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藝憑 劉艷
摘 要 教師核心素養是教師在復雜的、不可預測的情境中表現出的必備品格、專業知識與能力。它是以人格品性為基礎,以教育教學需要的教學能力、交往能力、發展能力和教育情懷為要素的綜合素養。核心素養提升是一個復雜過程,運用全人教育的聯結、整體和存在等哲學觀審視其過程,構建科學的校本化成長機制,能有效促進教師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 全人教育;核心素養;教師培訓
中圖分類號 G4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1)06-0076-03
隨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師核心素養也逐步進入研究者的視野。有的學者研究教師核心素養的內涵和本質,也有學者研究其結構和教師成長規律。教師核心素養作為教師職業素養應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素養,本文試圖運用全人教育的聯結、整體與存在觀點去審視教師職業生活表現出來的高級能力和關鍵品性,探究教師核心素養的形成規律及有效的培養途徑和方法。
一、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教師核心素養
全人教育理論認為,人是復雜的教育對象,教育也是一種復雜的過程。這種復雜性表現為:第一,每個學習者都是獨特的、有價值的個體,有潛在的創造性,有獨特的生理、知識、精神需要和能力。第二,個體經驗在學習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教師應通過學習者對自然的經驗把學習者與自然界聯結起來,通過學習者與實際社會、經濟生活的接觸把學習者與社會聯系起來,通過藝術、誠實的對話和冥想把學習者與內部世界結合起來。第三,教育應在自由的環境下進行。對于個體來說,自由探究、自由表達與自由成長都是必要的。這種自主、自由會構成教育需求多元性,因此,教育情境具有多樣性和不可預性。[1]由此可知,個體獨特性、經驗性和自由性導致教育活動是在復雜、不可預測的教育情境中進行的,教師核心素養就是教師創造性地駕馭這一過程所表現出的素養。
全人教育把“整體”作為其理論核心,關注的是“完整的人”,崇尚人的身體、心靈、精神與靈魂的整合,情意、靈性、靈感、直覺的激發,想象力、創造力與多元綜合智能的開發,以及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全人教育對于整體的理解包括存在、人和教育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存在的整體指向客觀世界中的文化系統、社區、社會、自然界乃至宇宙;人的整體包括人在身體、情感、思維、審美和心靈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教育的整體涉及直覺與線性思維的結合、情感與軀體的結合等。”[2]換言之,整體的客觀世界、整體的人和整體教育三者構成了復雜的教育世界。這其中,教師的知識水平、直覺、洞察力、言與意、判斷力、教育策劃和駕馭力等都會成為影響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所以,“完整的人”的培養需要有高素養的教師。然而,教師的高素養并非前文所述的知識、能力與人格等因素的簡單疊加,而是以理性、感知與體驗、想象、直覺與洞察、言與意等為基礎[3],通過長期的教育實踐歷練所形成的高級教育策劃能力、教育駕馭能力、自我學習與成長能力。這是教師核心素養的能力結構。
全人教育要求教育實踐突出人的中心位置,強調教育的目的是人的整體發展,主張構建平等、開放、有活力的師生關系,強調師生、生生之間建立一種開放而平等的學習群落。全人教育也主張關注人生經驗,強調教育體現的是人的成長,是人的發現,是人的視野的開闊,是人參與世界的演變,探尋和理解外界及人的生存和人的精神的意義,而不僅是知識堆積和技能掌握。[4]因此,教師要有開放的心胸,廣闊的視野和整體思維方式,并在研究存在多樣性與復雜性的過程中,把握發展和教育的本真意義。教師還應從僵化、“凝固”的知識觀轉變為“液態”的知識觀,舍棄煩瑣的“知識點”,用學科核心的“大觀念”結合學生的真實生活情境開展深度知識教學。教師的教育觀念、思維和處事風格是建立在教師教育情懷的基礎上,體現教師對教育的理解、熱愛、忠誠和信任程度的教育情懷便構成了教師核心素養的關鍵品性。
綜上所述,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教師核心素養是指教師在復雜的、不可預測的教育情境中,能自主感知情境全貌,洞察其問題本質,創造性設計和駕駛教學的過程,并取得滿意效果的高級教育能力和關鍵品性。
二、全人教育理念下教師核心素養校本發展的總體思路
教師核心素養發展應基于“聯結”的觀點,應立足于真實的教育情境,在協作、共享和探究中,構建情境與素養的聯結點。教師核心素養發展應利用“整體性”思維,依靠實踐,運用系統論的思想,在世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中尋找問題解決的策略與方法,把握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點。教師核心素養發展應立于“存在”觀點,應著力于豐富和完善知識、價值和技能,創設其生成機遇或情境,找準核心素養提升的切入點。
(一)認清素養發展的切入點:素養資本
存在性是全人教育核心概念。在這個觀念中,素養在知識、技能、認知、情感、創造性和德性發展的基礎之上產生、發展,是個體對生活世界多種層次水平的選擇和行動具有的洞察力和責任感所達成的境界,個體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下創造性的表現對它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5]筆者效仿“人力資本”的表述,把知識、技能和表現等這些決定素養發展的關鍵因素稱為“素養資本”。具體來說:(1)素養不是知識,知識的積累不會必然帶來素養的發展,卻是素養發展的材料和基礎。教師要提升核心素養應重視將學科知識轉化為教育形態的學科知識,豐富情境知識并形成個性化的知識結構。(2)個體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練習而形成的一定的動作方式或智力活動方式稱為技能。也就是說,一方面有的技能本身就是素養,另一方面技能是素養的基底,技能狀態和水平影響著問題解決及能力成長。(3)表現是特定情境下的外部行為呈現,一方面素養是表現的基礎和源泉,素養總會以某種方式獲得表現。當表現被理解和恰當呈現時,它可成為判斷素養的標志之一。另一方面恰當的表現對素養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二)找準素養發展的出發點:教育情境
全人教育核心觀點中“聯結”包含著相互依賴、相互關系、參與和非線性等含義。在“聯結”視野中,所有的知識都產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事實”只不過是共享的觀點。全人教育鼓勵學習者廣泛涉獵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并鼓勵學習者采取批判的方法對待他們所生活的文化、道德和政治情境。情境知識的學習和能力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從本質上說,素養依賴情境,是人在特定的情境中運用經驗、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表現出的品性,素養養成的基點是真實問題情境。
(三)抓住素養發展的關鍵點:教育實踐
全人教育思想主張宇宙是一個整體,每件事物之間都相互關聯。在教育過程中,每一種學科都有獨特的價值,每一種方法都有獨特的作用,都是整體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教育實現人的整體發展不僅是指個體在生理、社會、道德、倫理、創造性和精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更是將發展過程置于真實情境之中,置于鮮活實踐過程之中。把實踐作為教師核心素養發展關鍵點,一是要關注實踐的價值性,尋找以實踐為抓手的發展策略、方法與路徑;二是應關注個體實踐的獨特性,創造性地運用教師全部的知識、經驗和智慧生成問題解決的方案;三是關注實踐的多層性,重視對教師自身認識和實踐活動由表及里、由淺到深的個別化引領。
三、基于教師核心素養成長的校本化坊研訓的設計與實施
校本化坊研修是為教師核心素養成長量身定制的一種培訓研修形式。這種培訓形式圍繞核心素養關鍵因素,包括課程學習、同課異構、學術沙龍與研課磨課等形式。
(一)基本思路
教師核心素養的校本研修范式簡稱“1234范式”,即“期聚一主題、運行兩條線、抓住三關鍵、生成四品能”。每期聚焦一個主題,通過構建行政管理線和專家工作坊業務線兩條主線,抓住情境、實踐和素養資本三個關鍵點,生成教師的教育交往能力、教育設計及駕馭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和教育情懷(品性)等四大關鍵能力和品性。
(二)主題與課程
筆者根據教育情懷、專業發展能力、教育交往能力、教育設計與駕馭能力等核心素養,把研訓活動分為四大主題:(1)教育情懷與責任擔當。這一主題旨在通過網絡課程學習,樹立教師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堅定教師的教育理想信念,使其牢記不忘初心,堅持立德樹人的使命,不斷強化責任擔當意識,培養教師的教育情懷。(2)專業發展與深度學習。提升教師能力是校本研訓的出發點和歸宿,這一主題主要圍繞深學、活用和個性化三個方面展開。深學就是根據教師發展需要,豐富教師的教育理論知識,使其積累教育情境知識,精妙操作性知識,著力增強教師專業發展后勁。學是為了用,用是更重要地學。活用則要求教師學得深、悟得透,在解決真實教育問題時有方向和底氣。個性化是教師高層發展。它包括知識結構的個性化、處事方式的個性化等。(3)教育交往與情境。教育交往素養是活動成敗的關鍵,是校本研訓的重點。這一主題主要圍繞悟境、能力和機智等方面設計課程,旨在幫助教師領悟教育情境創設的基本理論與策略,著力提升其對連續性教育事件的應對思路與辦法,掌握處理非連續性突發教育事件的實踐智慧。(4)教學專業化與風格。教師教學水平是教師核心素養的主要體現。實現教學水平的提升應圍繞摹寫、規范和風格三個方面展開。摹寫原指對教育本質與規律的把握,這里是指把握教學過程規律和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策略和程序。規范是原指用摹寫所得的概念作為標準去衡量和評判教育事物[6],這里是指在教師對教學規律有所認識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師建模優化的過程。風格是指教學活動的特色,是教師的教育思想、個性特點和教育技巧在教育過程中的綜合體現。
(三)校本化坊主題研修
以工作坊為依托的校本化主題研修是教師核心素養發展的落腳點。為了讓校本化研修活動走出低層、低效的誤區,筆者構建了“坊為依托、專家主導、課程主線”的模式。
“坊為依托”是指教師核心素養發展研修應借助工作坊和校本研修的優勢,彌補兩者的不足,全面提高研修的質量。校本化坊研修設計應抓住三個關鍵點:一是“組好隊”,即抓好專家隊伍和管理隊伍的建設。二是“定好調”,即了解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弄清他們心中聽想,發展所盼,教學所需。三是“布好局”,即對培訓進行全面規劃和安排,做到分工具體,責任明確,管理有序。
校本化坊主題研修設計應堅持“專家導向”。專家是校本坊研修的主導力量,是研修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證。“專家導向”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問題:一是注重設計,單一的講座或教學示范難以有效促進教師核心素養的生成,只有設計系列的活動,讓教師經歷“學、悟、用”等環節,才能促進其核心素養的生成。二是注重議課,即在課程實施前,相關專家應對課程進行一次審議,確保課程質量。三是注重反饋,即通過抓實評估方案、過程反饋和統計分析等環節,確保培訓過程與結果真實有效。
主題課程坊研修是研修具有方向性、系統性和深刻性的基本保證,也是避免校本研修低效的必由之路。堅持“課程主線”要重點抓住以下兩個關鍵點:一是“定好題”,每學期的研修主題都應根據教師核心素養成長需要而確定,相關專家應圍繞主題開發3~5門課程。二是“上好課”,專家精心選擇課程內容,并依據課程性質和特點選擇活動形式。
(伍藝憑 劉艷,耒陽市教師進修學校,湖南 耒陽421800)
參考文獻:
[1][5] 劉寶存.全人教育思潮的興起與教育目標的轉變[J].比較教育研究,2004(9):17-22.
[2] 張東海,謝安邦.全人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60.
[3] 楊國榮.哲學視域中的人性能力[J].思想與文化,2008(12):124-154.
[4] 劉云,謝少華.全人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及其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啟示[J].貴州社會科學,2017(3):93-98.
[6] 韓大林.實踐教育智慧的樣態及生成[J].教學與管理,2018(12):4-6.
實習編輯:劉 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