該怎么說呢?”,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I am sorry”,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和表揚:“對了”,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已經將在日常生活中要禮貌待人,禮儀問題對于人與人相處的重要性這樣的問題滲透給了學生,而且并沒有額外的多花費很多時間,同時非常的自然和水到渠成。再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講授《爸爸的手》這一篇課文時,不僅要帶領學生認真分析課文內容,還可以將課文中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著重強調其中與德育有關的內容,然后順勢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還可以讓學生聯系實際談論自己的看法,從而活躍課堂氛圍,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課文中與描寫手有關的片段時,可以布置學生回家觀察自己父親的手,并且了解與父親的手有關的故事,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分享,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表面上是在講父親的手,實際上是在贊揚父愛的偉大,同時引導學生要對父母常懷感恩之心、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體諒父母、為父母著想。
2以情感化,用聲達情
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德育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中小學開展德育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可見德育健康教育是小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同時必須滲透入小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音樂本身具有的教化滲透功能使其成為對小學生進行德育健康教育途徑的不二選擇,如何實現小學音樂學科與德育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是每個小學教師都應當思考的問題。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都凸顯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樣的,在音樂教學中信息化的影響也在逐步加深并且信息技術可以讓音樂教學課堂的形式更加多樣化、內容更加具體化、表現更加生動化,從而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從而形成樂觀向上的品質,因而在音樂教學中具有獨到的優勢。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音樂內容選擇合適的智能多媒體技術進行配合,從而最大程度地營造課堂氛圍、盡可能地讓學生沉浸到課堂情境中、從視覺、聽覺多感官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大幅提升音樂教學的課堂質量、充分挖掘音樂課堂中的德育教育素材,在潛移默化中訓練學生的意志力,從而實現培養學生健康道德觀的目的。
3結合線上、多樣開展
感受如果僅僅停留在想法是無法真正輸出的,我們只有勇于表達出自己獨特的想法才能真正消化吸收所見所聞所感,在德育教學中尤其如此。教師在課堂上以課文為基礎的德育教育成功讓學生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對文章主題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后應當乘勝追擊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否則學生僅僅是將感受停留在課堂時間中是無法真正提升德育素養、培養精神品質的。但是在傳統教學中,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學生數量又過多,教師沒有辦法讓每個學生都表達出自己的學習感受,評價反饋機制無法即時構建,學生的受激勵效果無法達成,教師也無法得知學生的內心感受,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但是在現在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新型教學形式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在微信平臺、超星學習通、校園墻等各種多媒體平臺上針對某一主題進行討論,還可以讓學生間相互交換意見,這樣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情況都可以有所了解,學生也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
4結語
德育工作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它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中,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和保證的作用。小學德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奠基性教育,是培養造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格公民的起點,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著主導和決定作用,這些特點決定了德育教學應當是每位小學教師都倍加重視的內容。
參考文獻
[1]吳衛君.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法的應用 [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2):256.
[2]陶艷秋.如何利用生活化教學法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J].中國新通信,2020,2(20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