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俏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新型的教學理念應運而生,其中翻轉課堂以其“先學后教”“歸還學生主體地位”的特點和優勢受到很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睞。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時期,在這一時期的學習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是每位小學教師應盡的職責和義務。本文主要以《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為例,從翻轉課堂構建趣味課堂的優勢和構建對策兩個方面作闡述和研究。
【關鍵詞】翻轉課堂;小學教育;道德與法治;趣味課堂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現代教學中比較高效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運用翻轉課堂可以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學內容,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觀念,這對素質教育的落實,對人文教育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一、翻轉課堂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趣味課堂的優勢
首先,所謂的翻轉課堂也被稱為“顛倒課堂”,它的重點不是在于“推翻”,而是在與“轉”,其主要分為三點,其一是“角色的轉換”,是指由以往的“教師好教”變為“學生好學”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肯定,而課堂趣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自主地探索,由此可見翻轉課堂的實施有助于趣味課堂的構建。其二是“教學流程的轉變”,是指由以往的“先教后學”變為“先學后教”,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探討合作,這不僅是學生碰撞出思維火花的有力保障,而且還是“歡聲笑語”的有利保障,這有利于學生放松自己,這同樣也是構建趣味課堂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其三是“教學途徑的轉變”,翻轉課堂主要是依靠“微課”來進行教學,而“微課”的教學時間是5到8分鐘,最長不超過10分鐘,這與傳統的一節課40分鐘相比,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有利于趣味課堂的構建,另外,微課是信息技術的產物,這與傳統的以板書來進行教學相比,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有趣、真實、生動,這同樣也有利于趣味課堂的構建。總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進行教學,無論是從學生、教學流程、教學方式來看都體現了“趣味”的特點,是實現學生興趣學習,高效學習的保證。
二、如何運用翻轉課堂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趣味課堂
1.運用“微課”作為課前學習,體現趣味化的自主學習
上文提到過翻轉課堂的關鍵是“微課視頻”,在實際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認識水平,將課本上的知識點劃分為一個個有趣的微課視頻,例如:在學習《花兒草兒真美麗》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來制定相關的“微課視頻”,其中可以包括“各種常見花草”的微課視頻、包括“怎么愛護花草的動畫”的微課視頻、包括“保護花草兒歌”的微課視頻,等等。然后,分享到班級群或者教學網站上,鼓勵學生先根據“微課視頻”來進行自學,并且還可以鼓勵家長與學生一起觀看,并引導學生進行一些問題的回答,如,你見過哪幾種花草呢?你還知道哪些關于花草的兒歌呢?等等,通過設計這些有趣的微課視頻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通俗易懂讓學生明白愛護花草的道理,一舉多得。
2.利用翻轉課堂施行合作教學,體驗趣味化的多樣學習
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都不盡相同,所以他們自學的情況也不盡相同。這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們利用“小組合作”的模式來進行相互探討學習。例如:在自學完上述的《花兒草兒真美麗》后,在課上教師可以先將班級的學生每4到6人分成一組,然后讓小組成員都來說一說自己學會了什么,自己在學習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并相互討論解決那些難題。如果組內依然不能解決,教師就可以鼓勵班級的學生來一起進行探討,與此同時,教師在一旁進行監督和指導,待學生討論完成后,教師再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和教學的經驗來進行重點和難點的提問和講解,以便可以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通過這樣的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合作學習的趣味,而且還能讓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有助于高效趣味課堂的構建。
3.利用“微課”進行課堂總結,深化趣味課堂學習效果
正所謂“吾日三省吾身”,課堂總結是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實際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待每一章節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中的主要內容來制作一個“課后總結”的微課視頻,并進行當堂播放,鼓勵學生們根據總結內容來進行回想和補充,其中說的好的學生、教師要進行表揚,說的不對的地方,教師要進行及時地糾正。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印象,而且還能活躍課堂的氛圍,拉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有利于趣味課堂的構建。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有效地保證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落實,可以培養學生的思考、創新、合作能力,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目標,有利于高效趣味課堂的構建。
參考文獻:
[1]余文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如何實現“翻轉”[J].中小學校長,2020(5):57-58.
[2]王冠.翻轉課堂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趣味課堂的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3):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