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文閱讀是一種有創意、多元化的閱讀方式,它突破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通過多元視角認知教學內容,以此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讓學生能夠從更深、更廣的角度對語文閱讀內容進行認知,以此提高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以魯迅文學作品閱讀為例,分析闡述群文閱讀優勢,探討群文閱讀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群文閱讀;魯迅;有效方法
群文閱讀指的是教師提出一個話題,并為學生提供相關的閱讀資料,讓學生通過對不同文本的分析、對比、歸納,逐漸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及核心素養。在初中階段開展群文閱讀,可以縮短閱讀時間,提高閱讀質量,大幅度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
一、 洞悉世事,客觀認知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環節,引導學生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活動,旨在深入探討教師所提出的共同話題,以此拓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對閱讀的文章都出自于同一作者的內容,教師可以從引導學生了解這位作者入手,再循序漸進地了解作者所創作的系列文章,進而逐步深入地理解作者文章的內涵,也能更加高效促進學生洞悉世事,對客觀事物進行有效認知。例如,初中語文教材中包含多篇魯迅的文章,包括《故鄉》《一件小事》《記念劉和珍君》《社戲》《為了忘卻的紀念》《藤野先生》《祝福》《狂人日記》等,魯迅的幽默與辛辣并存、詼諧與沉郁共生,使得初中學生較難完整的掌握魯迅文學作品的特點。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大多關注學生是否有效掌握魯迅文章的重點內容,這雖然可以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但學生仍無法全方位了解魯迅文章的特點,未能把握閱讀魯迅文章的有效方法,這使學生對魯迅的作品產生一種畏懼心理。
為突破這一教學局限,筆者選擇教材中部分魯迅作品進行閱讀群文,鼓勵學生進行閱讀后的思考,主要分析魯迅所處時代的特征、人生軌跡等。了解到魯迅生于動亂年代、人生經歷動蕩曲折、多次希望破滅等情況,感受到正是因為魯迅的曲折經歷,才造就了魯迅一生的偉大,也成就了魯迅現代文學奠基人的崇高地位。再者,教師除了要將語文教材中的魯迅文章推薦給學生閱讀之外,也應推薦學生閱讀課外魯迅的典型作品,包括《過客》《影的告別》《野草題辭》等,這種逐步深入的閱讀,會促使學生通過對魯迅不同文體的整體把握,在了解魯迅文章的同時,也能對魯迅的生平有一個整體認知,以此達到通過群文閱讀,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教學目標。
二、全局把控,整體感知
閱讀分為感性閱讀和理性閱讀,前者僅從單一角度對閱讀內容進行感受,而后者是能夠從雙向交流的層面,通過文字與文字背后的作者展開隔空對話。若說感性閱讀是對文本進行的感性認知,那么理性閱讀就是能夠通過深度了解文章內容后,能夠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度的總結與闡述。結合魯迅作品的特征進行分析,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開展閱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找到答案。魯迅在文章中曾做出如下比喻,他將自己身處的時代比喻成一間沒有窗戶的鐵屋子,可即便如此魯迅選擇放聲吶喊,由此可見即使在毫不見底的深淵,魯迅仍舊要對現實做出強烈反抗,也反映出魯迅具有較強的戰斗精神。
例如,在《過客》中,魯迅連續運用了多個“沒一處”;在《影的告別》一文中,連續運用了多個“我不愿意”;在《影的告別》中,也突出表現了魯迅“渡光人”的身份。同時,從魯迅23歲勵志“我以我血薦軒轅”始,直至魯迅56歲辭世,一生都在踐行自己的誓言。這不僅表明魯迅在看不到光明的情況下仍舊選擇堅定不移地努力奮斗,更充分凸顯了魯迅斗爭精神的可貴。學生閱讀時可以通過文章中重點強調的字詞、語句,了解文章的主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以此提高學生的理性閱讀理解能力。
通過對魯迅作品的群文閱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理性閱讀的視角對幾篇文章中關聯度及共同點進行分析,以此更加深入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后撰寫讀后感,這有助于了解學生的閱讀效果,可以根據學生閱讀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較強的引導,逐步幫助學生建立閱讀體驗,促使學生從不同層面認知魯迅的作品,對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運用能力、群文閱讀效率大有裨益。
三、客觀理解,多維分析
作為一種公正、客觀的閱讀方式,批判性閱讀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較高要求。閱讀時需要學生從個性化的層面對閱讀內容進行理解,并以多維角度對閱讀內容開展分析。同時,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應站在公證的立場,拒絕加入個人情感因素,拒絕沒有事實依據的一切臆想,完全以客觀的角度、從多維層面分析文章,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理解能力。
例如,在《影的告別》的注釋中,魯迅曾說:“愛夜的人要有看夜的眼睛和聽夜的耳朵,只有在黑暗中才能感受黑暗中的光明。”其實,魯迅生于舊中國的黑暗階段,這使得先生早已習慣黑暗,但魯迅在黑暗中仍舊尋找光明,這就是魯迅的精神與氣節。而在《過客》中,魯迅指出:“即便前方是墳,也要繼續前行,這就是對絕望的反抗,因為,反抗好過絕望。”由此可見,魯迅尋找光明的過程,也就是反抗絕望的過程。可以說,魯迅是以筆代槍的戰士,是筆尖上的舞者,魯迅一路披荊斬棘、置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群文閱讀,認知魯迅作品中深思熟慮的精神境界,魯迅棄醫從文,正是因為他想用鋒利的筆針砭時弊、拯救百姓。教師可以從魯迅在文壇“絕處逢生”與“深思熟慮”的角度,讓學生能夠從更加客觀的立場理解魯迅的思維,認知魯迅作品所體現的精神,并逐步形成自身獨立的文學思考能力。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魯迅的任意作品組成群文,比如,可以將《孔乙己》《社戲》《故鄉》這三篇兒童化視角的文章與其他作品進行有機融合,這不僅充分凸顯出魯迅作品的多元化,也可以從不同層面感知魯迅作品的獨特魅力。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找出作品的相似點及不同點,鼓勵學生從多維角度對同一個作家的作品進行分析,以此提高學生群文閱讀的責任意識,促使學生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這樣可以降低魯迅作品的閱讀難度,并讓學生能夠更加客觀、感性地理解魯迅作品的內涵。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認知魯迅作品,在秉承文本構建整體性、延伸性、自主性原則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認知文章內容,使學生能夠通過文章走近一個真實的魯迅,去體會閱讀之美,去感受這位現代文學奠基人的文學風采。
參考文獻:
[1]胡生勤.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2).
[2]馮蓓.基于群文閱讀的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整合分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8).
[3]劉曉偉.魯迅作品中無名者形象分析[J].西部學刊,2018(3).
作者簡介:楊麗娟(1979— ),女,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張掖育才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