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 王軍
【摘要】? ?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整個數字化的趨勢是不可逆的,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在向數字化靠攏,擁抱互聯網。在這樣的形勢下,現代社會對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班級授課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于當下,混合式教學的出現引起社會的重視。混合式教學不僅符合當今的時代需求與教學改革的趨勢,又符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中學階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取其傳統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的精華,去其糟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的能力。本文是將混合式教學的演變與發展進行了探索與研究。
【關鍵詞】? ? 混合式教學? ? 教學方法? ? 教學應用
一、教學方法的演變——混合式教學應運而生
自從有了人類就產生了教育活動,教學方式也就隨之產生。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教育方法也在經歷著演變與發展。教學方法的演變與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1.1原始社會的教育模式
早期自然的教學方式是與社會、勞動相聯系的,沒有出現專門的教育者及教育機構。在那個時期的教育實際上是對生活經驗的傳遞。在原始部落中經驗較多的年長者成為這一時期的教育者,年長者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兒童和下一代,由于文字還沒有產生,教育的傳播主要是靠口訣或言傳身教,沒有固定的程式。這一時期的教育具有自發性的特點,對教育并沒有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1.2奴隸制社會的教育模式
到了奴隸制社會,教育逐漸不再依托生產經驗,漸漸脫離出來,出現專門從事教育的教師以及專門的教育場所。這一階段出現了文字符號,教育從此發展起來,教育內容到教育形式逐漸系統化。但教育場所只是提供給統治階級。教育內容主要以“四書”“五經”為主,教學方式采取死記硬背,教師的教學只是經驗的重復,教學形式及內容單一性造成教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生聽從教師的經驗講解,對內容進行死記硬背,雖教學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這種教學方式在當時也促進了教育的進步及教育觀念的初步形成。
1.3機器大工業時代教育模式
到機器大工業時代,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教育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班級教學出現,成為最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在這一階段,優秀的教育思想家產生了豐富的教育理論、為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教育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教學內容進行分科教學并由不同教師任教,但這一時期的教學主要追求教學的程序化、規范化,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教學方式采取滿堂灌,教學過程教師為中心,這樣的過程將知識進行了快速的傳播,但缺乏對學生的培養與發展。因此也必然會被新的教學方式給取代。
1.4科技革命時期的教育模式
科技革命的到來為教育的發展錦上添花,從班級教學的粉筆加黑板到教師的多媒體教學以及智慧教室,隨著教育技術手段的發展,人們的認知水平不斷提高,對教育等各方面的認知也會提升,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應這一階段的教育需求,學生不再是知識的容量器,學生向著主體地位發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模式得到認可與推崇培養創新型人才成為教育的時代要求,但傳統的教學方法面臨挑戰,教師必須向創新性教學轉變?;ヂ摼W的發展,更加促進了教育的發展,為教育提供眾多的學習資源與學習網絡平臺,線上教育出現了。線上教育雖能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教學資源,并且隨時隨地都可以完成學習,豐富了學生們的學習方式。信息時代,一切都在發生著改變,同樣對教育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教學方法經歷了粉筆加黑板的班級授課到多媒體班級授課再到混合式教學。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在發生著變化,同樣教學方式也在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發生著與時俱進的變化。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已經廣泛而深刻的普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也不例外,單一的傳統的的教育模式,從教學內容與教學進度來說對于每一位學生來說都是統一的,而每一位學生的接受程度并不相同,能夠接收到的學習資源基本是書本上和教師傳授的知識,較為有限。直到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慕課等開放式網絡課程的出現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因課程資源豐富,學習形式創新,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但其并不是完美無缺的,線上課程教學課程中師生之間有限互動大大減少,教師監管和組織課堂的職能大大削減,所以導致總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因此開始嘗試課堂教學與網絡化教學結合形成混合式教學。
二、實施混合式教學的必然性與可行性
2.1實施混合式教學的必要性
近幾年“數字化轉型”一直是社會熱詞。直到疫情突發,更加促進了數字化的發展。2020年新年的景象,讓很多人記憶深刻。云拜年、云上課、云辦公、云購物、云監工(火神山醫院)......即使宅在家里,也能“云”上生活?!皵底只币呀洀摹斑x做題”變成了“必答題”。疫情期間不難看到,各大商業品牌都采取了網絡直播賣貨的形式,商業的發展也需要跟隨時代的發展去改變落后的現狀,否則將會被淘汰。因此,在數智化的大背景下,商業原本的運營模式已經跟不上社會的腳步,只有迎合時代的要求與發展才能謀求更大的發展。同樣,教育也不例外。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夠更好地適用于當今時代。因此,數字化的教學應運而生。
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學習。混合式教學課前的自主預習自主探究,要求學生自己探索答案,有效避免了機械性學習的過程,充分發揮教師和中學生的自主性,培養中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在當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手機和電腦的廣泛使用。雖然以班級為單位的傳統教學能夠確保學生在短短的一堂課中接受大量的新知識,也能夠形成較完整的知識框架,是一種高效率的教學模式,但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發展。在當下,利用快速發展起來且教學效果較高的線上教學與不可拋棄的原有的線下教學形式相結合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2.2實施混合式教學的可行性
混合式教學強調學生主體,培養學生多元化發展,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的思維完全跟從教師的講授,雖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知識,是一種教學質量、教學效率較高的教學方式,但教學過程中學生本身很難形成思考,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國家對教育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做到與時俱進必須要在原有基礎上作出創新,并且要不斷創新,才能滿足國家對教育的要求以及誰需要的創新性人才。
混合式教學強調接受式學習更強調參與式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旌鲜浇虒W的內容也不再局限于書本內容,將網絡資源與課堂實踐的學習相融合,多媒體網絡資源的應用不再作為教師輔助教學,學生輔助學習的輔助工具,而作為正式的教師的教學工具與學生拓寬知識面的認知工具,信息加工工具與教師的溝通工具等??傊?,混合式教學既通過課堂教學保證了師生面對面的交流過程又通過網絡教學與資源實現了多向性互動效果。傳統模式的教學模式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且現有的教學模式也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教學設備完善的情況下,合理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帶來的教學優勢,更好地實施混合式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中學探究課中的應用
3.1課前:線上自主學習階段
教師:教師首先要掌握此次課堂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所選擇的教學平臺、教學設計等。制作要上傳到教學平臺的課前任務,及幫助學生完成任務的微視頻、圖片、材料等。上傳完成后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并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完成度、準確率并收集學生的反饋和意見,根據學生的反饋設置教學的重難點。
學生:認真閱讀教師上傳的課前任務,在規定時間內結合教師上傳的微視頻、圖片、學案等資料完成課前任務,并認真檢測自己的掌握程度,將自己在自主學習、探究過程中出現的疑惑及對教師提出的建議反饋至平臺,以便教師實時收集學生的完成情況與掌握情況,實現有效的課前師生互動對于課程的階段實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教師或者小組長要督促學生的反饋與完成,才能順利的開展后面的教學任務。
3.2課中:課堂互動階段
教師:回顧布置的課前任務來導入課堂,對于學生們的疑惑,先進行小組討論、或學生之間相互答疑、探討與交流,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且同學們之間的互幫互助有利于生生之間團結意識的養成。對于學生之間共同的疑惑進行解答,引出本節課的重難點,幫助學生建立本節課的知識框架。在講解過程中要結合的小組活動。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小組相互解疑、小組合作完成課堂作業、小組派出代表相互點評成果。布置開放式探究任務,學生課后自主動手完成,在此過程中有利于學生對本節課課堂知識的自我內化。并將任務發布到平臺,教師及時給予指導與幫助。
學生:學生將課前預習的疑惑帶入課堂,根據教師回顧的課前任務提出自己的疑惑。與小組內成員或者沒有疑惑的同學進行交流與溝通,以此來解決自己的疑難點。
3.3課后:拓展階段
教師:完成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差異性問題。并收集學生對于混合式教學的提議,進行反思與改進,將混合式教學的優點發揮到極致。
學生:可以上網查找資料或運用課堂所學知識點來完成拓展訓練。并將自己在課堂中遺留的問題反饋給教師,將自己對于混合式教學的看法與遇見反饋給教師,以便于教學效果達到優質的效果。
下面是混合式教學在中學美術探究課中的應用案例《美化居室》:
知識與技能目標:初步掌握室內裝飾品的制作方法,進一步鞏固紋樣圖案、色彩等美術知識,并能學以致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分析各種室內設計的風格,總結裝飾品在美化家居方面的作用。使制作的裝飾物品通過色彩、風格與造型能夠適用于某一種設計的風格,通過制作過程提高學生創新思維及設計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能夠主動、創造性的改造居住條件,激發熱愛生活、美化生活的熱情。
教學環節:
1.自主學習
1)觀察自己家庭的居室有什么樣的特點,用所學到的形容詞來描述一下。將自己家庭的居室的客廳拍照上傳到學習平臺。
2)觀看視頻《漂亮的居室》,觀察不同居室共同存在的裝飾物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特點是什么?
3)觀察家里的抱枕,看起來怎么樣(造型、花紋、色彩)?摸起來怎么樣(材質)?
2.分組開展研究
1)同學們,想一下你們家和你的朋友家居室風格一樣嗎?學生們在學習平臺上看到其他同學上傳的照片,已經觀察到不同。因為人們的需求不同,所以有了不同的居室風格。
2)有三位家庭的新房子想讓同學們幫忙設計一款抱枕去裝飾他們的新沙發,這三位家庭的家風格各不相同,這節課我們針對三種居室風格及相對應的抱枕的設計細節進行研究討論。老師已經把新房子的圖片發布在你們的學習平臺,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開始討論。
3.分享研究成果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出代表對于前面討論的內容進行中期匯報。在匯報過程中積極吸取老師及其他小組的建議,完成下一步的創作。
匯報的內容包括:
1)居室的風格特點;
2)相對應的裝飾物的特點,與居室風格的聯系?
裝飾物的創作說明。(選擇的造型、花紋、材質、色彩以及與什么風格居室相匹配)
4.開展設計研究與評價
教師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步驟設計抱枕草稿圖,教師在學生設計過程中這注重過程性評價。
5.交流拓展
教師將資料發放到平臺,學生自身情況自行選擇拓展內容。
四、混合式教學的應用價值以及局限
4.1混合式教學的應用價值
混合式教學無固定的教學模式,但實施過程必須依托教學的一般規律,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優勢相互融合,由淺入深的遞進式教學任務讓學生由簡單到復雜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主性。混合式教學的實施能夠實質性的促進教學的進步,新穎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使得師生的態度較為積極,令發展較緩慢的教學狀況漸入佳境,雖然實施條件還沒有得到完善,但可以根據現有的教學條件來制定教學任務。
4.2實施混合式教學的局限
4.2.1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
混合式教學對于學習設備有一定的要求,2021年對某中學是否具有上網功能的電子設備進行調查發現,在信息化時代電腦、手機或平板等支持設備,僅有6.77%的學生未能擁有。但能不能充分使用電子設備輔助課堂教學是一個難題。對于預習課前知識的主要途徑進行調查發現,在課下學生借助網絡等新媒體工具預習知識的學生僅僅占27.19%,而對課前知識很少預習的占17.54%。在將混合式教學真正實踐過程中發現,學生認真預習課前教師發布的資料并提交作業的僅僅占學校人數的三分之一,開展混合式教學課前預習效果并不理想,學生預習的程度不同,課堂上掌握知識的程度也就不同,因此教學進度的把握將會有一定的難度。線上教學在課堂使用中,學生參與性與互動性極高,但線上學習平臺運行速度慢、運行卡頓、平臺兼容性不強等因素對線上的開展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4.2.2教師對混合式教學的認知有待提高
2021年在對某中學混合式教學的實施情況調查時發現,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模式仍然停留在信息初級模式,教師的PPT+白板+計算機的模式,部分教師對于開展混合式教學意愿并不強烈,對于為什么開展以及如何開展混合式教學一知半解。且部分教師上傳的學習資料枯燥無味甚至于課上所用的PPT一樣,學生參與度不高,混合式教學的開展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五、結束語
混合式教學將學習自由化,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淋漓盡致,是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的基礎,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混合式教學延伸了課堂的時間與空間,滿足學生的需求,體現出了混合式線上與線下教學的混合趨勢?;旌鲜浇虒W利用網絡化教學的便捷性,課前安排學生完成自主學習,自主探索任務清單,這一階段達到低階學習的目標,課中階段,學生將疑惑帶入課堂,教師著重解決疑難點,引出重難點,并且伴隨小組討論的形式幫助學生主動地內化課堂知識,發生二次內化。課后階段,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完成課后拓展,將知識學以致用,將知識再次內化,促進學生高階學習的發生。
因此,在教育教學不斷改革發展的今天,混合式教學不僅可以改善教學現狀,還是教學方法實現創新、教學模式得到拓展、教學現狀得到改善、教學效果得到提高的有效途徑。在當下信息化日益發達的信息化時代,新模式、新技術的出現是必然趨勢,數字科技也為混合式教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契機,給教育賦予了新的活力。我相信,混合式教學的實施前景可待,未來可期。
參? 考? 文? 獻
[1]吳曉波 王坤祚 錢躍東.《云上的中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
[2](美)喬納森·伯格曼,(美)亞倫·薩姆斯著.《翻轉課堂與混合式教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8.
[3]何克抗:《從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電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 9 期.
[4]黃榮懷,周躍良,王迎.混合式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黃榮懷,馬丁,鄭蘭琴,張海森.基于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理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9(01).
[6]約翰·丹尼爾爵士.理解教育技術——從慕課到混合學習,下一步走向何方?[J].開放教育研究,2015.
[7]張其亮,王愛春.基于“翻轉課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
[8]李克東.趙建華.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J].電化教育研2004(7).
[9]余勝泉,路秋麗,陳聲健.網絡環境下的混合式教學——一種新的教學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05.
[10]秦楠.“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建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
[11]王國華,俞樹煜,黃慧芳,胡艷:《國內混合式學習研究現狀分析》,中國遠程教育,2015 年第 2 期.
[12]余勝泉,路秋麗,陳聲健.網絡環境下的混合式教學——一種新的教學模式[J].中國大學學,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