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 寶明濤 鄭文江 楊曉迎 張林波
[摘 要]發展培育綠色產業是踐行綠色發展的實踐抓手。本課題面向福建生態文明試驗區與生態省建設的戰略定位和需求,通過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系統評估了福建經濟發展質量、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生態環境質量、綠色制度建設、產業綠色轉型等方面內容,結合各地主體功能定位、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特點等,總結綠色產業發展典型模式做法、發現短板,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提出綠色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和戰略構想,為福建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提供支撐。
[關鍵詞]綠色產業 發展戰略 實施路徑 綠色轉型
[中圖分類號]X32;C93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9596(2021)080063-05
在綠色發展主導下,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主題的產業發展理念和經濟模式正在興起,產業的綠色化發展已成為綠色革命的主動力,綠色化已經成為影響甚至決定我國經濟社會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重要理念,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也深入到各行各門類產業發展內涵和體系之中[1-2]。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發展階段和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關鍵時期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了由“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三位一體構成的面向2035遠景發展的戰略思路,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等進行了重大戰略部署[3]。這一系列創新理念既明確了福建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又為生態福建的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和現實意義。
福建省應緊緊抓住國家戰略部署的重大契機,通過科技、制度創新不斷促進經濟綠色發展、產業綠色轉型、生產方式綠色變革、生活方式綠色轉變,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4]。同時,將深化能源革命作為綠色發展實踐抓手,對機械制造業、石油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進行轉型升級,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培育發展,不斷降低土地、能源、水資源消耗強度,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和諧共生?!案=ㄊ【G色產業發展戰略及其實施路徑研究”圍繞福建綠色產業發展相關戰略與路徑問題開展深入研究并提出對策建議。
一、福建綠色產業發展現狀與主要問題
為全面客觀地反映和描述福建綠色產業發展水平,項目結合綠色產業概念內涵、發展現狀與重點任務,構建了包含產業發展水平、產業污染排放、產業利用效率和產業創新能力四個方面的指標體系,采用雙基準漸進法賦分[5-7],以2013年、2016年、2019年為評估年,以福建9個地級市為單元,從省、市兩個層次開展動態評價。經評估,2019年福建綠色產業發展水平得分為76.44,在江蘇、浙江、山東與福建四省中排名第三,2013-2019年福建綠色產業發展最快,得分增幅為27%,其中浙江、江蘇一直處于相對領先地位。評估結果表明,近年來福建綠色發展加速提升,綠色產業制度體系逐步健全,綠色發展取得重大成效,但是各地市發展水平還存在差異,距國家預期目標還有相當差距,在9個城市中,2013-2019年,廈門市、福州市和泉州市一直分列前三位,僅有廈門和福州達到優秀水平。
福建綠色產業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綠色產業發展協調性不足,加快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面臨挑戰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全省大部分財力在閩東南沿海地區,廈漳泉和福州兩大都市區的地區生產總值約占全省經濟總量的70%,閩西北在人均GDP、城鄉居民收入等方面與閩東南差距明顯,區域差異影響著福建省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發展后勁,進一步也影響著綠色產業發展的協調性與發展后勁。挖掘山區生態優勢,推進生態環境產業發展,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統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難度較大。福建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并行推進,環境質量保持高位運行的難度越來越大,持續向好的壓力較大,部分地區水生態較脆弱,個別斷面水質不穩定,部分湖庫呈季節性局部藻類爆發趨勢,三江口等河口斷面溶解氧時有超標。各城市臭氧濃度仍處在較高位置,沿海區域由于聚集石化、冶金、制鞋、包裝印刷等產業,VOCs排放量大,臭氧逐步成為影響空氣質量進一步提升的首要污染物。個別地區醫廢處置能力不足,省內缺乏鉛蓄電池處置企業,廢鉛蓄電池處置問題逐步突顯。
(二)綠色產業投入不足,綠色治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綠色治理多項指標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在綠色人才潛力(普通本??圃谛W生數)指標上福建省略低于全國1.98%,在綠色創新投入(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指標上福建低于全國2.13%。在關鍵指標綠色創新潛力(R&D人員占常住人口比重)指標上福建省遠高于全國,在綠色科技潛力(每萬人專利授權數)指標上福建省的高于全國26.60%,說明福建省整體發展環境優越,對高端人才極具吸引力,科技創新氛圍較好。但對綠色產業的投入依然稍顯緊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福建省綠色產業發展的速度,例如福建省綠色治理評估排名第一的廈門市,在多項評估指標中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給予了綠色產業較高的投入與關注度。
綠色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圍還沒有形成主流化。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完善,全省8%的鄉鎮沒有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有23.47%的行政村未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生活垃圾分類覆蓋面不夠廣、覆蓋領域不全面。城市公園綠地分布不夠均衡,公園綠地綜合服務功能還有待提升。同時,隨著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居民消費規模擴張帶來的能耗增加和生活污染加劇問題不容忽視,公眾對于綠色消費、綠色生活存在“高認知度、低實踐度”的現象,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還未形成。
全局性、系統性、長效性的綠色發展制度還需進一步深化完善。綠色治理及管理方式都需優化調整,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資源優化配置等綜合調控能力亟待加強,各類涉及綠色發展的規劃、政策、制度還需進一步統籌銜接,大氣、流域、海洋污染治理,生態功能重要地區的保護修復等重點領域的跨區域聯動協作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綠色金融等創新做法還沒有實現長效穩定運行和復制推廣上升到全省層面。
(三)綠色發展格局尚未形成,資源環境約束依然巨大
面向現代化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綠色格局尚未形成。福建是一個山多地小的省份,適宜開發的國土空間小,海岸帶是福建經濟、人口聚焦發展的區域,GDP、人口分別占全省的71.6%和66.9%。在海岸帶開發利用過程中,出現了港口設施和產業重復建設,港產城布局交錯,部分工業園區占地規模偏大、集約化程度偏低,岸線開發程序偏高等問題。自然保護區、自然岸線等一些重要生態空間受到擠占,影響了生態保障功能的發揮。
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剛性約束依然巨大,與周邊沿海省份經濟發展還有一定差距。經濟總量還不及廣東、江蘇的1/2,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一是土地資源短缺,全省人均耕地0.55畝,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6%,適宜規模城鎮開發的土地不到10%,且地形導致整體土地利用效率不高,2019年地均GDP為0.35億元,較廣東、浙江、江蘇等沿海省份分別低42%、41%、62%,未來城鎮和工業用地資源壓力巨大;二是閩東南沿海城鎮帶存在地域性缺水,一旦遇到降水不均或枯水年份,廈門、莆田一帶缺水的潛在危險就更大;三是福建省無油、無天然氣、少煤,常規能源短缺,能源對外依存度高。
(四)產業結構結構依然過重,高新技術開發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新技術開發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有待提升,《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16-2017》和《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16-2017》表明福建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居全國第12位,低于國家平均水平,更遠低于其他沿海省份。2019年,重工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為49%,增加值同比增長10.3%,快于工業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國產業分工優勢還不明顯,R&D支出占GDP的比例為1.78%。處于山區的南平、三明、龍巖等地依托生態優勢發展生態產業的集聚度不足,缺乏主導綠色經濟發展的重大項目,在“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方面的有效抓手不夠。
二、福建綠色產業發展重點領域戰略任務
(一)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方面
一是優化農業生產力空間布局。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劃,優化發展區推動綠色發展,適度發展區堅持友好發展,保護發展區強化循環發展。二是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培育促進龍頭企業集群發展,加快推動傳統農業向綠色化、品牌化、信息化現代綠色農業轉型。三是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8-9]。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綠色金融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10],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著重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養生農業。推進農林漁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
(二)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方面
一是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推動生產能力綠色升級。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的技術改造將成為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的主要技術路線和創新的主要落腳點。二是以新產品的研發應用為牽引,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通過產品創新,提高產品功能、性能和市場競爭力是我國傳統制造業將規模優勢轉變為價值優勢的關鍵所在。三是以新模式新業態為著力點,發展服務型制造,拓寬企業盈利范圍。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轉變,發展規?;ㄖ粕a、云平臺、共享制造、遠程運維、電子商務等新模式新業態。四是制造業的區域與網絡化聚集是傳統產業集約化的關鍵。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是實現制造系統集成的共性賦能技術,它將大大促進制造系統“內部”和“外部”集成創新,推動綠色轉型升級。
(三)綠色新興產業培育方面
一是構建合理的綠色新興產業產業鏈空間布局方案。站在區域統籌發展的高度,按照“核心帶動、軸帶發展、節點提升”原則進行綠色新興產業空間布局,其中兩大核心是福州市和廈門市,兩個軸帶分別為沿海一帶與內陸一帶。二是加快產業向精準、綠色的方向發展。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向“綜合性”和綠色生產水平提升,制訂“產業發展綠色計劃”等。三是推動廢棄物資源化。廢棄物資源化是綠色科技最受重視的領域,是其重要途徑和有效措施,是實現資源的合理與持久利用的必經之路。四是制定綠色新興產業標準。制定綠色新興產業標準,在綠色新興產業發展中既能指導福建產業發展方向,又能提高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對福建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福建綠色產業發展重點領域對策措施
(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方面
1.制度創新推動產業綠色轉型。一是合理規劃,升級產業集群。制定傳統產業空間布局規劃,推進錯位和特色化發展,有重點、分層次地推進傳統產業進一步分地域集聚和綠色生態改造。二是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營造良好綠色轉型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規范權責利清單。三是大力發展“新基建”應用場景,提升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強化5G基建、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對傳統產業的賦能作用,重點構建“新基建”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場景,助推傳統產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
2.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綠色轉型[11]。一是加大共性技術供給,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助推企業轉型發展。加強統籌規劃與頂層設計,編制關鍵共性技術目錄、建立行業關鍵共性技術項目計劃、加強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布局。二是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推動企業工藝裝備綠色升級。將智能制造作為轉型升級的主要技術路線和創新的主要落腳點,推動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度融入。三是以新產品的研發應用綠色升級為牽引,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通過產品創新,我國傳統產業的規模優勢將轉變為價值優勢。加大力度,推動傳統產品質量品牌升級。四是以融通創新為著力點,助力三產融合與產業服務化。通過將傳統生產制造環節向價值鏈的兩端延伸,實現產品附加值的提升,并最終實現傳統產業的中心從產品制造延伸至服務增值。
(二)綠色新興產業培育方面
一是發展規劃先行[12],科學制定綠色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核心帶動、軸帶發展、節點提升”為原則,優化空間布局,打破區域限制,站在全局角度擘畫內聯互動的遠景發展路線圖。二是優化產業發展路徑,加快建設沿海產業帶,整合產業鏈,推動聯合生產,完善產業配套體系,實現“點→面→網絡”的發展過程。三是優先發展重點城市,布局重點城市。聚焦福州、廈門“雙核”引領作用,發揮好沿海、內陸“雙帶”推動作用,實現沿海一帶領先、多點聯動與多園繁榮。
參考文獻
[1]李曉萍,張億軍,江飛濤.綠色產業政策:理論演進與中國實踐[J].財經研究,2019,45(8):4-27.
[2]李云燕,殷晨曦.綠色發展背景下的京津冀大中型城市產業轉型模式研究[J].環境保護,2017,45(4):33-39.
[3]俞海.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N]. 中國環境報,2021-08-12(003).
[4]李曉西,王佳寧.綠色產業:怎樣發展,如何界定政府角色[J].改革,2018(2):5-19.
[5]張彩霞,段佳換,楊壽信.區域綠色產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統計與管理,2021,36(2):111-117.
[6]Zhang L B,Yang J,Li D Q,et al.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dex of China based on the double benchmark progressive method[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9,222:511-519.
[7]解鈺茜,張林波,羅上華,等.基于雙目標漸進法的中國省域生態文明發展水平評估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17,19(4):60-66.
[8]郭書田.開發綠色產業大有可為[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1(1):113-114.
[9]顧益康.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科學內涵、目標模式與支撐體系[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2,28(6):26-36.
[10]王志強,王一凡.綠色金融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主要路徑與對策建議[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0,19(3):389-396.
[11]周濟.走綠色發展之路必須依靠科技創新[J].農村工作通訊,2015(7):39.
[12]周宏春.發展綠色產業加速經濟轉型[J].環境保護,2010(6):18-20.
作者簡介
1.劉浩,山東大學,副教授。
2.寶明濤,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副研究員。
3.鄭文江,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副研究員。
4.楊曉迎,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高級工程師。
5.張林波,山東大學,教授,國家生態補償條例起草專家組成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