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西琴
摘要:針對高校思政課存在學生“失語”的客體地位、“興趣缺失”的功利狀態、“死記硬背”式學習路徑、“期末突擊”成為普遍現象等現狀,運用賦權理論,開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項目依托型”教學,其特點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興趣為驅動、探索—分享—討論式學習和全程融入式學習,主要教學實施包括成立學習小組、布置任務與共享學習資料、開展項目自主建設、教師主講、項目聯動、學生自主考核、教師點評與總結、發布作業、提交教學反饋。賦權教學體現了思政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改革思路,運行三年以來,效果顯著,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賦權增能;教學實施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20-0100-04
一、 為何賦權?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1],為提高思政課的時效性和學生的獲得感,增強學生的擔當使命,學界從多角度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進行了有益的討論和實踐,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在充分運用新技術條件的基礎上,陸續開展了慕課、翻轉課堂、啟發式教學、問題式教學、混合式教學等教學模式。面對新時代和新形勢,本文從積極賦權視角進行思政課教學改革探討,主要聚焦于以下幾個教學問題:
(一)學生“失語”的客體地位
網絡教學技術平臺和知識平臺愈來愈多地被應用于教學創新過程,然而,“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帶來的不僅是教學技術、平臺、外在教學形式的更新,還要防范因崇拜技術出現的“新科技下的灌輸式教學”,即強調學生“接受及服從”教師傳遞的知識,使教學活動成為“教師獨語—學生失語”“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僵化形態,從而無法形成師生間的有效溝通,導致教學效果欠佳等現象。
(二)“興趣缺失”的功利狀態
客體地位下,學生學習積極性已然不高。此外,部分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缺乏正確認知,如認為課程內容離自己的實際生活較遠、思政課不及專業課重要等,學習興趣不強,僅把課程看成獲得學分的工具,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提升學生的興趣與認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實效性的關鍵因素”[2],當下,學生的淡漠化與功利化態度顯然不利于思政課實現立德樹人的使命。
(三)“死記硬背”式的學習路徑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包含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三部分,是一門較為系統化、理論化、抽象化的課程,部分學生沒有相關知識的學習基礎,對課程呈現出“太難學”“學不會”的認知。在學習時往往采取“死記硬背”模式,學習效率低下,這不利于對課程知識的吸收內化、入腦入心。
(四)“期末突擊”成為普遍現象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教學中,部分學生存在平時不學習,期末再用功的情況,“期末突擊”成為普遍現象。突擊式學習雖壓力大、易疲勞,卻是通過課程考核的捷徑。然而,突擊式學習往往是“快學快忘”,不能真正幫助學生獲得課程知識以及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的統一,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加大對學生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3]。面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中存在的以上問題,我們嘗試借鑒“賦權”理論的相關經驗,積極為學生賦權,最大程度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以形成課程的師生學習共同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不斷強化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吸收和內化,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
二、何為賦權?
賦權理論的論述較早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歐美社會學、政治學領域,如美國學者巴巴拉·所羅門對黑人這一“削權”群體的賦權增能研究,主要聚焦于“有意識地引導服務對象學習‘參與合作,賦予其掌控自己本身相關事務的能力和權力,讓其成為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4]。其后,賦權增能理論在歐美教育界產生較大影響,美國學者SPADY強調教學改革就應該是為學生賦權增能。賦權理論的“核心在于讓教師引導學生重新審視和批判知識建構中的權力架構,運用全新的方法獲得知識和創造知識”[5]。具體而言,賦權學生,即在教學過程中打破自上而下的灌輸模式,通過與學生分享權力,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逐步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
(一) 以權力共享激發能力
學生與教師共享相關權力,給予學生發揮主體性的足夠空間,這一過程涉及決策、管理、評分、課堂教學等多方面,目的在于引導學生以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自主探索,通過權力的分享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二) 以主體地位喚醒能力
哈貝馬斯曾說:“沒有主體間性就沒有規則”[6],賦權理論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加強學生對自身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性認知,將學生定位為教學改革的行動者而不是教學改革的對象,以提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喚醒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三) 以協同合作鍛煉能力
主張形成師生學習共同體,包括師生間、學生間的合作,以協作模式鍛煉學生的社交能力、服務意識與協同合作能力,并在學習共同體中促成學生養成交流互動的習慣,以增進他們學習技巧以及處理和選擇知識資源的能力。
(四) 以責任共擔推動能力
讓學生在教學中有權做出決定,并承擔后果和責任,以此來促使他們更謹慎地選擇合理的學習方法,更好地完成自我監督,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得以學習能力為主的各項能力。
(五) 以興趣依托提升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賦權理念主張將學生個人愛好與課程知識結合,拉近課程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以引發學生共鳴,這要求教師摒棄枯燥的理論灌輸,并以生動形象、輕松愉快的方式呈現教學。
三、如何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