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森
摘 要:體育與運動密不可分,而運動是否能夠發揮最大價值、取得最好效果,極大程度上取決于運動者是否主動參與。因此,現階段初中體育教學越來越重視對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培養。本文由此出發,先簡要分析當前影響初中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消極因素和提升學生主動參與度的積極意義,緊接著圍繞“如何做”提出了明確目標、優化師生關系、以鼓勵代替要求、組建小組等建議,希望能夠為相關從業人員帶來一定的借鑒和有效的幫助。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學研究;主動參與度;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1-01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1.075
新課改以來,基礎教育越來越關心學生各方面能力素養的均衡發展,體育課程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是,受傳統教育環境和思想影響,大多數教師在設計“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活動”方面能力存在嚴重的不足,這無形中影響了學生主動參與相關學習活動的欲望。與此同時,學生自身也存在一些消極想法和能力限制,極大程度上制約了他們的主動參與。這就意味著,結合現實問題尋找解決辦法勢在必行,本文策略研究由此展開。
一、提升初中生體育參與度的積極意義與現實阻礙
(一)積極意義
初中生正值建立各項意識、發展個人能力的關鍵期,如果他們可以在這一階段通過主動參與體育學習活動增強主動參與運動的意識,不僅能夠提高當前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還能為其日后的身體健康奠定堅實基礎。甚至在學生主動參與初中體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還能發現一些學生運動方面的過人之處,進而加強對他們主動參與意識和特長的培養,這樣一來,國家體育事業就有了更強大的人才儲備力量,國家體育事業自然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二)現實阻礙
縱觀當前初中體育教學活動,存在的問題無非是教師過于主導教學、教學內容過于單一、學生運動能力存在差異、學生興趣不足等,極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主動參與度提升的“腳步”。而究其根本,與傳統教學忽視體育的關鍵地位、教師沒有積累足夠的教育經驗、學生感受不到體育運動的快樂和真正意義有著不可推脫的干系。尤其是教師有效經驗積累不足,難以設計出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吸引初中生的教學活動,也無法對課堂氛圍進行合理控制,導致學生既無法有所收獲、又難以獲得良好的體驗。久而久之,學生的主動參與欲望自然會大大降低。
二、初中體育教學提升學生主動參與度的策略分析
(一)分析現實情況,科學設定目標
沒有目標的教學和學習,就像在黑暗中行進,難以找到正確方向并到達理想目的地,這就意味著,想要在初中體育教學活動中高質量地完成“提升學生主動參與度”的教育任務,教師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通過對現實綜合情況展開分析,如學生需要、新課標要求等,進而設定科學的教學目標。但從之前的教育活動中分析大多數教師的教學目標指向,不難發現,目標不清晰或只考慮新課標要求、未尊重學生現實需要的問題還有不少,導致目標與學生體育學習需要不符,阻礙了初中生對課堂運動的主動參與。這提醒我們,必須在正式開展教學活動前先分析學生的真實需要,再結合課程大綱調整教學目標、圍繞目標組織各項活動,保證整個活動方向明確和順序合理[1]。尤其是伴隨教學活動的不斷進行,應不斷根據學生體育運動意識和能力的變化調整教學目標,讓目標處于動態變化狀態。這樣一來,即使學生有了不一樣的學習需要,教師也能及時根據動態目標為他們提供指導,其主動參與度必然會在“適合的目標”指示下變得更高。
(二)明確氛圍價值,優化師生關系
除目標之外,氛圍也是影響學生學習表現的重要因素,優化師生關系,是構建輕松、活潑、和諧體育教學與學習氛圍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學生體育主動參與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初中體育教師要想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有必要優化師生關系,重新定義課堂氛圍的重要價值。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對此并不是十分重視,他們往往會嚴格扮演“為師者”的角色,導致學生對其產生“畏懼”情緒、課堂氛圍過于緊張。對此,教師必須積極調整,無論是多走進初中生生活中與之交流,還是在課堂上“放下身段”以“平等”的狀態與學生交流,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此,整個課堂活動氛圍都是輕松活躍的,教師知道“如何與初中生溝通才能讓他們更積極主動”,自然會用更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學生也更能被吸引過來,其體育學習主動參與度也就能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提升。
(三)尊重學生體驗,以鼓勵代替要求
初中生已經形成了獨立的人格意識,更渴望得到來自教師的尊重,只有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尊重,他們才能更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事實上,優化師生關系、構建和諧氛圍就是從尊重學生體驗的角度出發的,但對“提升初中生體育主動參與度”來說,單純運用該手段遠遠不夠。也就是說,教師應加強對“尊重”的表達,進一步讓初中生感受自己是被尊重的,運用鼓勵性語言鼓勵學生進行運動代替直接要求他們做某件事就是很好的辦法[2]。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不會選擇這一方法,這也是在過往教學活動中學生“退避課堂”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新的教育環境中,以提升初中生體育主動參與度為目標,教師應先轉變自身教育思想、尊重學生的體驗,再通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運動行為、鼓勵其良好的體育學習表現等方法,使學生產生更加良好的體育學習體驗。如此,伴隨體驗的優化,學生的主動參與度必然會實現大幅提升。
(四)評估學生差異,注意分層教學
學生之間存在的能力差異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約學生主動參與度提升的關鍵因素,想要真正提高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主動參與,離不開對學生差異的評估及分層教學活動的設計。簡單來說,傳統模式下初中體育之所以會出現“一部分學生積極參與,另一部分學生狀態被動、不愿運動”的“兩極分化”現象,就是因為教師忽略了學生差異,設計的活動并不符合所有學生的需要。這就意味著,要進一步提升初中生體育主動參與度,必須規避這一問題,在評估學生差異的基礎上進行分層教學。對此,教師可以先通過不同難度的小測驗評估學生的運動能力,進而根據能力的不同給他們布置不同的體育任務,尤其是給運動能力略顯遜色的學生布置簡單任務。這樣一來,學生可以選擇自己能夠輕松完成的任務,其體育自信也能在輕松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迅速建立起來,自然會越來越主動地參與體育學習活動,甚至生活中也能十分主動地參與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