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
[摘 要]依托文本教材引導學生學習觀察是提升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途徑。在統編教材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學中,教師從觀察知識滲透、觀察品質提升、觀察意識培養等方面展開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習得觀察方法,提升學生觀察能力。
[關鍵詞]統編教材;閱讀教學;觀察意識;觀察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28-0085-02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活動,是知覺的一種高級形式。觀,指看、聽等感知行為,察即分析思考,即觀察不只是視覺過程,而是以視覺為主,融其他感覺為一體的綜合感知,而且觀察包含著積極的思維活動,因此稱之為知覺的高級形式。觀察能力是指人們能夠準確迅速地看出觀察對象那些特征不是很典型和重要細節的能力,觀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人們感知的準確性,影響著人們想象力與思維能力的發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關于習作教學多次提出“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用口頭或者圖文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應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造的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依托文本教材,滲透觀察知識
了解必要的觀察知識是學生進行有效觀察的前提與基礎。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向學生進行觀察理論知識的傳授,而沒有以具體的實踐案例作為支撐,學生們的感受也不一定會深刻。因此,教師依托文本教材中的課文和助學系統是幫助學生習得觀察知識,提升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滲透觀察方法
統編語文教材的課后練習與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中對如何觀察為學生提供了具體的依據,教師從教材入手,教會學生觀察方法,有助于學生今后觀察能力的提升。《爬山虎的腳》一課課后資料袋中為學生展示了圖文結合法與表格法兩種記錄觀察事物的方法。在課文學完以后,教師可讓學生就資料袋內容仔細閱讀,并分別說說圖文結合法與表格法在記錄觀察對象特點方面各有什么特點與優勢,經過對比學生可以發現,圖文結合法記錄觀察內容直觀,描述清楚。表格法則可以讓人們對于觀察對象的觀察時間、體長,顏色等等特征一目了然。另外,在這個單元的“交流平臺”板塊中,教材特別以《蟋蟀的住宅》為例,讓學生以觀察方法與實際例子相結合的形式明白了什么是細致的觀察,細致觀察對表達的作用,什么是連續性的觀察,以及觀察不僅要用眼睛看,還要用耳朵聽,用心想,這樣從教材文本中學習觀察方法,有憑有據,有助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
(二)遷移觀察方法
教師除了通過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從課內學習觀察方法,還要注重讓學生進行觀察方法的遷移,以讓學生能夠對觀察有更深的了解與認識。《蟋蟀的住宅》一文課后練習中,編者在“閱讀鏈接”板塊中編排了《燕子窩》的片斷,這些片斷選自于蘇聯比安基的《森林報·夏》,在學習《蟋蟀的住宅》一文之后,教師從觀察方法以及表達方法引領學生回顧與整理,然后提出拓展性問題:同樣是關于動物住所的描寫,《蟋蟀的住宅》與蘇聯比安基的《森林報·夏》在觀察方法與表達方式上有什么相似與不同之處?這樣的拓展練習,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對比中明白兩位作者的相似與不同之處,而且學生對于什么是連續性細致的觀察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有助于學生在遷移運用比較中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明確觀察要求
觀察不是盲目地觀察,在對學生觀察能力方面,教師要求越具體,學生們觀察的目的性就會更強,教師借助助學系統,讓學生明確觀察要求,可以使學生對觀察的基本特征有更多的了解與認識,提升學生的觀察素養。統編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在單元導語頁以語文要素的形式對學生的觀察提出了明確而又具體的要求,即“連續細致觀察”,基于這個觀察目標要求,在本單元課文教學中,教師就要把這一觀察方法貫穿于課堂始末,注重語文要素與課后練習,“交流平臺”內容之間的互相呼應,以使學生真正意識到“觀察要仔細”“觀察要認真”“要連續性觀察”“觀察要堅持”“觀察要用心”等等的重要性,并逐步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二、依托文本教材,提升觀察品質
在學生習得初步的觀察方法之后,教師依據教材中的課文對學生進行具體的觀察指導,可以提升學生的觀察品質,讓學生的觀察能力有條不紊地得到提升。
(一)注重整合,學習多角度地觀察
觀察的角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作者觀察思考事物角度的直接反映,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的意識是提升學生觀察品質的重要途徑。如在古詩三首的教學中,教師在學生對詩詞大意了解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分別把這三首詩的觀察角度列舉出來,并把詩人觀察角度有何不同批注在這首詩的旁邊,最后教師再讓學生梳理,說說觀察視角不同對于觀察結果來說有什么不同,這樣進行觀察有什么好處。經過整合對比,學生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多角度觀察事物的重要性,使學生逐步由觀察詩詞內容向關注觀察方法轉變,促進學生觀察能力的提升。
(二)抓住重點詞句,學習連續細致地觀察
本單元關于觀察,語文要素中明確提出讓學生學習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這是小學階段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觀察素養。教師依據文本內容引導學生學習連續細致的觀察,可以落實語文要素,提升學生觀察能力。《爬山虎的腳》一文中的觀察主要表現在作者不僅從“遠看”“近看”兩種視角對爬山虎進行觀察,還表現在作者觀察到了那些經常被人們忽略或者忽視的地方,這就是“連續細致的觀察”,也是這一課教學的重點,因此在學習課文三四自然段重點段落的時候,教師須就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表示位置的“莖上”“葉柄”“反面”等詞語仔細品味,以使學生感受作者是怎樣細致入微進行觀察的,這樣引導學生學習觀察,可以提升學生的觀察品質。
(三)關注文本情感,學習有溫度地觀察
觀察事物不能只是機械地觀察,還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只有全身心地融入其中,才能讓觀察有溫度,表達有效度。《蟋蟀的住宅》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所作。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除了向《爬山虎的腳》一課中學習作者連續細致地觀察之外,教師還可以從作者的表達方式入手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在觀察蟋蟀的時候是怎樣一種情感。結合課后練習三讓學生體會作者擬人化表現手法的好處,讓學生明白作者在觀察蟋蟀的時候不單純是觀察,更是傾注了作者對蟋蟀的喜愛之情,也正因如此,作者把蟋蟀修建住宅的過程比作是一個“偉大的工程”,表現出了作者對蟋蟀的敬佩之情。教師從情感入手引導學生體會觀察特點,可以讓學生的觀察更具溫度,提升學生的觀察品質。
三、依托文本教材,培養學生觀察意識
(一)培養學生多元觀察意識
觀察要全面,細致,并且進行多角度觀察,這樣學生在進行表達的時候才會顯得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多元觀察意識的培養。在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觀察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認真研讀文本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統編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選編了《古詩三首》《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這三篇課文,其中,《古詩三首》側重于多角度觀察:《暮江吟》作者主要是借助觀察到的與眾不同的江景與作者奇妙的想象創作出來的;《題西林壁》告訴人們即使是同樣的景物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觀察到的景物特點也不一樣;《雪梅》暗示著只有對事物進行細致觀察才能對事物特質有一個準確的了解。從這三首古詩來看,雖然它們主題不同,但都是離不開詩人對身邊事物的仔細觀察,教師借此來引導學生感受體會多元觀察的好處,可以落實人文主題“處處留心皆學問”,促進學生良好觀察習慣的養成。
(二)培養學生觀察應用意識
統編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為學生如何觀察呈現了范例,教師在引導學生習得文本觀察方法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讀寫結合,用學到的觀察方法寫觀察日記或者自己熟悉的一種事物,可以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觀察對表達的獨特作用,凸顯出觀察的教學價值。如在《爬山虎的腳》一文中,作者把在平常人看來毫不起眼的“腳”描寫得非常細致,教學時教師引領學生抓住文本語言感受體會作者準確生動的描寫和連續細致的觀察,在學生習得作者獨特的表達方法與連續細致觀察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運用學到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自己熟悉的植物,再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把這種植物的特點寫下來,這種讀寫結合形式可以促進學生觀察與表達能力的提升。
(三)培養學生連續觀察意識
四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處處留心皆學問”,關于閱讀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關于寫作的語文要素是“進行連續觀察,學寫觀察日記”。從“處處留心”“連續細致”“連續觀察”等詞語可以看出觀察是一件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情。《爬山虎的腳》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在學生了解課文之后,可讓學生邊讀邊畫出能表現出作者連續觀察的詞句進行品味,在教師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們細讀課文,從“剛長出來、不幾天、以前、今年”等表示時間的詞語中感受到了作者對爬山虎的觀察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經過長時間觀察以后得出的結果。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表示時間的詞語品讀,可以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堅持不懈觀察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連續觀察意識。
綜上所述,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非一日之功。教師依托文本教材,從觀察方法、觀察品質、觀察意識等方面展開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逐步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習作運用奠定基礎。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