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娜
摘要:在小學數學領域,解決問題是最基本的教育內容。只有學生能夠自主應用數學知識既能解決實際問題,才能證明教學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可能出現易錯題。對于學生個體來說,意味著經常容易在類似問題上犯錯;而從全班學生這一整體來看,易錯題則是全班同學都容易出現的某種錯誤。通過解決易錯題,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是在促進學生自護學習能力的進步。本文從自主尋找原因,自主完成理解和形成自主習慣三個方面,展開本領域的相關論述,供大家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易錯題;自主學習能力
顧名思義,易錯題就是容易做錯的題目,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比較常見。一般情況,易錯題的出現有多種原因,其解決要根據具體的原因來查找具體的方法。但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習慣于采用如下一種解決方法:只從問題的角度,告知學生出錯的原因,然后讓學生重新以正確的策略方法再解一次題目。這樣很難深入到學生真正的出錯原因里去,沒有從教學上進行相應的調整,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教師必須轉變思路,從提升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角度去進行實踐研究。
一、自主尋找原因
上文論述已經提到了以往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在解決易錯題方面容易犯下的錯誤,應該在此基礎上加以轉變。首先,應該嘗試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出錯的原因,而不是教師直接告訴他們為什么出錯,再讓學生重新解題。很多時候,學生出錯是由一些深層因素所造成的。比如上課學習或課后復習的時候不認真,數學思維方面存在錯誤,或者解決問題的思路過于狹窄,等等。只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解決一次錯題,并不等于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就不會犯下同樣的錯誤。只有讓學生自己意識到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有學生在進行沒有括號的混合運算時,總是弄錯了計算的正確順序。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認真創設能夠吸引學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通過情境去探索自己的解決方法和最終答案為什么是錯誤的,與正確的方法和答案之間有多大的差距,可能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只有這樣,學生今后面對類似問題時,才能進行認真的思考,盡可能避免錯誤的重復出現。今后如果學生再出現類似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進行反思,鼓勵學生自行創設情境去進行思考和理解,從而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
二、自主完成理解
有些學生之所以在數學問題中出錯,是因為他們對題目的理解有問題。有時是不理解解決方法,有時則是沒有理解題目本身的含義。針對第一種問題,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拓展思維空間,加強思維訓練來加以解決;而面對第二種情況,則需要教師去努力提升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要通過大量生動有趣的實驗,讓學生逐漸習慣將語言文字轉化為數學符號。另外,小學數學教師也可以尋求與語文教師之間的合作,這樣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提升速度會更快,還能形成跨學科之間的教學合力。
例如,教師設計了一個比較復雜的應用題,學生要經過縝密的邏輯思考和多次運算才能得到正確答案。閱讀能力上的不足,使得很多學生在這個問題上出錯。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分解,劃分成幾個清晰的問題解決步驟,從而完成對錯題的解決。在課后,則要與語文教師溝通,共同分析這些學生出錯的根本原因在哪里,證明他們的數學閱讀能力存在哪些問題,從閱讀的角度來看又應該怎樣加以解決,隨后在語文和數學學科上都采取相應的錯誤來進行處理,盡快提升學生數學閱讀水平,增強學生理解能力。
三、形成自主習慣
小學生的普遍特點是追求獨立自主,這為教師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創造了機會與可能。但是,想要讓學生形成自主的習慣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小學生仍然在能力快速發展狀態的事實,造成他們很容易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易錯題就是一個鮮活的證明。時間一長,學生就可能在挫敗感的打擊下逐漸喪失自主解決的愿望,形成思維上的惰性。所以,教師應該在易錯題的教學中注重經常給予學生積極正面的評價,通過這些評價來鼓舞小學生的學習信心,這樣他們的自主習慣才能盡快形成而且較為鞏固。
例如,在每次學生通過自行查找原因和自主解決的方式處理了易錯題之后,教師都要對學生加以鼓勵,要引導學生與自己過去的狀態進行對比,認識到自身能力上的成長進步。教師還可以組織關于易錯題的比賽,選出一些大家都經常犯錯的題目類型,在一段時間內,看誰沒有再犯下過同樣的錯誤,或者犯錯的次數最少,對其給予一定的獎勵,讓其分享自主學習的經驗和感受,充分的激勵學生。只要能夠長期堅持下去,能夠一直讓學生保持積極主動的狀態,易錯題就能在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綜上所述,易錯題一方面說明小學生在某些領域存在比較明顯的不足,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幫助教師指明了教學的切入點。教師應該利用解決易錯題的機會,充分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根本上解決易錯題,推動學生在數學領域實現更好的成長。
參考文獻:
[1]許海洋.小學數學易錯題的應對策略[J].教書育人,2019(31):43.
[2]孫慶英.淺析小學數學易錯題教學對自主學習的意義[J].讀寫算,2019(2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