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凌燕
【摘 要】中國人喜歡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當成修身養性的圭臬,視若提升思想境界的指南。古詩、樂曲、民族音樂、民族戲劇、國畫、書法、對聯等傳統文化形式,對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塑造中國人民族精神,影響中國人處事態度的重要文化寶藏。小學生處于學習傳統文化的黃金機遇期,語文作為一門文化學科,和傳統文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二者須臾不可分割。本文從傳統文化的內涵出發,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特點,對小學語文課堂國學主題閱讀的開展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希望對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有一定的啟發和裨益。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主題閱讀
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主題閱讀中落地生花,需要教師對傳統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感情,并能夠在教學和生活中用傳統文化精神指引自己的言行,給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在主題閱讀中,教師要積極拓展,從不同角度審視小學語文閱讀教材,發掘傳統文化知識和內涵,帶領小學生徜徉于傳統文化的海洋之中。
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的不足表現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學熱的升溫,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雖然日益加深,但是由于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是閱讀一兩本書,聽一兩場傳統文化知識講座就可以對傳統文化建立全面的認知。當前,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對什么是傳統文化,怎樣闡述傳統文化,還存在一定的迷茫。一方面考慮到小學生的接受程度,傳統文化和小學生有一定的距離,影響到教師積極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一方面由于應試思維的根深蒂固,教師不能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融入到語文教學之中,對傳統文化尤其是古詩詞教學不能深入挖掘,大多停留在表面意義的講解上,不能從創作背景,思想意境等方面闡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悟不深。再有就是一些小學語文教師也存在緊張心理,擔心因為文化知識儲備的不足,在給學生講解傳統文化的時候怕誤導學生,怕闡發不到位,闡發不清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傳統文化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結合。
二、小學語文課堂國學主題閱讀的開展策略
(一)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
傳統文化精神的繼承,首先需要對傳統文化有所了解,因此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儲備是基礎。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深入鉆研每一篇課文的內涵,從傳統文化角度出發對課文進行挖掘和拓展,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如在教學《傳統節日》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借助于多媒體,給學生講一講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如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生活說一說自己對這些節日的感受。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相關古典書籍,給學生展示更多中華失傳的傳統文化節日,如上巳節、寒食節、中和節等,這些節日學生沒有聽說過,教師要耐心細致地給學生講解,不可一帶而過,給學生以不重視的感覺,才能提升學生學習祖國文化的動力。為了激發學生的節日情感,教師可以一邊通過動畫視頻展示節日的文化故事、文化習俗等內容,一邊給學生播放一些傳統文化知識講座或電視節目,如《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節選傳統節日內容,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化儲備。之后教師把學生分成小組,每一個小組表演一個傳統節日故事,如春節放鞭炮,貼春聯,晉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嫦娥奔月的故事等,把文化背景下的主題閱讀教學推向深入。
(二)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感悟
傳統文化能夠涵養學生的內在精神品質,引導學生成為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一些語文課文既蘊含著深刻的傳統文化知識,同時又能在閱讀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情感認知,加強學生的文化感悟,使學生的思想和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從而對祖國文化產生深深的向往。小學語文教師要帶著情感開展語文主題閱讀教學,多和學生互動交流,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感悟。如在教學《大禹治水》時,教師就可以問學生:“孩子們,老師想問你們一個問題,大禹為什么要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因為他不喜歡親人嗎?”孩子們圍繞著老師的問題積極回答。有的說:“不是,大禹想要把洪水治理好,解救老百姓的災難。”有的說:“我聽到一首歌唱到‘有國才有家,沒有國哪來的家,大禹舍棄小家為了大家,他做得對。”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文化感悟,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講講神農嘗百草的故事,精衛填海的故事,后羿射日的故事,哪吒鬧海的故事,倉頡造字的故事等,圍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傳統文化主題對課文進行拓展。之后教師再啟發學生:“你們是祖國的未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主力軍,學習傳統文化是你們的義務和責任。一些小朋友平時心里沒有他人,我行我素,自私任性,沒有包容心,你們應該像大禹學習,將來才能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教師把學生的生活和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引導,可以促使學生進一步深入閱讀課文內容,加深對大禹精神的了解。
(三)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修養
修身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些教人向真向善向誠向上的傳統文化內容,對于培育學生的精神修養有著重要的作用。生活在信息化時代的小學生對傳統文化較為生疏,他們對流行文化、網絡文化、西方文化接觸較多,使得小學生的個人修養出現了很多問題。對此,小學語文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播使者,就要切實肩負起責任來,通過積極引導,提升小學生的思想境界,培育學生的心理素養和道德素養,改造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如在閱讀教學《貝的故事》時,教師就可以針對一些小學生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從中華節儉文化中尋找改造土壤,讓學生從小就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這篇課文內容很少,給教師提供了很大的創作空間。教師既可以給學生講一講中華漢字的文化內涵,提升學生對漢字的了解和認識,激發學生對漢字魅力的認同。同時也可以結合“貝”的意義進行闡發。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很多關于節儉的內容,如“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力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等等。這些語句,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人對待節儉的態度,說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提倡節儉的民族。教師可以把這些句子打印下來貼到教室的“傳統文化”專欄墻上,方便學生隨時閱讀。教師也可以把一些古代文化名人的節儉故事裝訂成小冊子讓學生傳閱,如蘇東坡和范仲淹的節儉故事等,通過節儉主題閱讀活動,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