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寶 王瑞胡 張永越 謝壹
摘要:依托智能云教學平臺的搭建,在《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中借助騰訊課堂、藍墨云班課等平臺,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對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進行修訂,并聚焦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考核方式、溝通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工作,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經濟問題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智能云;直播平臺;騰訊課程;云班課
0引言
《西方經濟學》是國內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開設的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基礎課,課程設置的目標是使學生較為全面、系統地掌握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聯系實際運用所學理論和方法分析工作和生活中經濟問題的能力。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智能化設備在教學環境中得到更多的運用,尤其受“新冠疫情”影響,以“騰訊課堂”、“釘釘直播”為代表的直播平臺逐漸被大家所運用,并在MOOC和藍墨云班課等平臺支持下,實現了資料發放、作業布置、溝通交流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新型教學方式。目前,國內在智能云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的成果較多。趙瑞[1]、楊小琴[2]、羅桂方[3]、屠獻芳[4]、賀養慧[5]、張現強[6]、董婷[7]等學者在各自的教學領域展開了相關的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比如,董婷[7]等人基于疫情防控的目的,分析了“MOOC+智能云教學”在《線性代數》教學領域的運用,圍繞班級分組、過程考核展開創新,構建交互式社交群線上教學。可見在本科生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學生知識應用與創新實踐的能力。但是,關于《西方經濟學》相關教學改革的論文較少,本文以重慶文理學院旅游學院為研究對象,討論基于智能云教學平臺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改革實踐。
1《西方經濟學》課程背景
1.1.課程特點
本課程主要針對學校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以及旅游管理服務教育專業的本科生開設,滿足學校高水平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目標需要,突出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主要特點有:促使學生較為全面、系統地掌握現代
西方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和政府干預經濟生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聯系實際運用所學理論和方法分析當前國際經濟和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的能力。
1.2學情介紹
《西方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基礎課程,主要有3個知識難點:定義抽象、公式較多、計算復雜。第一,該課程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相關定義、基礎知識點較多,理論性較強。第二,課程涉及到消費理論、生產理論、市場理論等,以及國民收入、經濟增長等知識,內容復雜,涉及一系列計算公式,無論是記憶還是理解均存在一定的難度。第三,大量公式背后涉及到復雜的計算,且和《高等代數》關系緊密,需要學生一定的數學功底。此外,該課程設置在大一第二學期,共計48課時,主要采用教師線下集中授課的方式,學生大多數是文科生背景,數學基礎相對薄弱。2020年以來,受疫情的影響,“教師趕進度、學生聽不懂”的現象較為突出,師生之間直接缺乏高校的交流和課后輔導。
2基于智能云教學平臺教學改革設計
本課程借助“騰訊課堂”以及“藍墨云班課”等教學設備,構建《西方經濟學》綜合智能云教學平臺,系統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期望在課前、課中和課后能夠建立更多的知識傳遞路徑,賦予學生更多獨立學習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2.1教學改革的方法與路徑
通過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的重新制定,系統優化《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將64課時降低為48課時。針對《西方經濟學》學習存在的3大難點,主要是圍繞定義的解讀、公式的分解、計算技巧入手。首先,將抽象的定義和原理轉化為學生能夠快速吸收的內容,并配以簡單的事例加以說明;其次,經濟學的公式看似復雜,但是都是圍繞初等函數、指數等基礎函數展開,有其規律性,需要事先加以歸類和分解,將復雜的公式轉化為簡單的函數,學生一看就知道公式的結構;最后,該課程公式求解與大一《高等數學》關系緊密,特別是涉及到函數求導,因此需要在此范圍加以重視,訓練學生的解題能力。在此基礎上,將以往部分線下教學內容轉為線上學生自主學習,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對于課程的理論教學,尤其是涉及經濟學的定義、原理等相關知識,均采用線上預習的方法,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充分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時間付出。在設置線上學習內容時,做到概念準確、層次分明、邏輯嚴謹,使學生能對相應的經濟理論知識有基礎的了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了保證學生的線上學習效果,采用“留痕+控制”的雙系統操作,對于事先布置的內容,采用“在線學習時長”來判斷學生在線學習的關注度,全面保證學生會花足夠的時間自主預習。
2.2重構科學的考核方式
本課程考核主要由平時考核、階段性考核和期末考核三部分構成,學生總成績包含平時作業、出勤成績、階段性考核成績、期末考核成績四個部分,所占總成績比例分別為10%、10%、20%和60%。平時考核主要由學生的“線上+線下”出勤情況和平時作業構成,出勤成績占總成績10%,平時作業占總成績10%,主要借助“藍墨云班課”數據儲存和數據分析,根據學生作業預習次數、預習時長、出勤打卡、提交作業、課堂互動等相關數據,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而不是以前簡單的課堂點名、課后提交作業等方式,全面建立了多元化科學評價機制,將學生富余的時間、精力管理好,建立“任務+結果”為導向的考核機制。階段性考核是學生分組撰寫相關課程報告,緊密結合現實中遇到的經濟學實際問題,借助“藍墨云班課”,采用隨機分配的方式,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對報告進行綜合評價,所占比例分別為50%。重點突出評價機制的多元化,避免出現學生應付了事和教師不認真批改等現象。此外,關于小組成員在報告完成過程中的表現,建立“組員匿名打分”的形式來評價每個組員在此報告的貢獻,杜絕出現“出工不出力”、“依賴他人”等現象。
2.3重視過程溝通和輔導
在此之前,教師線下授課方式主要是采用講授法、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法等,傳統的教學方法在現今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瓶頸,師生之間的聯系大多時候僅僅在課堂上,教師并不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遇到問題也難以及時和老師取得有效聯系,學生的學習效果往往低于預期。如何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就需要老師利用好“藍墨云班課”、“騰訊課堂”等平臺,及時有效與學生建立起課前引導和課后輔導的機制。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新的教學方式在習題和案例選擇方面做到精煉、全面和系統,通過在線知識的學習、檢測、反饋與學生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時刻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收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并及時給予合理的意見。此外,針對“騰訊課堂”存在的便利,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間主要采用直播的形式給學生授課,直播的視頻被保存下來,提供給學生線下觀看,提供更多的輔助路徑。針對“藍墨云班課”學生集中反映的學習難題,教師會不定期采用“騰訊課堂”進行直播解答,學生可以針對自身的問題在線提問,教師然后將直播視頻導入“藍墨云班課”,逐漸建立和豐富本課程的在線教學資源,并促使“藍墨云班課”和“騰訊課堂”兩大平臺發生化學反應,建立緊密的聯系,“藍墨云班課”起到發布問題和收集問題的作用,“騰訊課堂”及時解決相關問題,然后視頻資源再被“藍墨云班課”儲存和傳遞,形成一個智能云教學平臺閉環。
3結語
重慶文理學院旅游學院的人才培養制定是主動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這一國家戰略建設,有其精準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西方經濟學》緊緊圍繞這一主線,在教學改革在此過程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學生線上+線下學習習慣較好,每一位學生有完整的聽課筆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基本上對《西方經濟學》做到事先預習、事中投入、事后復習鞏固;課堂上課氣氛較好,整個上課氣氛活躍,師生之間的互動較好,學生樂于回答老師提出的課程問題,并帶有個人的思考,舉一反三,超過75%的學生對于本課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作業完成情況較好,每學期一共3次線下作業,每一位學生都做到了獨立按時完成,完全質量較好,縱觀整個學期情況,85分以上的作業很普遍,更有甚者,作業分數達到95分。此外,學生期末考試成績的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較前幾年均有3-8分的提升,每學期及格率超過95%,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的主動性有了較高的提升。此外,學生十分樂意參與其中,愿意投入精力和時間參與改革工作。所以,課程教學改革需要有清晰的發展方向,要在克服已有教學條件的前提下,不斷豐富智能云教學平臺的建設,建立多元化教學手段,在學生興趣、學習效果、教學內容和師生互動等方面,逐步注入智能化、大數據等現代化要素,全面提升該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瑞.基于智能云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設計實踐——以《酒店前廳與客房管理》為例[J].西部旅游,2020(11):37-39.
[2]楊小琴.淺談智能云教學系統在計算機專業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新通信,2020,22(14):209.
[3]羅桂方.智能云課堂教學設計——以白血病患者的護理為例[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0(03):58-60.
[4]屠獻芳.基于智能云教學的“商務英語聽說”課程教學設計與實踐探索——以藍墨云班課APP為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06):171-173+180.
[5]賀養慧.基于藍墨智能云教學平臺的項目式教學設計應用實踐[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0,33(03):129-132.
[6]張現強,秦春艷,張艷粉.基于“大一智慧”平臺的高等數學課程云教學實踐[J].現代信息科技,2020,4(07):196-198.
[7]董婷,趙雅囡,溫道偉,唐志豐,楊浩,吳明暉.疫情防控期間基于“MOOC+智能云教學”的“線性代數”線上教學探索與實踐[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20(12):15-19.
基金項目:重慶文理學院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190111)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2075,編號213300)
作者簡介:王春寶,博士,重慶文理學院旅游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計量經濟、區域經濟
通訊作者:張永越,助教,重慶文理學院旅游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