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青東智
摘要:目前,校本教研制度已經推行數年,所帶來的教育效果是很顯著的。但是,在部分民族地區,校本教研工作遇到一些制約因素,不管是學校還是教研團隊,所面臨的問題層出不窮。要想實現民族地區中小學校校本教研機制創新工作,必須從學校和教師等方面入手,中小學學校要加強管理,教師要強化教學意識,為順利開展校本教研工作做充足的準備。
關鍵詞:民族地區;中小學;校本教研;教研機制
校本教研是提升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整體水平的關鍵路徑,也是解決民族的確理論和實踐無法融合地科學嘗試。基于現實,民族地區中小學校本教研現狀不容樂觀,學校、教研團隊和教師存在一定的現實問題,真正實現校本教研機制的創新,必須解決這些實際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民族地區中小學的全面發展和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關于民族地區中小學校本教研工作遇到的實際問題及創新策略如下:
一、民族地區中小學校本教研遇到的實際問題
我們所說的校本教研指的是當下中小學為改善教育現狀,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圍繞學校實際情況,運用學校的優質資源而進行的教育研究活動。在民族地區中小學教本教研工作遇到一些實際問題,從中小學學校、教研團隊和教師方面分別做出分析。
(一)學校方面的實際問題
首先,校本教研工作的中心就是以學校為基礎,學校開展校本教研要始終基于本校情況、現實文化背景和教師的整體水準,要因地制宜地開展符合本校發展的特色教學。但是民族地區的部分學校并沒有意識到校本教研的真實意義,不基于實際現狀,一味兒地模仿其他學校的發展方法,盲目吸收出現“水土不服”;其次,校本教研是將科學研究融入學校教育教學中,讓每一位教師都能成為專業的教研者。但是,民族地區中小學學校的位置相對偏遠,開展教研活動校本培訓工作都收到地域的限制,不利于校本教研的理念的轉變和更新。尤其是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下,民族地區中小學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會,各大學校要積極吸取名校的教學理念和治理經驗;最后,校本培訓工作是提升教師整體水準的關鍵途徑,部分民族地區的中小學忽略教師的專業發展,雖然校本培訓次數不少,但是培訓的實質效果不太理想,這也是很多民族地區中小學學校校本培訓的現實問題。
(二)教研團隊的實際問題
首先,教研團隊開展教研活動要圍繞教師的教學工作,能夠改善教師的教學情況和研究意識。民族地區相比較發達地區,部分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教研團隊展開的教研活動組織的不合理,不區別傳統教研,就無法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很難激發教師的潛在發展能力;其次,一般的教研是圍繞教學難題展開,基本思路是“發現難題—分析—假設—實際研究—解決—總結”,引導教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科學研究。但是,部分教師認為教研團隊展開的活動并沒有較強的系統性和計劃性,有些教研活動的理論知識脫離了課堂,交流的層次和范圍都不夠,更是缺乏一定的技術指引;最后,校本教研的實質意義就是基于地方實際,并超越發展,研究的課題要圍繞地方政策、本校實際和師生情況,在此基礎上進行教育創新和超越。但是部分研究課題并沒有圍繞本土研究,浪費民族地區的優質自然資源和地域文化。
(三)教師面臨的實際問題
首先,民族地區的部分中小學教師部分存在認知偏差,認為教研工作是教育家和教研團隊的工作,而開展教研活動是學校的任務,教研工作處于邊緣狀態,部分教師重視教學工作。基于此類認知偏差,教師很難參與到教研活動中;其次,部分民族地區中小學小學把校本教研被認為是校外專家和研究者的討論活動,研究活動缺乏主體性,部分教師無法順利參與到校本教研中;最后,不合理的評價機制,沒有優良的激勵制度。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的教學任務較為繁重,教研活動基本在業余實踐完成,但實質的教研活動是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物力的,假如沒有合理的激勵制度,教研的積極性可能降低,教師也看不到校方的重視度,從而影響自身投入到教研中。
二、民族地區中小學校本教研機制創新的具體
校本教研是展示學校特色,發現本校優質文化,提升學校整體名譽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培養專業師資團隊的關鍵路徑。目前很多民族地區中小學學校開展校本教研教學,一邊解決教研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一邊進行創新,保證校本教研工作的順利開展。民族地區中小學校本教研機制創新工作策略如下:
(一)深化校方管理者的校本教研理念
首先,民族地區中小學學校協同教育行政機構整合本地區校本教研工作能助力學校發展、教師專業化發展、學生全面發展等的相關資料,并組織學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人員實際觀看。同時,利用教育講座、專題探討會等方式讓校方管理者意識到每一所學校的產生都具有其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任何一所學校的經驗都不能解釋其他學校的復雜特點。所以,中小學學校的發展經驗不能完全照搬,要基于本地區、本校和師生的具體情況,通過自我努力和不斷提升,讓校方管理者意識到校本教研工作是肩負著多方責任使命的,關系到本校、教師和學生的整體發展。尤其是校長是校本教研工作的首要責任人,保證校本教研工作能融入中小學日常教學中。其次,校方管理者以實際行動來參與教研活動,定期邀請教育專家為本校教師開展專題講座,組織校內教師到省內外校本教研示范學校參觀學習等,最大程度為教師營造適合的教研環境,讓教師感受到校方管理者對教研工作的重視,以此來鼓勵教師們積極投入到校本教研中,不斷優化自身,向科研型和學術型教師轉變。
(二)完善中小學教師的校本培訓機制
校本教研始終堅持以民主和放權,民族地區中小學學校在開展教師培訓工作時,要實現中小學教師在培訓任務、培訓內容和選擇方式上有一定的決定權和話語權,教育專家以實際輔導來引導教師團隊。首先,要明確培訓機制的觀念和實踐內容主要圍繞教師,致力于提升教師團隊的專業素養,解決部分教師存在的教學難點和發展難題,而不是旨在教育專家或者校方管理者的實際利益;其次,主要的培訓內容要圍繞學校的實際發展需求,必須符合當地的民族特色、學校整體建設以及教師的整體水平。培訓專家必須掌握學校的基礎歷史、現實發展和教師水準,尤其要關注年輕教師團隊的專業問題,以此來優化培訓內容,真實做到“因地制宜”;最后,選擇科學的培訓方式很關鍵,不妨多采用多樣性培訓方法。一方面能夠實現培訓的“選擇性+研究性+互動性”,參與培訓的教育工作者可自主決定是否加入到培訓活動中。同時,在培訓項目進行時,教師有權利對教育專家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質疑或者看法,也可以發揮自己的教學所長,講述自身的實踐經驗,教育專家可以綜合分析和評價教師的看法,讓教師體會到自主性和各方對自身專業發展的負責態度。另一方面能夠實現培訓方式的多樣性,以此來滿足不同教育工作者的實際需求。校本培訓方式要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不單純局限于教育專家的座談,可以展示為現場指導、教案分析、定向跟蹤以及教案延伸等。多樣性的校本培訓方式體現出校外教育專家更好地融入教育工作者的日常教學中,提供針對有效的教學指導,正確引導教師在完善教學中不斷實現自我發展。校本培訓要圍繞教師的不同地域、不同時段和不同發展的基本訴求展開培訓,確保教師團隊都能有針對性的學習,實現各自發展。
(三)優化管理制度,落實校本教研
民族地區中小學學校為實現校本教研工作,首先,依靠教育行政部門的校本教研正確規劃和指引:整合校本教研規劃,對教研的方向和目的提出建設性意見。合理規劃校本教研工作,做到分工明確,校本教研不只是中小學學校的事情,更需要各級教研、培訓機構以及教育服務部門的共同合作,明確各部門的分工,實施責任制。對校本教研工作實施監督管理和考核制度,教育行政機構要不斷開展教育督導和適時調研等,以確保對中小學學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實施全面監管,充分掌握教研工作中的基本信息,把校本教研工作列入中小學評估和年度目標中;其次,民族地區中小學應該組建以校長為組長、其余管理者為副組長的校本教研管理組,成立“校本教研管理組+教研組+教師”為一體的模式,旨在協調整個中小學的校本教研工作,并不斷整合校本教研過程中的經驗,剖析教研不足點,及時解決。及時制定相關制度,如“教研方案”“工作制度”“規范教師制度”等,以此來確保校本教研工作向制度化轉變。校長要定期開展報告會,及時反饋校本教研的實際進度,做出相應的調控對策;最后,在優化管理制度的同時,對教師的備課表現、聽課反饋和教學思考做出相應檢查和評價,中小學始終堅持在制度面前獎罰分明,不妨嘗試把評價結果和教師物質基礎相結合,貫徹落實基本制度。重點關注教育科研在教師檢查和評價中的比重,讓其鼓勵教師團隊參與到實際校本研究中,很大程度上的鼓勵教師參與到校本教研中,深化他們的參與性和主動性。只有不斷優化管理制度,才能保證校本教研的真實有效,以此來推助民族地區中小學校本教研工作。
三、結語
民族地區有著豐富的地域文化、人文情懷和自然風貌,這些都為中小學開展校本教研提供優質的資源。中小學學校管理者要依據教育行政部門的正確規劃和指引開展校本教研,始終圍繞民族特色、學校整體建設以及教師的整體水平。通過分析民族地區中小學校本教研遇到的實際問題,然后找出對應策略,從深化校方管理者的校本教研理念開展校本教研工作,然后完善中小學教師的校本培訓機制,全面提高教師團隊的整體專業水準,以實現校本教研工作的目標,同時,不斷優化管理制度,通過健全制度來為民族地區中小學校本教研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民族地區各中小學要依據自身情況實施創新途徑,不僅能提升本校的師資團隊的整體素養,而且還能助力與學生整體發展和學校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辛仲霞.民族地區青少年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狀及對策[J].高考,2018(28).
[2]馬保平.農村中學校本教研實施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20.
[3]賈霞萍.中小學校本教研實施現狀調研報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