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春英
摘 要:《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歷史課程要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自主、交往、多元”理念立足于課堂實際,結合了傳統與現代的育人觀念,其意在能力和理論層面引導人才自我提升,從而滿足新時代對人才發展的需求。本文探討將“自主、交往、多元”理念融入課程設計的具體措施,力求讓歷史課堂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理論知識,培育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家國情懷和歷史素養的新時代人才。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課改理念;教學案例
歷史課程是人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好歷史課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新時代學生的歷史素養。與此同時,歷史史實和史論的結合也使它成為一門趣味性與專業性并存的學科,受到許多高中學生的喜愛。因此,針對歷史學科特點,以授課實際為基礎進行課改探究,有助于歷史課程教育與時俱進,培育具有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素養的新時代人才。
一、新時代課改理念對于高中歷史課程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科知識應用能力
“自主”課改理念的提出基于學習主動權的讓渡,從傳統教學觀念來看,學習和教學活動的實施者是學校和教師,但是“自主”理念的提出要求將主動權讓渡給學生,從學習觀和學習方法上對學生提出新的要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與獨立思考的習慣。倡導自主學習理念,使學生主動從教材文本之外拓寬知識,舉一反三,同時也能對唯物史觀和史評具有自身的看法,這有助于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好能力的基石。
(二)有助于堅守育人之本心,培養學生的個人素養和家國情懷
在“交往”理念的倡導下,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有助于堅守育人之本心,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習近平總書記談到教育問題時,指出“基礎教育是一項立德樹人的事業”,這對歷史教育明確教學發展的育人方向和價值方向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交往”意味著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立足于集體的智慧來發現議題、探討議題、解決議題。將“交往”的理念引入高中歷史課堂,鼓勵學生針對教師所講授的課程內容積極發表看法,并展示自身階段性的學習成果,也能夠塑造出和諧開放的課堂空間。另一方面,學生能夠在集體交流學習的氛圍中領悟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以家國情懷觀照歷史、學習歷史、發揚歷史故事中蘊含的美德,使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落向實處。
(三)有助于深化多元化教學,提高歷史課程授課成效
“多元”理念包含教學資源的多元、教學手段的多元和授課方式的多元,在多元理念下進行歷史課程的教授,能夠使教師將時代的優勢最大化,建設信息課堂、多元課堂。教師能夠發揮網絡的力量,在知網、歷史學科網等網站上搜集到課本以外的歷史文字材料、圖片材料與視頻材料等,也能將收集到的材料傳至班群或者郵箱、論壇供學生查閱、瀏覽,從而更有利于學生將教材中所展示的史事還原于具體的歷史時空之下去學習,體味歷史偉人的情感和情操;同時還能更新歷史教學手段,以多媒體的方式將歷史理論和歷史故事還原成具體情境,將理論和史實轉化為圖片、視頻和音頻,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感受知識,利用圖片記憶和情景記憶加強對知識點的掌握。高中歷史授課的效率和成效進一步得到提升,這也是信息數據時代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新時代課改理念下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高中歷史教學設計本質目的是為歷史教學有效性提供優化指導,對其進行設計時需堅持系統性、科學性、生成性及動態性原則,并將其貫穿于教學設計始終,最終實現為學生高中歷史素養思維及識記水平的提升提供切實助力。
(一)系統性設計原則
高中歷史設計是整體性、關聯性的活動,應堅持系統性設計原則,將歷史學科教學設計所涉及的多種元素進行整合,例如:學生主體、教學內容、教師主導、教學方式等,將歷史教學活動設計為整體性的實踐活動,以此引導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將各個歷史知識元素、學習思路進行有機整合,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體驗歷史環境,也能夠立足于多種豐富材料來進行實證,提升學生歷史解釋的水平和能力,進而構建整體性、關聯性的歷史知識整體思維,實現歷史教學活動的最優效果。
(二)科學性設計原則
歷史教學設計要嚴格遵循科學性設計原則,以此保持對歷史的尊重及客觀反映。歷史教師要依據科學客觀的歷史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合理聯想、理性分析,進而較為全面準確地梳理歷史發生的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及各因果之間的內在聯系。鑒于此,歷史教學設計需在科學客觀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提升其結構的多元性,確保學生可以清晰、全面且多方位掌握歷史現象、認知歷史本質。同時激發學生的科學嚴謹、求實求真的歷史學習態度,最終達到學生在現實中靈活運用歷史知識的目的。
(三)互動性設計原則
互動性設計是歷史教學設計的核心設計原則,需對歷史課堂中教師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進行有序、彈性的設計,以確保歷史課堂教學的順利有效實施。歷史教學設計借力課堂互動,可引導學生更加迅速地掌握歷史知識、更加靈活地運用歷史知識、更多角度地解決考試問題等,推進學生歷史識記知識的融會貫通。在進行歷史互動性教學設計時,要堅持以學生學習需求為中心,確保教學互動設計可切實對學生歷史認知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分析掌握歷史識記疑難問題。
(四)生成性設計原則
新時代課改理念下,對高中歷史文本教學、核心素養教學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直接表現為對常態歷史課堂提出質疑,倡導推行自主、交往、多元的歷史教學思想。因此歷史教學設計也應遵循該教學思想指導,堅持生成性教學原則,加強歷史知識之間的動態聯系,為學生構建識記歷史知識并對其進行問題提出、個體思考及創新性解決的靈動課堂,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達成歷史教師與學生的歷史互動認知共識,以此給予學生歷史關聯思維、整合素質的提升空間。
三、基于“自主、交往、多元”理念下的高中歷史課改措施探究
(一)引導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問題意識
推進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第一步,便是樹立引導式教學模式,使學生擺正歷史學習態度,自主加入歷史學習過程中,借此培育自主學習能力與問題意識,完善學生的歷史學科框架思維,提高他們的史料分析能力和解題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布置課程學習任務,使學生能夠進行課前自主學習。以“開辟新航路”一課為例,教師可以依據教學重點設置一些預習問題,如“新航路開辟的背景”“新航路開辟的經過”讓學生按照教材行文做好思維導圖框架,以紙質作業的方式提交給教師審閱。其次,進行時空定位和引導式教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多用設問和反問的句式,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回答,比如:在“鴉片戰爭”一課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鴉片戰爭爆發前中英兩國發展狀況展示給學生,提示他們從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對比中英兩國在相同時間維度上的差距,通過縱向比較,引導學生思考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對于兩次鴉片戰爭的經過和不平等條約的學習,教師可以制作表格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表格提示自主閱讀課文并完成表格填寫。在此過程中,學生閱讀教材、理解知識、提煉總結的能力都得到一定提升。
(二)加強課堂互動性,在交流中深化知識、應用知識
立足于“交流”理念,加強課堂互動性,使學生在交流中深化知識、應用知識。歷史學科的學習可以分組進行,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實現內部的優化,使學習組內部的成員在課前和課后均能互相幫助,一起進步。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科學習,一方面能使學生敢于將見解表達出來,另一方面創設交流情景,深化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比如:“辛亥革命”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針對“為什么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會在1911年的武昌發動革命”與“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的革命還是失敗的革命”這兩個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并針對問題進行資料收集和整理的分工,在上課過程中先留時間小組討論交流,請小組代表整理組內同學觀點并代表發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對問題中所暗含的辛亥革命爆發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以及辛亥革命的價值定位進行了探索,從而培養學生的史料搜集、整理和歸納能力與合作探究能力。此外,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習小組內充分討論、解決問題,由組長將組內難以解決的課題反饋給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對學生的疑難點進行講解。
(三)教學手段、資源及授課方式多元化,利用信息多媒體手段拓展知識邊界
最后,還要促進教學手段、教學資源及授課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首先,新時代的教育活動離不開豐富的教學資源,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保證教學活動更有效地開展,也能夠深化學生的愛國情懷。例如:對于“五四運動”和“抗日戰爭”的學習,教師可以從百度或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上摘錄相關的史評史料,將教材的基本史實與史評史料結合在一起,設置一定的歷史情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體驗當時人所處的歷史環境,也能夠立足于多種豐富材料來進行實證,提升學生歷史解釋的水平和能力。其次,促進教學手段多元化,不僅能夠以更為直觀的平臺載體展現多元教學內容,還能夠促進教學的高效化。以“新航路開辟的經過”為例,讓學生在地圖上將四大航線繪制出來,并在授課過程中通過PPT動態的效果演繹各航線及航運的交換貨物,加深對各航線的記憶。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美洲的發現”等趣味的歷史短視頻讓學生認識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吸引學生關注,調動課堂氛圍。最后,要促進授課方式的多元化,不能停留在原來教師一對多的授課局面,而是要加強課堂的互動性和交流性,同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難度和深度不同的探究問題,為學生構建好能力培育的平臺。
將“自主、交往、多元”理念引入授課實際,促進歷史課程改革,是立足于歷史教育長遠發展目標做出的選擇,通過引導式教學模式、加強課堂互動性和多元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問題意識,有助于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升,加強學生對人類文明史的熟知度和國家認同感,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育新時代歷史學科優秀青年學生。
參考文獻
[1]張枝葉.提高“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實效性的思考:基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與高中歷史課教學的銜接視角[J].高教學刊,2019(16):108-110.
[2]孫彥.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課教學中的高效運用探尋[J].課程教育研究,2019(20):175.
[3]李鳳群.高中歷史課中應用情境教學法的實踐困境及對策[D].四川師范大學,2017.
[4]呂美瑩.高中歷史課網絡教學的意義及主要問題[J].才智,2016(35):130.
[5]熊英,蔡明倫.試論史料在高中歷史課前導入中的運用[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6(06):147-150.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基于‘自主·交往·多元’深度學習課堂的高中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c/2020/21)、南京市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自主·交往:課堂深度學習的實踐探索”和首批南京市“四有”好教師重點培育團隊“指向深度發展的教師團隊建設”的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