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沁
摘要:課程思政視角下,《管理學原理與實務》課程的教學設計需要具備針對性和側重性,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通過對課程教學的設計來實現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理論的有效融合,以此來幫助學生完成對相關專業知識理論的有效學習,并且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研究
引言:在當今素質教育的理念下,各學科的教學工作都需要整合課程思政教育元素,實現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有效銜接,以此來實現對學生三觀意識的正確引領,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以及人文精神內涵,實現學生更加長遠穩定的發展。
一、《管理學原理與實務》課程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教學目標設計
《管理學原理與實務》相關課程教學首先要明確知識教育目標,具體來說,學生通過相應的課程學習之后能夠了解管理學基本知識理論,能夠借助管理思想踐行管理理論,提升自身的管理技能。在該過程中,教師需要向學生傳導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學生也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相關理論的發展歷史,熟悉管理學派的工作特征,了解管理流程、管理內容以及管理計劃的基本概念。例如,在當今企業中,高層領導部門常結合激勵理論來實現對職工的管理,學生在學習管理的過程中要掌控各種管理技巧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的管理方法,以便于在后續的工作實踐過程中能夠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管控形式。
(二)學生能力培養目標設計
在學生能力培養目標上,學生除了需要掌控基本的課本知識之外,還需要通過第二課堂來拓展自身的知識面,結合網絡課堂、文獻研讀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因此在《管理學原理與實務》課程教學培訓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以及終身學習的習慣和意識,提高學生對于問題的分析能力、解決能力,實現學生更加長遠、穩定的發展。
(三)思政教育目標設計
課堂思政作為當今素質教育的核心,各學科教師都需要明確課堂教學過程中所包含的思政目標,盡可能在課堂教學期間融入思政元素,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三觀意識,堅定學生的政治信仰,使得學生能夠實現在知識技能與思想道德品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實現課程知識與思政元素的有效結合,切忌將課程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分開,而應當實現課本理論中蘊含思政元素,從思政教育中滲透知識理論,實現兩者之間相互驗證、相互融合,才能夠使得學生更加清晰、直觀地了解到專業知識背后所存在的本質現象。
二、課程教學內容設計
任何學科教學的開展都需要依托高質量、高水平的課程教學內容來作為基本的教學載體,以此來達成先前所設定的教學管理目標。為了實現對學生三觀價值的正確引領,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達成前期所設定的教學管理目標,學校需要對現有的《管理學原理與實務》相關課程知識內容進行深化、改革,結合“一隱一顯”的教學策略融入實踐教育元素,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清晰、明了地掌握相關知識內涵。
(一)融入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
所謂顯性知識是現有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材以及相關文獻資料所體現出來的管理學基本知識內容以及相關知識理論;而隱性知識則是教師通過對顯性知識的教學講解之后,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意識,構建學生的人格認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對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將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進行融合,來達成最終的教學管理目標。
(二)理論與實踐
在對《管理學原理與實務》課程教學內容設計過程中,教師還應當融合課本知識以及課外知識,將其中所包含的管理學理念以及沿用的管理理論、方法、學科的發展歷史以及基本的概念向學生進行傳遞,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管理組織的基本結構以及管理計劃的決策制定過程。此外,學生還需要具備基本的領導能力,掌握領導職能以及激勵理論。
當學生完成對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之后,則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相應的實踐演練。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企業管理案例讓學生進行實踐學習探討,將專業的理論知識在案例中進行驗證,從案例中掌握相關知識理論的運用技巧。而最后的總結反思部分則是在于實現對學生的教學鞏固,在總結反思期間教師要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過前期的理論學習、實踐學習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學習過程中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互動,通過隱性課程教育所包含的知識內容引領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實現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提升。
三、課程教學方法
《管理學原理與實務》相關課程具備較強的理論性,學生在對該課程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難免不會出現厭學的情緒,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并且滲透對應的思政元素來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在課程思政教學視野下,教師可以融合講授法,將專業知識理論進行定向化地講解,執行由淺入深的講解策略,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加全面、細致地掌握相關知識內容。之后通過引入特定的教學案例以及教學元素來幫助學生實現對相關知識理論的學習驗證,教師再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引入思政教學內容以此來實現對學生人格的影響達到育人教學的目的。
因此在對專業理論知識進行講解時,教師應當盡可能結合講授法以及案例法,從案例中牽引出思想道德元素,從講解過程中向學生明確相應的知識概念,以此來使得學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接受相關知識內容。最后,教師還應當整合討論法當學生完成學習之后給予學生額外的討論時間,讓學生探討出在相關課堂教學過程中所具備的人文價值、思政價值以及專業課程價值。
結束語
在當今素質教育的精神指示下,各學科教師所開展的教學管理工作都需要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在課堂教學上實現思政教育,通過專業理論知識牽引出人文思想、道德品質相關教學內涵,而通過課程思政來幫助學生實現對知識理論的學習驗證。《管理學原理與實務》相關課程側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在其中包含著大量的思政元素,專業教師需要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明確相應的目標引領學生的思想價值,實現知識傳授與道德教育同步進行的教學管理格局。
參考文獻
[1]胡杰輝.外語課程思政視角下的教學設計研究[J].中國外語,18(2):7.
[2]劉嘉琛."課程思政"視角下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設計與實踐[J].福建茶葉,2020(2):183-184.
[3]劉志玲,唐旭斌.課程思政視域下基于CPS模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以納稅實務課程為例[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9,21(5):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