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梅
摘 要: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與生活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創設數學學習情境的模式,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運用能力。本文分析闡述如何更好地創設數學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學習具有較強抽象性的數學知識,以此簡化數學知識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能力。希望此研究能夠為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一些借鑒和幫助,僅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情境;教學模式;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1-00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1.016
在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環節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領悟數學知識的真諦。同時,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將生活中與數學知識相關聯的模式進行導入,真正實現通過生活模式提高學生數學分析思考能力以及數學知識靈活運用能力的目的。
一、構建情境,激發興趣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而且小學生也對新生事物充滿好奇。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與生活具有較強關聯性的,且輕松、寬泛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興趣,并確保學生能夠高效率、高質量地理解數學問題。教師可以為學生列舉數學實例,促使學生通過分析數學問題,理解數學概念、公式、定理,進一步感悟數學問題的內涵,以此實現二者相互促進的作用。同時,這種貼合實際的數學情境,也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解決了數學問題就可以解決生活中與數學知識相關的一些問題,以此確保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主體意識。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嘗試自行設置數學問題,以此確保學生在理解數學問題的基礎上能夠更加有效地運用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靈活運用能力以及數學創新能力,進而達到提高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目標。
二、結合生活,靈活運用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環節,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教師大都會通過照本宣科的模式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其目的在于讓學生盡快理解數學知識的理論內容,并以此提高數學運算能力。但這種方式不僅不利于學生理解數學問題,也會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1]。因此,教師應結合生活內容,引導學生認知數學概念。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數學學習主題,并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與之相關的數學知識。這不僅會提高學生的數學分析思考能力,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用能力。教師還應在學生學會了運用一類主題內容尋找與生活相關的問題的基礎上,對學生以不同主題的內容進行引導,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尋找不同的內容,與不同的數學內容相契合,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發散思維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多元思考能力。此外,教師也應為學生構建一個生活化、體系化的數學學習空間,讓學生自主根據教材內容尋找數學問題,并自主在生活中尋找與數學問題相關的內容,然后將二者進行有機融合,有效解決數學問題。這能夠提高學生的生活化數學解題能力,也能夠凸顯情境教學的教育價值。
三、模擬場景,強化理解
小學生在生活中接觸到的內容有限,而且這些內容難以對學生形成拓展性和輻射性較強的數學引導。因此,為提高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能力,教師可以利用模擬場景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數學生活場景。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為學生講故事,并將相關的數學問題融入故事場景中,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而且,這種教學模式會讓學生自發自覺地融入學習情境中,也可以讓學生通過故事產生數學學習的代入感。然后,教師就可以循序漸進地為學生導入教學內容,使學生自主地進行思考。教師應注意講述的故事要與生活情境緊密貼合,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模擬場景,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可以假設一個生活問題情境,并告訴學生只有解答出數學問題,才能夠幫助到一個人,并以累計闖關的方式,讓學生進行連續性的數學學習;也可以將課時進行適當延長,為學生建立長效的生活情境化數學學習機制,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并助力學生形成終身數學學習習慣;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數學問題的過程中能夠自然地聯想到生活情境,而在生活中遇到相關問題,也會自然地與數學概念、定理等相結合,確保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學習的生活化數學學習模式,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感。
四、營造氛圍,多元交流
小學生的性格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同時其自主交流意識也相對較差。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學習氛圍,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的交流,并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同時,交流溝通可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使學生能夠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學習情境中,這會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效率和質量[2]。交流方式可以分為學生自主交流和師生交流兩種。同時,教師也應注意為學生營造具有較強生活化的自主交流氛圍,調動學生自主交流的積極性。通常導課環節學生的思想還沒有集中,還沉浸在課后活動中,因此,為吸引學生注意,教師可以在導課環節為學生設計生活化的元素。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今日校園中發生的事情,也可以鼓勵學生自主講述家庭或學習中發生的小故事等,并鼓勵學生根據提出的主題進行自主交流,以此調動課堂活力,也可以為課堂學習營造和諧氛圍。此外,教師還應逐步對學生進行引導,循序漸進地鼓勵學生將生活中或校園中發生的一些問題,與數學知識進行關聯,找出其中的共性,以此凸顯出生活化交流的內涵。此外,在對學生進行數學公式、概念等講述的過程中,教師也應鼓勵學生說出數學知識與生活相關的元素,使學生的生活化數學知識學習能力進一步得以有效提升。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結合本知識點的數學概念,讓學生將生活元素進行有機融合,并通過組內交流溝通的方式,確定一個最佳的融合模式,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能力和有效運用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各組學生開展小組比賽,看哪一個組別的生活化數學問題設計得優質,且解題步驟最簡單明了,以此激發學生的良性競爭意識,提升全體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