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白姆
摘要:《道德與法治》作為初中教育體系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在培養學生道德素養和法治素質方面起到極大作用。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應注重情感教育的滲透,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本文簡要分析了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針對現存問題,提出幾點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期幫助同行業教育工作者提高課程教學水平,推動教育事業發展。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情感教育;融情于學;寓教于樂
情感教育主要是指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有目的地運用情感溝通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情感引領,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情感共鳴,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道德批判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由于大部分學生在步入初中階段會產生叛逆乃至過激的情緒,在這一教育時期,加強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至關重要,而情感教育的滲透,能夠建立教師與學生心與心之間的交流,促使學生將學科知識踐行到日常生活實踐中,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1.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現代化教學理念和手段不斷創新,為教學發展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仍舊存在許多問題有待解決。一是學生存在厭學情緒。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很強,加之現階段絕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思考問題以及行事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在學習中也是如此,面對教師的說服式教育,很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反而不利于學生學習;二是缺乏正確的情感引導。情感滲透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而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未能深入教材中挖掘情感,缺少對學生的情感引導,導致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品格塑造受到忽視;三是重理論、輕實踐現象突出。《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但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過于注重對理論知識的講解,難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要點,致使學生無法將所學知識踐行于日常行為處事中。
2.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2.1整合教材情感資源,引導學生把握情感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與其他學科課本教材編寫不同,該門課程教材內容撰寫及導學案設計中,更加注重學生的主觀感受和情感體驗,強調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在教材中融合了大量的情感元素。這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教師指導學生研讀課本,挖掘情感內容,能夠喚醒學生的能動性,通過情感渲染,提起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興趣[1]。例如,在《友誼與成長同行》這部分知識教學中,重點是要讓學生明白青少年交朋友的意義,了解友誼的特質,學會如何與人相處,怎樣梳理自己的朋友圈。教師在進入新課教學中,要結合教材內容來引導學生深刻感知友誼的力量,并聯系生活實際,介紹一下自己的朋友圈或者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和朋友相處時的愉悅,使學生逐漸學會處理交友問題,讓學生富有愛心。
2.2營造融情于學情境,增強學生情感體驗
沉浸式情境創設,能夠營造一個適合學生學習的環境氛圍,將學生帶入具體的情境中,喚醒學生的主觀意識和思想情感,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例如,在教《法律在我們身邊》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在教學準備階段搜索生活中與法律有關的故事案例,將案例資料放在課堂中講解,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同時,教師可以選擇一則案例,指導學生分角色進行扮演,加強學生對法律特征和作用的理解,使學生更加明確生活需要法律,法律保障生活這層關系。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生活化問題展開探究,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3巧妙運用語言技巧,激發學生情感共鳴
語言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在人們交流交往中,通過語言表達就能夠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為了實現情感教育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有效滲透,教師可以多使用一些富有激情和情感的語言來感染學生,帶動學生的情緒變化,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收獲良好的學習效果。例如,在《綻放生命之花》這部分知識教學中,除了要注重教學內容的邏輯性和規范性,還要巧妙運用語言技巧,通過語氣和語調的變換,烘托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昂揚斗志,讓學生從教師的言行中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特別是在進入初中教育,部分學生會因貧富差距感到煩惱,教師在講解理論知識過程中,對貧乏與充盈、平凡與偉大作進一步闡釋,將課本中的無聲文字變成情感語言,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真諦,學會辨別什么樣的人生才算是有價值的人生,使學生努力活出生命的精彩,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4組織趣味教學實踐,促進學生情感升華
針對解決當前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教師應從轉變課程教學理念入手,認識到實踐教學所起的作用,在課程教學中多開展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踐活動,并在實踐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品格素養均衡發展[2]。在教《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時,可以采用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除了在課堂學習中遵守上課紀律,還要在日常言行中嚴格要求自己,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等,維護班級秩序和學校規章制度。同時,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拓展學生學科知識視野,讓學生到實踐活動中正確感知社會秩序與社會規則的關系,如遵守交通秩序,不橫穿馬路,不闖紅燈等,使學生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養成維護秩序及遵守規則的良好習慣。
3.結束語
情感教育具有人文性、趣味性和感染性等特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不僅能夠延伸學科領域,保證教學活動有序開展,還能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發揮知行之間的催化作用,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而實現情感教育的有效滲透,應直視教學中的問題,立足于教材,指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本,把握道德情感,同時注重情境創設,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深化學生情感體驗,奠定學生學習成長及未來發展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行尊.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滲透路徑[J].亞太教育,2021(2):112-113.
[2]梁衛衛.淺談情感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J].課堂內外·初中教研,2021(5):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