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漢曙
摘要: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教學。首先,它來自學生感興趣的個體生活或社會生活;然后,通過相關信息的收集、整理、串聯等方式來突顯某一個或某一塊相似、共通的片段化問題,并進行有序的集中與整合;最后,再經過師生間不斷的分析與討論、展示與評價、反思與總結等來獲得與主題內容相適應的直接或間接的成果體驗過程。
關鍵詞:主題教學 ;綜合實踐;體驗感受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新課程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內容選擇與組織應遵循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整合性、連續性原則。它以主題活動為教學內容展開,這便于教師根據教學實際需求和學生學習情況等不穩定因素的影響,進行適度的調控。而新課程觀把原來一課時為一個教學任務的風格改成按主題教學進行,用一個階段去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知識學習、熟練技能、體驗勞動成果的過程。為此,教師必須根據設定的主題內容進行實施,讓學生能主動參與相關主題內容的實踐與探究,這就需要教師在活動之前進行必要的熟悉與整理,做到教學合理,有規劃,具有前瞻性。
一、及時了解和關注學生的學情
新的教學觀認為,課堂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多關注學生,設計滿足不同學生學習需求主題教學內容,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些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份嘗試成功的愉悅,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到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中。
1.了解學生實情
現在中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的意識普遍不強,特別是學生成績優秀的這部分同學,然而,那些成績不是很理想的同學表現出來的結果恰恰相反。
例如,筆者學校有一位女同學叫劉琳,文化成績不是很理想,但是一到綜合實踐活動課上就判若兩人,表現的非常優秀,作品紛紛成為學生學習和模仿的對象,特別是筆者把其中一組她制作的作品流程錄入到校本教材中時,她硬是在學校里圈了很多粉絲,特別是那些平時文化課學習表現優秀的同學,可見,不同學生間的潛能是不一樣的。
2.分析存在原因
教師需要分析一種、兩種、甚至多種現象的原因,需要了解不同學生在某一方面的問題或對某一特定現象的想法與看法,教師就可以為不同需求的學生確立或設計相對應的主題,從而進一步激勵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為相關主題教學的目標達成做好鋪墊,讓學生有目的的傾述自己的思想和心情。如“說說自己作品的優缺點;你覺得對主題內容的學習最大的困難是什么?”等等。
3.找回自信行為
為學生設定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如優秀、中等、暫差三個級別的主題教學目標。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樹立學習信心,驅動學生內在強大的自信力,積極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投入到相關主題的學習和實踐中去。在這個過程中,筆者認為廣大教師應特別關注那些實踐基礎相對“薄弱”的文化課優秀生,讓文化課學習的優秀生和綜合實踐活動的優秀生建立一個有效溝通和相互學習的橋梁,從而有效促進不同層次間學生的相互學習和相互促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感受到成功帶給他們的喜悅和快樂,增強各自的自信心,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好鋪墊。
二、積極完善主題教學的預案
主題教學的實施,它是一個階段性的教學過程。教師在考慮不同學生的學情、知識掌握、有效參與等方面的因素外,還應對主題教學的實施有一個較為詳實的預案,這是綜合實踐活動中主題教學是否能夠有效達成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讓主題教學的活動開展有序、活動難點能突破、活動結果能預現。
1.活動有序
教師在主題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要合理設計活動的時間,對這一活動時間按不同主題教學需求進行必要的分段或分時推進。針對如何分段,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等因素,合理切割。
例如,筆者學校在實施“班級美化”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和以“愛心幫幫團”為主題的校園微公益實踐活動中。“班級美化”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就分為幾個主題教學片段來完成;而在開展以“愛心幫幫團”為主題的校園微公益實踐活動時就按單個時間段一次性完成。
2.難點突破
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教學實施,學生會遇到一些問題或難點,教師要有預見性。不能以教師的主觀性來判斷學生,對學生的行為表現、語言表達、參與積極性等要根據學生的學情來進行預案的設計。
例如,學生在開展“愛心幫幫團”為主題的校園微公益實踐活動中,學生們一開始表現的都非常積極,紛紛上前問:“叔叔、阿姨,要不要我幫忙呀?”,大家不難想象結果是肯定的,大人們都紛紛婉言謝絕學生們的幫忙。經過調查和觀察,這樣的現象不是一兩個,而是大多數,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們紛紛失去了信心,少了剛開始時的那一份激情和欲望。針對這一主題教學中出現的現象,筆者判定學生的語言溝通或是肢體表達便是這一主題教學應該突破的難點。
3.結果預現
在主題教學的指導過程中,筆者認為廣大教師應對主題教學中可能會出現的活動成果有一個預判,因為,一些顯現的活動成果會直接激烈學生學習的熱情。反之則影響下一學段的主題學習。
例如,“愛心幫幫團”走進社區、走進敬老院的“孝義”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和“愛心幫幫團”與市公益組織“愛心公社”聯合發起的“我為西部同齡人捐一本書”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等。
主題教學,它不僅尊重了學生個性、發揮了教師的特長,還優化了教學內容、豐富了教學資源、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大大地激發了師生間所蘊涵的潛能。然而,在實踐過程中,筆者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或局限性,如主題多樣性與精細化的選擇、實施過程中核心素養的有效落實、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呈現等。這些都將在筆者的未來實踐與研究中不斷去完善和提煉它,從縱深去發展,做精做深。
參考文獻:
[1]《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教育部 ?2017版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