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資源建設能解決學校英語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時的資源挖掘能力不足、選材拼湊凌亂等問題,是促進課程思政實施的有效保障。本研究團隊以三教改革為建設思路,在原在線課程平臺的基礎上建設了二課程、八章節、四模塊的思政數字化資源庫,實現優質資源共享,提升教師思政能力,為更好地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學資源建設
【作者簡介】 徐萍(1972-),女,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大學外語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
【基金項目】2020年度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課題“混合式教學視域下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建設探索”(項目編號:2020CXJG18)。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充分挖掘和運用學科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
如何在大學英語課程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是我們目前積極思考的課題。我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大多數教師已經意識到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并已經著手實施,但由于沒有相關資源,僅停留在課堂說教上,學生不愛聽;或者找到一些相關素材,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簡單嵌入,沒有與原課程內容融合,導致教學、思政兩張皮,未能實現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普及推廣課程思政,關鍵是配套建設課程思政資源庫。因此筆者帶領團隊,依托校級教改課題“混合式教學視域下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建設探索”,積極開展課程思政資源建設。
一、試點建設,逐步推廣
西蒙的分解理論告訴我們,把將要設計的問題分解成一些小的更加容易管理和界定的問題,可以使問題設計的復雜性得以降低。目前我校大學英語正在實施分類分層混合式教改,大學外語部教師分為五個教學團隊服務于五個二級學院,學生根據入學水平考試分為A、B、C三個層次,教材選用、在線課程各不相同。面對如此復雜的教學環境,筆者將我校英語課程思政資源庫建設分解成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將軟件大數據學院(學校品牌專業)定為示范先鋒,先行探索課程思政資源庫建設的有效路徑,以12個B層班級(980人,人數最多的層級)為實驗班級;二是基于選用教材進行教學資源的搜集、整理和分類,便于教學過程中的無痕融入;三是基于現有教學平臺進行資源庫建設,以節約建設成本,同時便于師生應用。
設計者個人的風格和特征將影響到對象的設計與開發。資源建設團隊共有六名成員,風格各異,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小混亂,團隊采取負責人牽頭打造樣章,制定標準,其他章節保持和樣章風格一致。
二、資源建設目標
思政資源建設既是深化課程思政、課程改革,還是豐富教學資源、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的重要途徑,也是我校內涵建設和優質發展的現實需要。課程思政當前已成為大學外語部全體教師關注的重點,同時也成為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難點。經過多次研討,本課題建設目標具體確定如下:
1.資源豐富,能學輔教。資源建設能解決英語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時資源不足、選材拼湊、耗時低效等問題。資源建設力爭做到內容豐富實用、形式多樣,將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文化自信和民族產業自信融入課程,以實現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課程思政目的。
2.線上線下,使用方便。我校大學英語早已實現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2015年起在智慧校園自建大學英語在線課程SPOC,2017年在省愛課程平臺建設大學英語MOOC。思政資源建設依托現有教學平臺可全部實現資源網絡數字化,方便師生獲取,滿足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知識傳授與思政育人同步的需求。
3.資源共享,避免重復。團隊合作,共同開發,集思廣益,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提升資源建設的質量。協同作戰才能結束長期以來英語教師“單兵作戰”的狀態,有效打破“孤島效應”,從而轉變為“協同效應”,避免重復低效的個人建設。
4.提升英語教師思政教育教學能力。在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中,教師處于主體地位。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親其師,信其道。因此,提升教師思政意識是思政資源的建設的關鍵。要提升高職英語教師的“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重點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統一”,從而提高 課程思政的育人能力。
三、“三教”建設思路
我校大學英語思政資源建設以“三教”改革為切入點,規劃建設思路。
1.建設課程思政教師團隊。教師是課程思政的主力軍。組建教師團隊,通過研討、學習、交流等方式加強思政意識,提升對思政素材的挖掘、整合、開發能力。
2.以建設新形態一體化教材為重點。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資源,是教與學的重要依據。在信息化教學時代,基于現有英語教材提取思政元素,尋找語言技能與知識傳遞、精神塑造的最佳契合點,開發數字化思政素材,建設“紙質教材﹢多媒體平臺”的新形態一體化教材體系,成為課程思政資源建設的工作重點。
3.以混合式教學模式、BOPPPS教法改革為發力點。呈現資源本身并不是課程思政資源建設的初衷,如何讓資源服務教學、達成思政教育目標才是資源建設的根本目的。教學方法是讓教學資源發揮作用以實現教學目標的發力點,因此思政資源建設必須考慮我校目前的大學英語課程教改模式(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教學方法(BOPPPS),并為其實施提供保障。
四、建設內容
基于上述建設目標和“三教”建設思路,本研究團隊搭建了思政育人資源與課程在線資源結合的“兩課程、八章節、四模塊”結構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數字化資源庫(見圖1)。
1.課程層級資源。根據現有大學英語課程設置配套建設大學英語 I和II的課程思政資源。我校大學英語I教學內容是基礎英語EGP,結合其特點,思政資源的主線設定為“文化自信”,傳播中國文化;大學英語II教學內容是職業英語EOP,因其語言特點,思政資源的主線設定為“民族產業自信”,宣傳中國制造。整個課程資源主要為了培養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2.章節層級資源。根據課程整體設計配套建設各章節的課程思政資源,具體結合教學環節開發思政資源,故其建設內容包括單元主題、閱讀、聽說、寫作、翻譯。以大學英語II的第一單元為例,思政資源建設詳見圖2。
3.課程思政教師團隊。教師是課程思政的主力軍,目前的團隊成員(六人)均是德才兼備的骨干教師,其中五人為中共黨員;副高職稱兩人,講師兩人,四名教師在2020年微課大賽獲獎,教學質量考核優秀;兩位助教為2020年剛入職的年輕教師。在保證資源質量的前提下,實現團隊成員“老帶新”“點帶面”的培養目標。
五、建設成效
從立項建設開展的大半年時間里,團隊成員在緊張忙碌的工作中經常交流討論,探索課程資源建設的新路徑、新方法;大學英語I的思政資源已建設完畢并在2020-2021學年第一學期應用,期末以問卷形式對學生展開調查;大學英語II的思政資源建設在大學英語I的基礎上繼續改進。現將建設成效總結如下:
1. 思路清晰,建設工作有條不紊。建設初期,團隊成員有畏難情緒,沒有建設思路。經過多次研討,觀摩學習,在負責人的帶領下大家理清思路,建設樣章,打開了工作局面。
2. 積累了豐富的系統建設經驗。以課程團隊的形式,系統化課程配套建設思政資源實現了從無到有、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思政資源建設是對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一種考驗,具體包括梳理現有教學內容、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和建設數字化新資源的能力。梳理現有內容,促進教師讀懂教材,熟悉課程整體設計;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增強了教師的思政意識,結合單元設計,精心篩選加工整理新資源,為課程思政融合打好基礎;建設數字化新資源提升了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特別是思政微課制作能力。
3. 資源建設實現了平臺融入的轉變。資源共享平臺不僅需要考慮教師,更需要考慮學生。大學英語I課程思政資源建設好后,上傳百度云盤,很快實現了團隊教師共享。學生共享平臺,當時選擇了智慧校園,建設了“新編實用英語課程思政”專題,學生可以觀看視頻、聽錄音、看文本,還可以進行測試作業。但期中學生座談時有同學反應,大學英語I課程本身有中國大學慕課平臺,現在又多個學習通平臺,不夠方便。針對這一問題,大學英語II的思政資源建設,學生共享不單獨搭建平臺,而是直接整合融入原智慧校園新職業在線課程平臺。
六、結語
目前我校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資源因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受到廣大師生的好評,資源建設也促進了教師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思政教學資源僅僅是思政教學的載體,無論是什么形式的資源,其作用都是輔助性的,都是為實現思政目標而服務的。課程思政教育以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為目標,將德育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的育人格局,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艷軍.網絡教學資源庫的構建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
[2]鄭慧靜,葉韋,劉美麗.高職英語“課程思政”中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探討[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19):13-14.
[3]楊洋,龐薇薇,倪志剛.OBE理念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路徑探索與實踐[J].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20(3):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