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教育的發展充滿矛盾,為緩解這諸多矛盾,國家出臺了雙減政策,規范教育,讓教育回歸學校。但是農村學生是否能真正享受到發展帶來的勝利果實,是否能真正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在孩子受教育的過程中,家長又將扮演怎樣的角色。相對來說,文化素養較低、經濟條件又不太好的家長,又要怎么做,才能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成才。
關鍵詞:雙減? 教育公平? 家庭教育
自古以來,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不在少數。古有“學而優則仕”,如今的高考更是成為中國人心中那扇躍過便會功成身就的龍門,多少寒門學子通過高考改變自己的甚至是后代的命運,萬千理由,讀書幾乎是通向成功最近的途徑。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經濟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技術革命的周期越來越短,新的時代,很多東西失去了它原有的樸實和純真。有人感嘆,人們不在追求偉大,也遠離崇高,關注的都是精致的、小眾的、私己的生活;亦有人感嘆,資本運作,教育失衡,物欲橫流,金錢至上,寒門再難出貴子,可悲可嘆。如今為保證教育公平,確保教育均衡,治理資本運作下的教育市場的各種亂像,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確保學校教育主體地位,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甚至是缺失,國家出臺雙減政策,規范教育亂象,盡可能地讓所有的同齡人站在同一起跑線,尤其是鄉鎮地區,留守兒童居多的地方,經過一定階段的努力,將財政、設備和教師資源向農村傾斜,促進城鄉教育資源的合理流動,確保未來學校教育資源相差不大,讓所有孩子擁有一樣的教育基礎,未來的他們,在面臨人生選擇的時候擁有更多的可能。如果這些可能實現,學校教育可能會承擔孩子成長的全部,那么家長在這其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畢竟我們都應該明白的是,雙減減的是校內和課外培訓,卻不是家長責任。
雙減政策之后,好像很多家長都松了一口氣,但是更多的家長也更加憂慮起來了,尤其是鄉村等經濟欠發達地區,他們似乎比之前更加焦慮,尤其是文化素質較低的家長,經濟條件不好的更甚,雖然鄉村振興初見成效,但是農村人口基數過于龐大,目前受惠的只是少數。大多數家庭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年輕一輩不得不繼續背井離鄉,孩子只得和年邁的爺奶輩生活在一起。在孩子的人格發展、良好學習習慣等形成關鍵期的時候得不到正確的引導,自我認知發展不夠充分,那么這樣的孩子即便在面臨諸多機會和選擇的時候,也可能不知道該如何抉擇。如果這樣的話,那么城鄉之間文化素質的鴻溝仍會越來越大,人才的缺乏,鄉村振興的步子邁的也會更加艱難。
曾經,父母不清楚讀書具體到底怎樣改變命運,但是他們明白這是相對來說最便捷的方式去擺脫困擾他們一輩子的窘境和困苦。因為父輩深知貧窮和無知所帶來的痛苦,這是足以吞食一切生的希望的魔鬼。為了后代不再承受這樣的苦痛,他們拼了命的讓孩子學習,將唯一的希望放在孩子身上,也將這唯一的出路寄托在學校,以為這樣就行了,可是他們卻忘記了自己身為家長的責任,也不理解,除了負責孩子的溫飽和保證較為良好的生活水平,其他的好像不應該是他們思考的問題。所以孩子一有什么問題,家長就會直接找老師理論,有些不慎,造成極為嚴重的后果,使學校和家長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終一發不可收,學校迫于外界壓力,無論事實如何,只能先處理涉事的老師,以平眾怒。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中小學各個年級,潑辣的中老年家長,我想這或許是鄉村地區年輕教師流失嚴重的一個重要因素吧。
如果這一對矛盾得不到很大程度的緩解,即便政府給予再多的政策傾斜,優惠政策在豐厚,鄉村教師的流失仍然不會得到很好的解決,那些真正想要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寒門學子,可能也就間接的失去了領路人和智慧啟蒙師,那么后來的故事也就和他們不在相關了。
雙減政策下的學校和家長的關系更是需要得到重視和友善的處理,學校和家長更是應該各盡其責。
身為老師,站好講臺,利用畢生所學,為學孩子們傳遞文化知識和培養孩子們健全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用盡一切可用,拓展孩子們的眼界和思維,注重思想啟蒙,在每一個孩子的心中埋下一顆向善向上的種子。恪守職業道德,堅定理想信念,讓每個學生在學校能享受到公平的對待。
現在家庭教育立法這一事項正在有序的進行。根據目前正在全國公開征求社會公眾意見的家庭教育促進法草案,真正的家庭教育是指“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對未成年人實施的、以促進其健康成長為目的的引導和影響,真正的家庭教育,是要發揮學校等其他機構、其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于這個“作用”具體是什么?張志勇認為其首要任務是教育孩子“學會做人”,這是它最根本、最有效的職能,包括了道德教育、自然教育、生活教育、社會教育等豐富內容[1]。而這些內容的教育和培養,不一定需要家長人人都是高知,自身的經歷和豐富的閱歷,即便是家里的老人也是可以完全做到這一點的,如果有條件的,年輕的家長可以在家陪護小孩,那么通過及時拓展閱讀,教育系統知識的學習,這樣家長自身知識體系豐富了,對孩子的成長也會更有方法,也可以緩解因輔導家長不太專長的作業而帶來的親子關系的崩潰 。
任何時候的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任何一方都不能缺失,要明白的是,家庭教育不是學校教育的附庸。學校教育有國家政策保證和規范,那么家庭教育就需要家長們自覺承擔,承擔的不一定是文化知識的培養,而更多的是行為習慣和健全人格的培養,尤其是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有學習的興趣,好的學習習慣,這不需要太多的文化知識素養,家長自身因時間積累起來的閱歷就足以支撐這樣的教育了。學校老師知識傳授和邏輯思維的訓練,這樣我們的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可能性更大。
我想政策保障下,教師與家長的矛盾緩和了,穩定的師資力量,孩子在家長或是監護人言傳身教的影響下,好的行為習慣養成,再接受文化知識的學習,農村地區的教育是會得到極大改善的,“寒門”出“貴子”的可能性也更高。
參考文獻
[1]火元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及研究對策》,《智力》2021,(21),45-46
[2]朱寧寧:《家庭教育立法如何助力“雙減”政策落地》,法制日報
[3]熊筱偉 李媛莉:《給予有質量的陪伴 首要任務是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四川日報
注釋
[1]熊筱偉 李媛莉:《給予有質量的陪伴 首要任務是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