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翠雯

【摘要】“生態文明”教育要滲透在育人的全過程,小學美術教學要改變“重技輕育”的現狀,積極推進“生態文明”教育與小學美術教學的融合,以教科書為抓手、以學校為半徑、以生活為依托,切實提升小學美術教學中“生態文明”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生態文明;小學美術;美術教學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可再生性,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業。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由此可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擔當,直面生態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綠色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在重點突破中實現整體推進。”
在教育的各階段強化生態文明觀念的教育,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的能力,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必須融入育人的全過程,滲透生態文明相關內容的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小學作為基礎教育的起點階段,推進好、落實好生態文明觀念的教育,實質是“低成本、高效益”的投資,步入“五育”并舉的時代,“美育”亦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各階段美術教學仍舊重“技”的提升,輕“育”的效果,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強化“生態文明”教育,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活動,試舉一二。
一、以教科書為抓手,激發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感
教科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文本,以教科書為抓手,在日常美術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生態文明”的教育,引導學生由“識”向“為”的轉變。筆者所使用的是2012年教育部審定的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嶺南版),該版本教材秉持“一以貫之、與時俱進的總體思路,以教育部頒布的美術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當前社會經濟與科技的發展和美術教學的實際,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呈現出“鮮明濃烈的時代氣息、豐富多彩的學習內容、生動活潑的版式設計、趣致美觀的欣賞圖片、激發興趣的活動欄目、靈活機動的學習方法”的嶄新意境。小學1-6年級,共12冊,內容的主線清晰(見表1),有著豐富的“生態文明”教育的學材,比如,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走進大自然》、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動物的童話》、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大自然的奧秘》等,教科書中以學生喜愛的題材,帶領學生了解自然、認識自然、感悟自然,在日常的學習活動中認識大自然的美,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提升學生保護自然的意識。
二、以學校為半徑,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的力量感
小學1-6年級學生,年齡小、心智純、自我保護能力偏弱,校園是小學生較為安全的“港灣”,在推進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學校是重要的陣地,也是相對安全的陣地。因此,要強化學校“生態文明”陣地的建設,充分挖掘學校現有的教育資源,實施“生態文明”教育,提升學生生態環境保護的能力。比如,筆者所在的大江苑小學,重視校園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結合學校高綠化覆蓋率(近80%)的實際,以及學校足球(綠茵)特色,開設“森林圖書閱覽室”,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濃厚氛圍,上架“生態文明”相關讀物,每個班級每周安排一節主題閱讀課,讓學生身在“自然”之中,感受“自然”之美,學習保護“自然”之措。開展“紅旗中隊”評比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班級文明建設,創建“生態文明”的“綠色”班級,每月評選“環保之星”,在學生日常的學習活動中,努力創造條件、機會予學生,于細微處提升學生生態環境保護的能力。組織“生態文明校園藝術創作大賽”,引導學生立足校園,聚焦目光,發現身邊校園的“生態”美,在藝術創作中,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三、以生活為依托,提升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獲得感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術教育雖屬于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基于小學1-6年級學生的學情,基于生活實際的教育,是學生知識獲取、情感體驗、實踐認知的重要途徑。美術教育的內容、形式等,一定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從而提高教育的效果與目標的達成。因此,美術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生活化”的藝術創作與實踐活動,比如,二年級上冊第10課《我家的菜籃子》,教師可提前布置學生關注家中菜籃子里的蔬菜的“造型、色彩”之外,還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當季菜與非當季菜”,引導學生關注家庭、關注生活的同時,在對實際生活經歷的探究中,認識植物生長的自然規律;五年級上冊第12課《環保小發明》,課前教師要求學生回家搜集紙箱、包裝盒、塑料瓶等廢舊品回校,教師鼓勵學生以搜集的廢舊品為材料,進行藝術創作,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借助藝術的形式理解“廢品并非垃圾,而是放錯地方的寶物”,激發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從而實現由美術教學向美術育人轉變。
強調生態文明教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實質上就是要極力呈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美”,也是引導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二者應同頻共振、互促互進,實現教學、育人的雙豐收。
參考文獻:
[1]聞言.建設美麗中國,努力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N].人民日報,2017-09-30(6).
[2]廣東版義務教育美術教參編委會.與時俱進,推進美術新課程(美術教學參考·卷首語)[M].嶺南美術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