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英語課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目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仍存在教師思政意識不強、實施路徑不詳盡、考核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本文以問卷調查為依據,著重分析了理論基礎、存在問題、實施路徑、課堂設計等方面,以期構建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現途徑
【作者簡介】暢青霞,蘭州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項目】蘭州交通大學教務處教改項目“大學公共英語教學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徑探索”(項目編號:SZZX202026)。
一、引言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各高校應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和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都提出了“以人為本,四個回歸”,教育部“新時代高校40條”指出要“強化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即每位教師都肩負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一片田”,每門課程都要融入思政元素,建立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內涵
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大學英語課程具有課時多、學分高、覆蓋面廣等特點,不僅在語言知識技能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更重要的是要發揮其價值引領作用。大學英語的人文性質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性強。師資隊伍傳道效應強。作為一名大學英語教師,要守好這段渠,將廣義的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對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培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過程之中。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深入貫徹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扎實的外語基本功,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三、理論基礎
“全人教育”思想。“全人教育”思想最早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論。在文藝復興時期,眾多人文主義教育家對其進行傳承與完善,發展到今天的“教育者首先要把學生作為一個人,一個主體性的人,一個有情感有智慧的人;同時力求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個具有與他們所受教育層次相稱的文化積淀與文化教養的人,一個具有與他們所在大學、所學系科相應的知識與視野并獲得必要的技能和能力訓練的人,一個在生理與心理、智力與非智力、情感與意向諸方面協調發展、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人”。
大學英語課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其主要目標除了要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等應用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目前使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取材廣泛,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方面。外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傳達具體的生活經驗、引發學生多觀察、多思考,而且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接受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集體主義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因此,大學英語課程的人文性和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
四、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理念實施現狀及存在問題
1. 部分教師思想政治水平有待提高,課程育人意識不強。目前,思政育人的理念尚未深入滲透到每一位教師的內心。部分教師片面地認為,對學生開展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是輔導員、班主任的職責,與任課教師無關。他們更關注的是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這僅僅是大學英語課程工具性的體現,沒有找準大學英語課程與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點,忽略了該課程的人文性。作為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真正使大學英語課程同思政課程形成協同效應。
2.學生普遍重視英語語法、詞匯知識的積累,忽視英語課程的育人作用。目前,各大高校紛紛展開各類教學改革,英語課面臨課時縮減、內容龐雜的挑戰,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學生更在意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通過,為將來就業提供便利。學生希望從英語課堂上獲得更多的語法知識與解題技巧,任課教師對其進行德育教育只是課堂“小插曲”。
五、《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元素融入途徑及實施策略
學校層面要創新課程評價體系,打破傳統的以考試為主的評價體系,注重學生實際受益程度、成長過程。評價體系要綜合考慮學生在思想政治、德育方面的表現。
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守好一段渠。
1.大學英語教師要從思想意識方面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建設,要有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將思政建設與大學英語課程相結合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關系到下一代青年人的政治取向、價值取向與人生取向。
2.改進教學方式方法。
(1)由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法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布置與授課內容相關的思政元素挖掘、拓展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相應任務。在這種學習模式中,學生帶著問題展開學習活動,學習自主性增強,學習效果更加明顯。
(2)分組教學法,啟發式提問引導思考。學生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自發組成學習小組。在教師分配任務之后,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查資料、做課件、課堂陳述。分組學習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合作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
(3)運用視聽說教學法。該教學方法強調整體感知,視聽并用,對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避免“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充分利用視聽資料,將思政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增強其教育意義和說服力。
3.找好思政切入點。思政元素與大學英語課程融入時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生搬硬套,應與教材內容緊密相關。可以圍繞以下幾方面展開:一是大力弘揚愛國主義,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二是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三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六、《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本案例為《大學英語綜合1》課程,教材為《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第一冊,第一單元主題為Toward a Bright Future,授課對象為2020級化學工藝專業本科一年級部分學生。
1.教學目標與方法。
教學目標:(1)在語言知識層面,補充拓展習近平關于青年的論述,掌握相應詞匯。(2)在語言運用層面,介紹英文演講的體裁特征,增強說服力、感染力。(3)在思想德育建設方面,通過引用習總書記給中國石油大學畢業生的回信引導學生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前途結合起來,將“小我”融入“大我”,助力實現“中國夢”。
教學方法:為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采用了視聽說、分組教學以及任務型教學法。
2.教學設計與過程。
教學設計:Text A內容為一名大學校長為大一新生做的入學歡迎詞,教師以此為鋪墊,通過提問、反思的方式滲透育人理論。在后續單元主題拓展階段,分小組展開“如何成才”的任務型活動。
(1)教學過程:課前準備:學生利用U校園App里《新視野大學英語》思政數字版提前預習課文內容,熟悉主題,做到課前心中有數。
(2)課堂教學:教師首先引入問題“你期待的大學生活是什么樣子的?”,啟發學生表達對大學生活的設想,隨后導入主題“充分利用校園資源,肩負責任,擁抱美好未來”。最后導入平行材料,用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石油大學畢業生的回信(英文版),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目標,畢業后投身祖國現代化建設中去。
(3)課外任務:教師設定拓展主題“如何實現自我價值”,學生自由組合學習小組,在兩周時間內完成資料搜集、小組討論、課件制作、音頻制作等任務,并按教師規定的時間節點上交音頻、課件,教師及時反饋意見后學生進一步修改完善。
(4)課堂展示:小組成員搜集了扶貧英雄黃文秀的故事,通過PPT的形式展現了出來,學生還將討論的過程錄制了英文音頻,在課堂展示環節播放使用。學生們都能夠正確看待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的關系,只有充分利用學校資源,提高個人能力,才有可能為國家發展添磚加瓦,實現個人價值。
3.教學反思與評價。主題拓展活動對不少大一新生來說具有較大難度,對學生的語言水平與翻譯能力提出了較大挑戰。但在準備過程中,學生們思維活躍、態度認真,課堂展示環節略顯緊張,對于學生來講,這又是一次珍貴的鍛煉機會。通過小組討論與課堂展示,學生之間的凝聚力增強了,合作精神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通過思辨式討論可以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政教育,課文主題得以升華,使學生入耳、入心。
4.教學效果。經過一學期的思政教學實踐,實驗班學生整體語言能力得到了較大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也逐漸增強。在2020年12月12日舉行的全國大學生英語四級考試中表現突出。與平行對照班相比,不僅整體通過率高出個30.42個百分比,在翻譯與寫作單項分值方面平均分也高出9.23分。大學英語四級試題的翻譯部分內容涉及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內容,與平時課堂教學中的思政內容吻合程度較高。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在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翻譯寫作成績有顯著差異(t=3.141,df=86,p<0.05):實驗班學生在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翻譯寫作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班學生成績(見表1)。
七、結語
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是各大高校高度重視的工作。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理念十分必要,意義深遠。外語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此二者直接關系到課程思政的質量和效果。其次,外語教師要積極探索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改革各個環節的有效實現途徑。充分利用課內課外、線上、線下各種資源,采用不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使思政教育“如春在花、如鹽化水”,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 2017(7):10-14.
[2]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