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摘 要:在語文這門學科中,閱讀處于核心的地位,且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小學生成長過程中,閱讀能夠幫助其更好地進行語文學習,同時也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必需能力。尤其是在全面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愈發重要。基于此,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學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1-001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1.006
閱讀作為語文這門學科的重要內容,教師應當將閱讀教學作為工作的重點開展,并在實際的工作中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也能夠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修身養性,提升自我素質涵養。閱讀是一種主動獲得知識、探究知識的思維過程。對于小學生而言,其正處于心智發育的關鍵時期,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對閱讀感興趣,并在掌握閱讀技巧的基礎上,不斷提升閱讀能力及水平,從而更好地吸收和內化知識,進而實現自我發展。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價值體現
對于小學生而言,良好的閱讀能力是其不斷提升自我素養和實現自我發展必備的條件,通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更好地進行語文學習,同時能夠形成自己的知識積累,受益匪淺。
(一)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文章都是經過“精挑細選”而來的,不僅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也充滿著豐富且多樣化的知識內容,如描寫祖國山川河流及自然風光的篇幅比比皆是,通過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夠讓學生從中領略自然趣味及魅力;又如描寫歷史人物或平凡人物故事和性格的文章,學生通過閱讀能夠獲得情感和體驗。因此,無論優美的自然風光還是生動的故事情節,學生都需要經過閱讀才能夠從中體會其魅力。
(二)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閱讀是學生獲得多樣化知識和思想的重要途徑,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汲取更多的知識養分,進而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同時也能讓學生在閱讀的海洋中體會不同的情感,這無疑是學生寫作的良好素材,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三)有利于完善學生的人格品質
閱讀不僅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同樣也是思想和精神不斷洗禮的過程。語文教材中涉及許多經典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飽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在語言和文字上也具有獨特的魅力,這與小學生的成長規律相符合,能夠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情感共鳴,并且從中學習到積極有益的道德品質,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品質。
二、小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現狀分析
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從實際的情況來看,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并不樂觀,仍然存在許多較突出的問題。
(一)缺乏明確的閱讀教學目標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只是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只是簡單地教授學生一些閱讀方法,認為學生只需要對閱讀中的故事了解便可,因此忽略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的延伸性也明顯不足。
(二)學生閱讀興趣并不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需要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提高,然而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是重視知識的單一化講解,學生只能夠在老師的帶領下理解文章的內容,這樣被動的學習并不能夠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且小學生本身專注力就不足,在持續性閱讀上有所欠缺,如果教師不能夠正確地引導學生閱讀及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學生就不能真正從閱讀中獲得知識和經驗,最終也不會真正實現語文教學目標。
(三)良好閱讀習慣難以形成
一方面是受到小學生特殊年齡的影響,因為小學生年齡較小,在知識儲備和語言應用方面還存在不足,所以在閱讀時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受到教師教學觀念及方法的影響,有的教師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不重視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加之閱讀教學方法較落后,導致學生在缺乏閱讀興趣的情況下,更是難以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策略
(一)轉變教學觀念,創新閱讀教學模式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正確看待閱讀在語文學科中的重要地位,轉變以往落后的教學觀念,實現閱讀教學的創新,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對此,要想實現閱讀教學模式的創新,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借助現代化信息手段豐富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同時將閱讀場景通過音樂、視頻及圖片等形式,形象化和真實化地展現出來,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鮮活,讓學生能夠對閱讀產生興趣,并在閱讀過程中認知世界和感知世界。以人教版三下《我們奇妙的世界》這一篇課文為例,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一些蔚藍的天空、形狀各異的云彩、日出日落或者四季森林等圖片,通過運用色彩豐富的圖片,讓學生能夠對世界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并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教師帶領學生初讀課文,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以此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普通事物的美。
第二,小學語文教材中也涉及許多小說、故事等題材,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閱讀活動,如角色扮演或角色朗讀等,通過開展多樣化的閱讀實踐,為學生提供一個生動有趣的閱讀氛圍,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能夠讓學生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比如在學習人教版三下《池子與河流》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先讓學生通讀一遍課文,然后將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分角色進行朗讀,通過角色朗讀活動讓學生初步了解池子與河流的觀點,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思考與討論,從中體會池子與河流不同的人生態度。通過分角色朗讀的活動,讓學生能夠深入了解閱讀內容,并聯系生活實際構建出完整的閱讀知識框架,進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