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摘? 要:文章以寧夏大學新華學院為例,通過闡述應用型高校研究背景、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大學外語混合教學模式在該校應用的可行性,探討在互聯網時代如何構建大學外語混合式教學模式,以期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確保實現最優化教學效果。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模式;自主學習能力;云班課
中圖分類號:G642.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5-0067-03
一、研究背景
(一)混合式教學的定義及研究
混合式教學模式,即Blended Learning,以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和體現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過程中的主體性為前提條件,將傳統的線下學習和網絡化線上學習的教學優勢有效地結合了起來。混合式學習是集時間與空間于一體的,是教學手段、教學資源、學習環境、學習方式等相關因素的多元混合,實現了師生傳統線下課堂教學和互聯網數字化學習的有機結合。教師要以教學目標為指引棒,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習者的整體特點及個體差異性對各種教學要素進行優化設置、組合,以期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
混合式學習興起于網絡化學習(E-learning)。1996年,美國《培訓雜志》首次刊登了有關網絡化學習的相關研究性論文,引起了教育教學研究領域專家和學者的重視與關注,并在此研究基礎上提出了混合式學習的概念和基本理論。隨后,國外學者從多個角度對混合式教學進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統論述。例如,Antoine和Bertrand認為,混合教學是將面對面教學與計算機輔助教學結合起來,清除掉這兩種學習模式所存在的缺陷與弊端,從而使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充分地體現出其優勢[1];Johande Jager以驅動力為出發點,研究、構建了包括網絡驅動模式等在內的六種混合教學模式[2];Maria Avram等學者分析探討了一些影響教師開展混合式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通過研究發現,在設計、構建恰當的混合教學模式時,應將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合作探究、評價估測和學習資料等因素考慮在內[3];在國內,華東師范大學著名學者祝智庭先生首次將“混合式學習”教育理念體系引入我國教育教學研究領域。2003年,在《遠程教育中的混合學習》這篇論文中,祝智庭系統闡述了混合式學習,并一針見血地概括了混合式學習的實質[4];其他教育研究者也相繼對混合式教學相關的理論基礎、研究價值、學習策略與構建等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與探討。例如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對混合式學習模式展開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研究發現,混合式學習是線上學習、遠程學習和傳統面對面講授學習三者的融合,提出混合式學習相關研究的關鍵是如何利用技術更好地促進學生混合式學習的學習效果及如何提高教師進行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效果[5];許多一線教師也認真研學混合式學習相關理論,在日常教學中積極進行了混合式教學的嘗試與實踐。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充分證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運用可有效提高教學綜合質量,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
(二)“應用型高校大學外語混合教學模式探究與實踐”研究原因
第一,《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大學英語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展的需要。”[5]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能力,創新學生學習模式成為當代教學的首要任務。在信息化新時代,依托互聯網技術改革大學外語、創新學生學習模式是必然趨勢。互聯網技術的空前發展,極大程度上延伸和拓展了學生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換言之,學生的學習時長不再局限于課堂學習,學習空間也不再局限于教室。傳統的紙質報紙、雜志、字典等資料以及磁帶、錄音機等設備已不能滿足外語教學的需求。互聯網技術及移動終端,如豐富的在線資源、電子書籍等為大學外語學習提供了最新、最便捷的資源支持;基于大學外語學習的Mooc、App、網站、電子詞典等,為學生隨時隨地主動學習、獲取知識提供了良好的機會,也為大學外語課程改革提供了強大的平臺或軟件支持。
第二,大學外語課堂教學模式急需改革。目前,部分高校外語教師仍采用過時老舊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將教學目的集中于讓學生單純地掌握語言知識、學習語法結構上,缺少現代教育思想、新鮮血液的注入,這是英語教學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會導致教師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于詞匯和語法教學中,僅僅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語言基礎,忽視了在實際生活中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綜合語言文化素養。如此一來,大學英語課堂和中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模式就沒有任何區別,都以應付各級各類考試為目的,教學效果欠佳,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低下、實際需求無法滿足,課堂教學不能得到多數學生的認可。因此,使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相結合、改革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方法就成了外語教學必然趨勢。
第三,結合教學實踐與興趣。近兩年來,筆者一直從事大學外語的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進行了混合式教學的嘗試,深切體會到了混合式教學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感受到了學生對于混合教學模式的熱情,但卻一直為如何有效開展混合教學模式而困惑。
二、混合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互聯網時代,混合教學模式是外語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與方向
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寧夏大學新華學院以探索和創新現代化人才培訓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辦學特色。為進一步深入實施學院本科教學工程,推進學院轉型發展,全面提高大學外語教學質量,有必要探索大學外語混合教學模式實踐的有效途徑。
(二)分級教學改革為混合教學模式的開展提供保障
大學外語分級教學改革使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教學方法與模式上也要求教師因材施教。混合教學模式可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有效調整教學計劃、內容和手段。例如,根據所帶班級專業的不同,教師在選取教學補充材料時可有意識地側重于學生專業相關的內容,提高學生大學外語學習的實用性和適用性,以此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學習動力和興趣。
(三)數字化校園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平臺支持
學院網絡教學服務平臺,如釘釘、藍墨云班課、雨課堂等已經投入使用,方便教師將學習資源及時與學生共享,也方便教師及時有效地掌握學生學習進度、學習效果、作業完成等相關情況,真正實現師生線上全方位的互動。“批改網”“可可英語”“英語趣配音”“英語流利說”等App在該院大學外語教學中已廣泛應用,為學生課后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四)教師自身專業能力為教學提供保障
外語教師隊伍已全部取得專業相關的碩士學位,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理論基礎,四十歲以下年輕教師占比約85%,具備較強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為大學外語課程混合式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技術保障。
三、混合教學模式的設計
混合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堅持以“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為指導,將傳統的面對線下課堂教學與移動互聯網線上學習結合起來,以此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筆者將大學外語課程設計為研究準備、課前預習、課中學習和課后鞏固四個階段,并將線下學習與移動互聯網線上學習(本文以云班課為例)貫穿整個學習過程。
(一)研究準備階段主要由教師完成
首先,以云班課為混合式教學平臺,創建自己的線上教學班課。前期,針對所授課班級學生的語言基本功、綜合學習能力及學習興趣等具體情況,教師要進行仔細的摸底調查,根據具體調查結果制訂相應的教學方案。根據制訂的教學方案,教師準備學生在課前預習階段需要的包括教學目標、單元重難點、背景知識、本單元單詞及課文MP3錄音、預習強化測驗練習等在內的學習材料并將其上傳至云班課。教師需要在云班課平臺設計與課文主題相關的頭腦風暴、小組討論等活動供學生參與課堂前熱身。
(二)課前預習階段以學生線上自主學習為主
此階段,學生需要了解教師發布在云班課的教學目標、單元重難點等內容,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學習單元背景知識、單詞及課文MP3錄音等資源,參與話題討論、預習測驗等活動,為線下課中學習做好充分的預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此階段,教師可利用平臺的大數據功能,了解、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時長、任務完成情況等學情,為下一步的課堂教學打好基礎。
(三)課中學習即線下課堂教學
教師在課中學習環節要充分考慮學生英語學習基礎、學習積極性等個體差異性,要認真分析云班課平臺上學生學習進度、任務完成情況等學情數據,要顧及班級的大部分學生,找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及重難點知識,從而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利用云班課投票、搶答等功能,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
(四)課后鞏固階段也以線上練習為主
本階段,教師可針對課中學習的重難點知識,將相關練習與測試發布至云班課,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測評,以此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內化。教師在該學習階段要確保老師點評、學生互評的有效完成,并可選取優秀作業在本班的微信群中展示,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構建混合教學模式的建議
受教育者自身擁有資源、學習者個體差異、硬件設施等的影響,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也是有所差異的。在此,本文僅針對某些共性提出以下建議。
(一)整合線上線下資源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要求教師始終堅持以“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為教學理念,充分、全面地考慮學生學習需求,將線上線下資源有機融合,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語言水平。教師可充分利用雨課堂、云班課等教學平臺,將學習資料上傳到此類教學平臺,學生根據自身學習所需下載學習。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及時關注China Daily等優質英語學習微信公眾號上的相關信息,幫助學生實現移動終端的自由學習。教師可指導學生充分利用英語趣配音、可可英語、扇貝單詞等App擴展知識面,提高聽、說、讀、寫、譯語言綜合能力,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創新教學模式
教師要依靠網絡努力將線上教學落到實處。例如,教師可創建微信英語互動交流群,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定話題,引導學生在微信群進行交流,引發學生思考,以此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不斷修正、完善、錄制并發送視頻,避免了平時羞于表達的學生面對面交流的尷尬。教師也可將微信群作為展示平臺,優秀的作業和課堂視頻、照片等過程性資料都可在微信群中呈現,讓學生學會共享。
五、結語
互聯網時代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已成為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將線上和線下教學有機地融合,不僅拓展了大學外語教學的空間和時間,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王守仁在《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明確指出,信息化時代,教師在教學改革中應始終確保將“教與學的效果放在首位”[6]。
參考文獻:
[1] Marchalot,A.,Dureuil,B.. Effectiveness of a Blended Learning Course and Flipped Classroom in First Year Anaesthesia Training[J]. Anaesthesia Critical Care & Pain Medicine,2017,10(06):190.
[2] Jager,J.,Gbadamosi,G.. Predicting Students’ Satisfaction through Service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2013,19(02):323-349.
[3] Negricea,C.I.,Edu,T.,Avram,E.M.. Establishing Influence of Specific Academic Quality on Student Satisfaction[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16.
[4] 祝智庭,孟琦. 遠程教育中的混合學習[J]. 中國遠程教育,2003(19):30-33.
[5] 何克抗. 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看“翻轉課堂”在我國的未來發展[J]. 電化教育研究,2014(07):5-16.
[6] 王守仁.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要點解讀[J]. 外語屆,2016(03):5.
(薦稿人:齊鵬,寧夏大學新華學院英語專業主任,副教授)
(責任編輯: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