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受眾面廣、學時長的核心通識課程,是思政育人的重要領地。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應以《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導向,以《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為依據,分別從教學內容改革和教學策略更新兩個方面探索實踐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實踐路徑
【作者簡介】吳婧(1987-),女,湖北十堰人,武漢商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認知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為高等學校課程思政的具體落實指明了方向。《綱要》指出要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
教育部最新發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以下簡稱《指南》)為新時期大學英語教育指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為大學英語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提供了指導。《指南》對大學英語課程進行了重新定位,由原來的“公共基礎課程”提升為“核心通識課程”。大學英語課程面向全校的大部分非英語專業學生,具有受眾面廣,學時長等特點,為課程思政的系統性融入提供了絕佳平臺。新版《指南》對大學英語工具性和人文性內涵作了進一步闡釋。大學英語的“工具性”重在提升能力,“人文性”貴在強化思政。(向明友,2020)
《指南》中關于大學英語課程性質的最新定位與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理念相吻合,使二者的融合具備了現實性。人文性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育人的實施提供了內容依托,工具性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育人成果的產出提供了有效途徑。它們為課程思政內容的融入搭建了骨架,而課程思政為大學英語教學注入了新的內涵。融貫中西的大學英語課程既是弘揚文化自信的主陣地,也是培養國際視野的前鋒營。
二、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踐路徑
《指南》明確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要求。如何才能有效地將思政內容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呢?陳敏、謝天言以學習需求分析為導向,從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師素養、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等角度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實施提供了參考。丁水芳分析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育人”的現狀、實現路徑、教學設計與實踐。黃佰宏、徐曉艷分別結合學校特色就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頂層設計和實施措施做了論述。他們的研究均是結合教學實際,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了或微觀,或宏觀的參考,但并未結合《指南》的要求。
大學英語教學是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重要陣地,應充分發揮其隱性育人的巨大作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開展應以《指南》為依據,讓思政育人在課程教學中擲地有聲。然而,如何才能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呢?如何才能做到讓大學英語課堂的思政育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呢?本文將以《指南》為依據,從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兩個方面進行論述,旨在闡明《指南》指導下的大學英語課程發揮思政育人作用的實踐路徑。
1.教學內容。《指南》引入了以能力為導向的《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強調促進大學生能力、素質和素養的協調發展,增加了對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要求。大學英語教學不再是僅僅滿足學生語言知識的獲取,而是著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綜合素養,凸顯大學英語作為核心通識課程的價值。為實踐《指南》的要求,切實發揮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育人的作用,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時事聚焦。時事熱點話題與現實結合緊密,信息資源豐富,覆蓋面廣,包括政治、經濟、科技等關系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聚焦時事,帶領學生去關注社會熱點,挖掘其背后的復合元素,引導學生深度剖析,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充分體現了大學英語課程人文性的一面。教師可在教學設計環節,挖掘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時事熱點話題,設計教學活動,要求學生開展相關調查研究,并形成書面或口頭表達。教師對所選話題,在內容上應貼近現實,在情感上應能激發學生共鳴,在思維角度上應多樣化,在任務設計上應有一定的挑戰性,以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思維能力以及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都得到潛移默化的提升。與時事熱點相結合的教學活動,貼近現實,能較好地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引導學生們了解社會動態、時事新聞,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認知觀念,提升學生的素質水平,有利于促進家國情懷的培養,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
(2)文化對比。文化對比是大學英語教材與課程思政育人緊密聯系的特有亮點內容。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融入文化對比內容,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客觀看待文化的不同,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內容的同時,應結合所學內容,選擇合適的切入點,穿插文化對比。教師所選擇的切入點應具備一定的可拓展性和適度文化負載量,從而提升學生們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加深他們對母語文化的理解,對異國文化的尊重和思辨能力的培養。以文化對比為素材的教學,不僅有助于促成學生們的語言素養和文化素養的提升,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們通過文化對比學習,可以在跨文化交際中,以對方熟悉的方式,更好地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介紹中國文化,讓世界聆聽中國的聲音,讀懂中國的心聲。
(3)美的教育。大學生群體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和敏感期,高等教育對他們人生的影響極為深遠。大學英語課程的人文性為美的教育提供了著力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以課文內容為依托,挖掘德育和美育素材,進行主題拓展,圍繞愛與美,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關于人性和人生的思索,啟發學生關于的美的鑒別與欣賞,培養學生誠實守信、正直善良的優秀品質,引導他們做溫暖幸福的人。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營造良好氛圍,讓學生在討論和辯論中理解愛、欣賞美,賦予語言表達練習以情感的溫度,營造課堂教學美的氛圍,讓學生在思辨中體驗英語,體味人間溫暖,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良好品格。在主題拓展的過程中,教師應提煉較有深度的話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叩問心靈,觸及靈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教學策略。《綱要》強調課程思政教育要起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指南》所倡導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恰好為實現這種育人效果提供了途徑。在教學方法與手段上,《指南》倡導高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積極創建多元的教學與學習環境等,使學生朝著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方向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建設智慧課堂;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為學生提供思考和交流的機會,培養思辨能力,幫助其自覺形成正確的思政理念。
(1)同伴教學。Peer-Instruction(PI)教學法是哈佛大學著名物理學教授Eric Mazur提出的。這一基于任務的教學模式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深入討論,促成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充分交流與互動,既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又加深了學生的認知理解。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促成學生在大班課堂中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PI 教學法的優勢符合建構主義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滿足《綱要》和《指南》的教學要求。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可以合理地借鑒和運用這一教學模式,將思政主題融入教學中,以學習任務的形式分配給學生,以討論、辯論的方式開展教學,充分發揮同伴的影響作用,讓學生們在思索中成長,在交流中思辨,在實踐中提高英語語言水平。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應重視課堂觀察,及時提供幫助,做好引導工作。在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將語言運用能力的點評與課程思政育人的引導相結合,賦予語言學習以靈魂,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協同育人的目的。
(2)智慧教學。智慧教學是教師在智慧教學環境里,利用各種先進信息化技術和豐富的教學資源開展的教學活動。目前的高校學生是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成長起來的一代,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構建智慧教學,符合新一代年輕人的求知方式,不僅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促成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課前,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上豐富的教學資源,如精品公開課、視頻資料、電子學術資源等為學生預習、自主學習、翻轉課堂的實踐提供學習資料。課中,教師可以發揮教學軟件,如“雨課堂”“微助教”等教學軟件的輔助教學作用,提高教學互動的效率和參與度,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把握程度和思想動態,為教師把握課堂節奏,調整教學策略提供精準的數據指導和參考。課后,教師可以建設網絡課程資源庫,豐富網絡思政教育學習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搭建學習平臺,為思政育人的落實提供自主學習資源。把網絡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既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又為教師教學改革和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數據支持和技術保障;既有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又有利于課程思政隱性育人的實施;既實現了課前、課中、課后教學資源的配套統一,又為思政育人的精準細化提供了參考。
三、結語
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教學的融合應發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讓以時事、文化、美為素材的教學內容滋養學生心靈,以同伴教學和智慧教學為手段的教學策略助推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敏,謝天言.基于學習需求分析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研究[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85-88.
[2]丁水芳.協同育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建構研究[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67-70.
[3]黃佰宏.“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實踐——以浙江理工大學為例[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20(4):1-7.
[4]何蓮珍.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的新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修訂依據與要點[J].外語界,2020(4):13-18.
[5]向明友.順應新形勢,推動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建設——《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課程設置評注[J].外語界,2020(4):28-34.
[6]徐曉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踐與思考[J].山東教育(高教),2020(6):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