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瑜
摘要:現階段,為了解放思想,打破教育的瓶頸,改變應試教育副作用下高分低能、高耗低效的現象,再一次進行新課程改革,提出“以人為本”核心理念,構建“獨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結構模式,在尊重學生的人格,講求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里,提升學生的各種能力,最終實現教育的終極目標。作為教育大國的中國,自然不會忽略新體制下的素質教育的改革,所以針對素質教育的研究是迫切且重要的。因此本文重點以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展開相關探討。
關鍵詞:核心素養;數學教學;課堂效率
引言:數學課程伴隨著學生從小學一直到他們成人,并且在往后的生活中都會融入學生的日常實踐中,因而學生學習數學是一種必然性的選擇,為了能夠將這種選擇的結果達到最優,就需要從學生接受系統化的數學教育開始給他們建立起核心素養的概念。為提升初中數學教學水平,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教師需認識到教學改革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積極投入教學改革工作當中,探索初中數學教學新路徑,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與質量。
一、當前數學課堂存在的不足
(一)課堂呈現較為枯燥,趣味性低
雖然新課改的理念提出很長時間了,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和升學壓力因素的制約,大多數教師響應家長的要求,追求眼前的教學成績,不敢放手去進行真正的課堂改革,教學的方法比較單一,依舊是教師講解學生聆聽,所謂的公式、定理強行地灌輸給學生,至于怎么得到的,也就是過程,就處于完全被省略的簡潔程序中,學生也就只能進行機械的背誦記憶,然后機械地套用,卻不能做到舉一反三式的靈活運用。長此以往,不要說學生的探索與思考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就連學習興趣的培養也就成了一種奢望,導致學生只有依賴,而沒有創新。數學教學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課堂模式形式化嚴重
自新課改以來,教學形式層出不窮,并且各種教學模式也如雨后春筍。大部分學校先后模仿這些走在前列的學校,也隨之在本校推廣,一定程度上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很多學校沒有在此基礎上進行很好的整合與提煉,不能靈活應用,導致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形式化過于嚴重,所謂的模式變成了走過場的形式,學生的主動性越來越低,走馬觀花,改革成了形式化的產物,教學又一次走進了死胡同。
(三)未關注到學生的心理變化
學生生活經驗不足,做事缺少耐心,思想不夠成熟,是其在青春期呈現的重要特點。如果教師不能對他們的思想情緒變化加以引導,勢必會導致他們產生明顯的厭學心理。受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教師和家長往往比較重視學生的卷面分數和班級名次,導致學生長期面臨著學習壓力,進一步加劇了他們抵觸學習的心理,激發了學生的反感情緒。
二、針對當前問題優化數學課堂的策略
(一)構建生活情境,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為培養初中生數學實踐應用能力,教師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時,應當依據數學教學內容,對生活事例進行合理篩選,為學生建構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到生活情境中進行思考,逐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生活情境建構過程中,需遵循學生身心成長規律,保證生活事例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緊密關聯,進而有效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實現預期教學效果。例如,在進行“數據的分析”教學時,為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師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時,可基于教學內容與學情,設定生活情境教學方案,調動學生的生活閱歷。如在學習數學概念平均數、中位數、眾數、離散程度等內容時,為保證學生數學學習質量與效果,教師可依據教學內容,篩選合適的生活化事例,為學生建構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對數學概念進行思考和理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班級同學的體重、身高、出生月份等進行數據采集,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對采集數據的平均數、中位數、眾數、離散程度等進行分析,而后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析所得結果的異同性,及時幫助學生找出學習問題,并對其進行糾正,保證學生快速學習掌握相關數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實現課堂教學改革創新目標。
(二)創設優質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動力
數學思維課堂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共同探究,學生在相應問題的驅動下,能夠根據相關知識點積極地尋求問題的答案。這樣可以提高數學教學的趣味性,也能夠使學生從教師枯燥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使問題的解決更具有靈活性。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時,教師利用龜兔賽跑的故事創設問題情境:烏龜一分鐘爬行3米,兔子每分鐘跑40米,兔子比烏龜早到目的地2小時,那么烏龜與小兔子的賽跑距離是多少米?學生對龜兔賽跑的故事是十分熟悉的,現在面對龜兔賽跑的具體數據,并且需要通過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因此他們探究知識的積極性非常高。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回顧小學階段學過的知識,考慮用小學數學知識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然后再通過設置未知數,過渡到用方程解應用題的問題,并且鼓勵學生用更簡便的方法解決,從而進一步突出學習的重點。
(三)講練結合,鞏固學習成果
俗話說:“講是為了不講。”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其實就是講練結合。講,是為了學生理解解題的理論或原理;練,是為了鞏固和提升所學的知識。所以,課堂上,教師必須在精準講解的基礎上,留足讓學生鞏固練習的時間,而不是以講代練或一講到底。一方面,學生在教師的講解之后,趁熱打鐵,由理論轉入實踐,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另一方面,在采取強化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直接把握學生的學習程度,達到第二次備課的目的。當然,教師出示的練習題不僅要與所講的知識保持一致,重要的是要照顧到大部分學生,進行有梯度的練習,爭取達到人人都有收獲的目的。例如,在教學“不等式”的時候,教師可依據學生的愛好或從感興趣的話題入手,比如從學生的自尊心這一方面導入:王小花在第一次階段性檢測中,數學考了86分;在第二次階段性檢測中,數學考了98分,為了讓平均分能夠達到92分,小花在第三次階段性檢測中,數學最少要考多少分?這樣的設計,很巧妙地將數學知識轉化成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生活化知識,一方面學生學習起來很輕松,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學生感覺數學知識很實用,就會主動去接觸、去探究。
(四)創設課堂互動探討氛圍,及時解決學習反饋問題
在學科素養培育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實踐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更需要給學生營造出一種良好的互動氛圍,使他們能夠在開放化的數學學習空間中實現自我觀點的集中表達。這樣有利于將學生的問題集中展現出來,而不是在學習過程中藏著掖著,自欺欺人,既浪費了課堂的時間,也沒有得到良好的教學效益。通過學習互動,教師能夠得到良好的來自學生們的學習反饋,充分掌握他們在數學學習中的弱點和短板,便于進行高效的教學和處理。例如,在學習“二次函數”時,這對于學生來說絕對是重點中的難點,很多學生都對此存在一定的問題。通過課堂交流時間,學生能夠有機會表達出自己的問題,由教師進行互動答疑,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不斷思考,鍛煉思維能力,更能夠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機制,在以后的教學中實現良性發展。
三、結語
總之,數學學科是一門具有較強邏輯性及抽象性的課程,因此初中數學在我國初等教育中的分量是毋庸置疑的,這關系到了學生后續對于高等數學的理論學習的積淀,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和思想都成熟了許多,這個階段培養好學生的數學思維,有利于學生未來在高等數學上的學習,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要綜合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教學效果等多個方面進行反思與總結,不斷的完善和優化教學,從而實現高質量的數學課堂構建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邱少紅.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3):191-192.
[2]高續善.核心素養下如何有效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J].學周刊,2019(31):64.
[3]王翠微.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