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若琳?李陽
【摘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學中滲透思政理論內容,完成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對于培養高素質的英語人才起著推動的作用。同時,對于“三全育人”提出的育人要求,大學英語教師通過內部的改革創新,發揮自身的思想引導教育作用,對英語教學的發展也有著一定的推動意義。為此,本文了解當前英語課程思政實施的情況,并針對“三全育人”的要求提出具體的教學實踐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三全育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
【作者簡介】石若琳(1988.12-),女,漢族,河北滄州人,滄州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李陽(1987.09-),女,漢族,河北滄州人,滄州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
【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廳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三全育人視域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SQ2021201)。
引言
面對新的發展趨勢,黨和國家針對育人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利用課堂這一主要育人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而行,形成育人工作上的協同效應。大學英語作為人文課程,需要針對性地加強與思政育人的融合,充分把握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了解和梳理“三全育人”的原則和標準、促進大學英語育人工作的落實。
一、“三全育人”的時代特征與課程思政育人的要求
1.“三全育人”的時代特征。“三全育人”作為新的發展階段下所提出的新育人要求,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課堂之外,利用思政理論與其他專業課程的融合,構建課程思政育人的大格局,實現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的育人模式,為社會的轉型與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高校針對新的育人目標,要想發揮各學科的育人作用,需要深刻把握“三全育人”的時代特征,為各類育人活動的實施提供標準。首先,全員參與性。立德樹人背景下的育人工作以學生為核心,各項工作的開展更是以育人為第一要義。遵循學生能力素養發展的規律,調動一切教育資源,并利用靈活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參與,為學生發展指明方向,也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服務和保障。其次,全方位滲透。思政育人工作不應局限在課堂上,從空間維度上來看,要具有橫向和縱向的發展趨勢。將思政育人工作與多領域多項目融合,使更多思政理論內涵融入學生學習中,完成思政育人工作的滲透,使學生潤物無聲的接受教育,實現自身良好的發展。最后,教育全過程的融入,思政育人工作不僅要體現在課堂上,還應落實在學校教育之外,教師針對學生成長的特征,將教學工作滲透到學生成才成長的全過程,并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指導,促進學生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的正確樹立,并促進思政育人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2.“三全育人”視域下英課程思政的實踐要求。“三全育人”視域下對于英語課程思政育人所提出的要求,主要包含培養學生責任擔當和個人修養,借助語言教學來傳遞正能量,可使學生明確自身所承擔的使命,從而自覺抵制西方負面文化的影響,形成較高的思想品質和個人修養。一方面,高校英語教學內容涉及西方表達方式,以及西方的文化和歷史內容。對于正處在價值觀念尚未完全樹立的大學生而言,對于新的文化形態容易產生興趣,特別是在網絡復雜的環境下,學生更容易受到輿論導向的影響,出現價值觀的偏差。而將課程思政融入英語教學中,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向學生介紹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學生展開愛國主義教育,可增強學生文化辨別力和民族自豪感,認識到當下的學習是為以后的發展,自覺承擔國家發展建設的重要使命,形成強烈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另一方面,語言離不開文化,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開展對學生信仰、品德、品質的教育,可使學生擁有良好的個人品德,并強化自身的道德意識,在文化熏陶下形成良好的個人修養,為后續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育人現狀分析
首先,在育人觀念上,大多數高校英語教師認為,立德樹人是輔導員和思政教師的工作職責,英語是語言教學不具備育人的條件,只要負責教材內容的講授就算完成教育工作任務。在教學中習慣以傳統教學方法教育學生,忽視對思政教學元素的挖掘,難以落實立德樹人的責任。其次,英語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料缺少思政元素。高校所設置的教學內容側重于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教材中涉及到的人文科學和傳統文化內容不足,造成教學內容中的思政要素不足。教師教學缺少參考和依據,所產生的思政育人效果達不到預期。最后,對于“三全育人”的要求,高校英語教師缺少教學設計,對于學生的培養還局限在課堂上,難以實現全過程和全方位的滲透。三全育人明確要求教師應將立德樹人作為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而不是片面的來區分教學和管理的責任。三全育人的要求更是強調要加強教學引導,將育人工作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中。而當前英語教學工作對思政育人的重視程度不足,對三全育人的理解不夠深刻,造成難以發揮英語課程的育人作用,教學局限在知識和技能傳輸層面,難以落實新時代下的育人新要求。
三、“三全育人”視域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踐路徑研究
1.注重培育英語教師思政教育意識,實現思政元素在專業教學中的有效滲透。大學英語專業教師作為“三全育人”視域下落實課程思政教育任務的重要實施者、組織者與引導者,其自身所具備的思政教育意識和教育能力,決定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育人效果,影響著“三全育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體現。因此,在“三全育人”視域下實現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模式,必須要注重培養英語教師的思政教育意識,加強對英語教師思政教育意識、思政教育能力、職業技能等方面的培訓與再教育,以此為“三全育人”視域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落實,奠定良好基礎。首先,應提高大學英語教師對課程思政建設的認同與認知,引導其明確認識到建設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優勢,從而激發英語教師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動性,以及參與“三全育人”教育計劃的積極性。在此過程中,相關學校可通過定期舉辦開展以“課程思政”“三全育人”等教育政策為主題的學術座談會、教研教改、學術研討會等活動。通過開展此類活動提高英語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與重視。其次,為提升大學英語專業教師思政教育能力和水平,還應定期在校內組織開展學術比拼大賽、學術競賽等活動,并設置相匹配的激勵機制,以激發大學英語專業教師參與積極性。通過舉辦學術競賽活動,鼓勵英語教師深入研究、探討課程思政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路徑和有效方法,從而不斷提高自身思政教育水平與能力。除此之外,還應注重提升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能力,鼓勵英語教師巧妙地將思政教育隱性資源融入英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各個環節,讓思政教育在潛移默化中融入專業課教育教學中,進一步實現“三全育人”教育目標。
2.注重在英語課程設置中融入思政,促進英語學習與思政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促進英語學習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首先應利用文化對比方法,促進英語學習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應對“三全育人”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課程思政教育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在“潤物細無聲”中將文化意識方面的思想,引導融入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在傳授西方文化史對比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給予當代大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和文化教育。并利用英語語言學習優勢,在聽說讀寫一技能的培養過程中,進行中西方文化對比,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與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價值,從而做出正確的文化價值選擇,進一步提升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水平。其次,可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英語學習中,實現課程思政育人功能。在此過程中,需要英語專業教師剖析每個專業學生的特點,結合其個體差異情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廣泛深入的。他們的社會生活、精神世界以及學習當中,發揮課程思政隱性教育資源,培育當代大學生成為有理想、有責任、有信仰的優秀社會主義接班人。此外,還可通過充分發揮第二課堂育人作用,通過定期組織開展英語實踐教育活動,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的延伸,實現課程思政在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中的內外融合,進一步落實“三全育人”教育目標。在此過程中,可通過結合社會時政新聞要素,定期舉辦英語演講俱樂部、愛閱讀聯盟、譯網情深翻譯訓練營、主題式演講比賽等活動,激勵當代大學生爭做奮進青年。
3.搭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反饋機制,積極建立健全大學英語教學考核評價體系。教學反饋機制與考核評價體系,是體現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樣也是督促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重要依據。因此,除了要培育英語專業,就是思政教育意識,在英語課程設置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發揮實踐教育第二課堂的作用與價值,還應當積極搭建大學英語教學考核評價體系,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反饋機制。首先,應制作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聽課評價表,積極邀請督導專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以及德育教師等,有針對性的評估大學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提出意見及建議。并針對性的改進措施,以此提升大學英語專業教師的課程思政教育水平,保證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性。其次,應重視“以生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明確無論是教學主體還是評價主體都應當是學生個體,圍繞學生開展一系列教學評價工作,英語思政課程建設效果,最終的落腳點也是學生個體,對學習效果起到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因此,大學英語專業教師應將學生作為教學評價考核體系的主體與核心,采取特色化考核評價指標與方式方法,圍繞大學生展開針對、科學且合理的教學考核評價,以此來保證評價效果的有效性。比如,對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價值觀、中國文化認同感、專業價值認知、思想道德水平、學習態度與行為等制定相關評價標準,采取檔案法、關鍵事件法、評價表法等方式,對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以及思政素養等進行評價。并適當采取生生互評、學生自評等評價方式,保證考核評價結果的全面客觀性。此外,還應當鼓勵學生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以線上學習網站留言評價、線下提出質疑等方式,為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提出意見反饋,能有效促進大學英語教師思政教育能力提高,提升英語課程的育人實效。
結語
總而言之,英語作為大學學生必修的課程,其自身存在的人文科學內容,決定著利于開展思政育人活動,發揮課程思政育人的作用,推動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然而,大學英語面對“三全育人”的要求,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高校英語教師認識到思政育人的價值,不斷擴展文化育人的范圍,使文化的呈現更加立體和明顯,提升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效性,為達成新的教育目標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周瑞枝,李艷霞,王偉偉,陳若靜.語言教學與育人融合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探索[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2):146-148.
[2]潘英.醫學生大學英語思政育人課堂教學實踐與探索——以《創新大學英語》第二冊“To Lie or not to Lie”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21(7):21-22.
[3]羅熊,宋波,王曉曉.深化“課程思政”改革創新繪好“三全育人”綜合改革“點睛之作”——記北京科技大學課程思政建設工作[J].北京教育(高教),2021(3):86-89.
[4]左寶霞,李瑞卿.“三全育人”視域下英語專業課程思政的建構路徑和建設策略——以《英語國家概況》課程思政的建設為例[J].英語廣場,2021(3):85-87.
[5]程云艷,周金凱.新時代高職旅游英語專業課程思政實踐與研究——以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旅游英語專業為例[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21(2):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