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曌
【摘要】現如今,有很多組織和國家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通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進行課程體系建設,與此同時,這些有關聯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正在中國形成一股研究熱潮,引起學術界諸多討論和學校實踐層面諸多變革。本文主要以上海市F學校為個案,采用質性研究方法,通過參與式觀察、訪談和材料收集獲取研究的主要材料,旨在分析學校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建設的經驗和問題。通過對案例學校課程建設全過程的分析,總結出基于核心素養進行校本課程建設的主要經驗,即學生核心素養成為校本課程建設的“靶心”、多樣化的課程共同實現“核心素養”的培育、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建設需要多主體參與以及制度建設是課程變革的必要保障。基于以上分析,得出研究結論,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建設成為課程改革的重要趨勢,體現了課程改革對應對未來世界挑戰所必備的素養的關注;核心素養轉化為學科素養是深化課程改革、解決核心素養落地的關鍵問題;多主體參與是現代校本課程發展的重要特征,不同主體在合作中共同促進課程的深度實施。
【關鍵詞】核心素養? 校本課程? 深化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6-0031-02
世界范圍的校本課程開發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并為許多國家所實踐。我國校本課程建設的實踐伴隨著2001年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后文簡稱“新課改”)全面啟動、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建立而興起。十幾年來,我國校本課程開發以實踐為主要路徑,經歷了“實踐—理論—再實踐”的努力探索,圍繞校本課程的內涵、理念與價值、內容與模式以及管理與評價等各項問題,取得了許多富有創新、卓有成效的進展。可以說,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勢下,校本課程逐漸成為了新課改的重點。然而,伴隨課程理論的不斷發展,學校課程的不斷革新,課程改革問題逐漸突顯出來,如教師課程意識有待提高、將校本課程視之為“教材”、缺乏課程目標意識;學校課程建設缺乏調查研究,忽視學生個體需要、缺少課程統整的思想等。
在課程評價方面,由于多數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處在起步階段,學校無法對所開發的校本課程進行方案、內容、效果等系統評價。在跟隨導師的學習中,本人接觸到一些中小學,當欣喜于這些學校校本課程開展的異彩紛呈之余,也關注到學校在課程改革、開發校本課程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如課程目標不夠明確,育人目標與課程目標不能很好地實現對接;學校課程缺少頂層設計或整體規劃、校本課程之間的關聯性和結構性較弱,存在“碎片化、拼盤化”的課程等。這些都是校本課程建設中需要思考的現實問題。通過國內外研究的文獻梳理,厘清核心素養、校本課程建設相關的概念,明晰二者之間的理論關系;以國內外關于核心素養的課程建設的理論框架為基礎,對基于核心素養進行學校個體層面的課程建設的過程進行理性的分析和研究,豐富課程發展的理論研究成果。
一、學生核心素養成為校本課程建設的“靶心”
“新課改”提出之前,知識本位和應試教育的思想填滿了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只為取得學業成績的肯定,獲取更多的知識。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之后,眾多校本課程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個中小學開啟實施,但經過十幾年發展的學校課程,在實施目標、價值取向、評價標準上仍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課程改革目標模糊,“后力不足”,難以深入開展。邁入21世紀,當知識以幾何級態勢增長,人們更加需要思考什么樣的人能夠更好地適應全球化時代帶來的社會急劇變化、更好地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核心素養正是在這一情境下得到關注。國際組織的長期研究表明,圍繞核心素養體系建立的課程,既能夠為學生打下必要的知識基礎,又可為學生未來發展預留足夠的空間、儲備必需的技能。
案例學校的整體的校本課程設置、實施與評價都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實現而展開。“核心素養”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終極目標、影響著校本課程的實踐方式、決定著校本選修課程和社區拓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還要求每位學科教師將核心素養的內涵滲透在學科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和評價過程中。可以說,“學生核心素養”規定了校本課程所有教育活動的方方面面,指導了針對課程內容的“經驗組織和結果評價”,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和課程評價的依據。
同時,學校課程實施所涉及的不同主體,包括學生、教師、家長、社區,其行為和最終目標也都將圍繞著“學生核心素養”這一追求。學生核心素養成為校本課程建設的“靶心”,通過課程實施來落實核心素養,通過評價來檢驗核心素養是否達成。可見,“學生核心素養”是校本課程建設的靈魂,確定了居于上位的“核心素養”,才能完成校本課程的頂層設計和統整實施。
二、多樣化課程共同實現“核心素養”的培育
“核心素養”區別于一般學科知識,從我國政策文件上看,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核心素養”的這些特征決定了僅僅依靠常規課堂教學很難實現“核心素養”的真正培育。國家課程標準要求統一、執行嚴格,能夠調整的范圍有限,必須結合學校特色,發揮學校課程實施與開發的主動性,從校本課程的建設上組織實踐。當“核心素養”確定之后,圍繞核心素養的課程才得以設計實施。實現核心素養的課程形態多元,但比較明確的是,跨學科、綜合性的校本課程、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情境的課程、更加關注學生學習體驗和動手實踐的課程,更有助于核心素養的培育。正如案例學校,其課程實施的類型涵蓋必修課和選修課,可以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主題活動予以培養,可以在學科課程的實施中滲透核心素養的“無痕”教育,也能夠從社區資源著手,結合社區的社會屬性開設拓展類的課程。但從相通性來說,這些課程的課程目標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課程實施都強調“自主、合作、探究”,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強調學生的適應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關注的是,核心素養與具體的課程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而是形成共同的合力來支持核心素養的實現。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建設需要多主體參與
校本課程開發及評價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求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及社區人員的廣泛參與,要求各個參與人員之間的密切合作。在案例學校的課程實踐中,深刻體現了不同主體在課程建設中的意義和作用。
(一)校長
校長在學生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校長是課程管理、評價的主體,要起到良好的管理監督作用,監督老師認真負責,以及對課程的教授確保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前提下去教授,提升全校教師的課程意識;其次,要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作為課程建設的價值取向,明確課程目標應圍繞這個中心指向進行設計;再次,要不斷地在實踐中檢驗校本課程,保持反饋渠道的暢通,及時調整課程活動,尤其重視課程的評價與改善。
(二)教師
教師的作用更無法替代,作為知識的直接傳達者,老師有義務在平時備課環節中做出努力,確保學生能夠直接地體會到老師的意圖,需要做到精心策劃、要素齊全,具備課程標準、課程教材(或者活動設計方案)、課時安排和評價辦法;在課程實踐中將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研究如何將核心素養的內涵要求轉化為具體的課程目標,并不斷評價和反思是否達成了這些課程目標。此外,教師還是連接多個主體的關鍵要素,需要不斷加強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校、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教師與社區人員的充分對話,以促使教育目標達成一致,形成合力。
(三)學生
通常意義上,學生只是課程的參與者,主要為獲得知識的積累和過程的體驗。在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建設中,當培養目標變成更高位的、非一般知識體系類的結構,學生參與課程開發成為可能。作為學生,最能了解學生群體對校本課程的訴求。這樣的身份決定了其在參與開發課程時,能夠具備學生視角,貼近學生實際,為學生提供最想要獲得的經驗課程;而作為受教育的主體,學生最能明白自己在每一次課程中所獲得的體驗和成長,在評價中占據主體地位。
(四)家長
家長參與圍繞核心素養的課程建設有其自身的優勢,核心素養不同于一般的專業知識,它是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新需要的“關鍵素養”,它為校本課程的設立提供可能。這其中,關鍵的環節在于既要讓家長的教育理念與學校制定的核心素養框架緊密相連、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呼應培養目標,又要使核心素養的培養滿足家長對孩子的期待。
(五)社區人員
核心素養強調聯系生活實際、符合社會發展。社區作為一個小型的社會,既保證了課程實踐的安全問題,又提供了社會應具備的多種屬性——不同職業、不同行業、鄰里關系反映人際關系,養老設施等社會問題。可以說,社區人員參與校本課程,使得社會成為實踐類校本課程開發的資源,能夠為學生提供富有意義的社會情境和多種實踐方案;學生在發展核心素養的同時,也為社區帶去有益的影響,將創新實踐的成果在社區交流中分享,回報社區對學校教育的參與。
總之,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建設,需要不同主體在過程中承擔多種角色,但這些主體之間也并豐完全割裂,而是需要凝聚成一份統一的力量,共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因此,在框架圖中,各個主體之間用虛線相連形成一個共同體,需要溝通協作、互相學習、互相支持,在合作中促進課程的深度實施。
四、結束語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建設成為課程改革的重要趨勢,體現了課程改革對應對未來世界挑戰所必備的素養的關注;核心素養轉化為學科素養是深化課程改革、解決核心素養落地的關鍵問題;多主體參與是現代校本課程發展的重要特征,不同主體在合作中共同促進課程的深度實施。核心素養如何轉化為學科素養、如何在學科教育中發揮出整體的育人效果、核心素養與課程標準、學科素養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成為深化課程改革、實現育人目標的討論熱點。在“核心素養”落地實施上,關鍵問題就是把核心素養的內涵細化。
參考文獻:
[1]嵇璐.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英語校本課程實施個案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20.
[2]劉成菊.健身指導與實踐校本課程開發理論研究——以“三分式”人才培養改革的校本課程為例[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20,35(12):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