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泳新
【摘要】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先進設備被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互聯網+”進入課堂已是必然趨勢。本文主要以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為例從“互聯網+” 預習形式多樣化等方面闡述互聯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 互聯網+ 新模式 化學教學
“互聯網+”實際上就是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融合,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特點,創造新的發展機會。“互聯網+教育”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使信息化技術走進化學課堂教學,改變了教育方式,促進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1】新課程標準要求提高學生化學學科素養;課程改革也要求全方位拓展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深化教育教學的改革,打造“互聯網+”課堂,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顯然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的要求,新穎的“互聯網+”技術融入到教育教學中是必然的事情,比如:化學微課、電子書包、問卷星、希沃手機助手、各種視頻網站等,使得教學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一、“互聯網+” 預習形式多樣化,調動學生預習熱情。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預習是學習的重要環節,但是傳統的預習內容都是課本的文字,沒有聲音,沒有影像,缺乏有趣的圖片,學生預習起來提不起興趣,更缺乏耐心。那教師可以合理利用、整理在網絡上搜集相關的文字、圖片、聲音及視頻等資源,利用微課、動畫、電子書包等手段,通過多種途徑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預習的興趣,滿足現代學生的好奇心,可以生動形象地將下節課的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
例如在上冊P121“一氧化碳的性質”這一節課,課前老師整理有關CO的微視頻并整理上傳到電子書包,布置預習作業:上網查閱有關CO的“功”與“過”的資料,整理后自己上傳到電子書包中。組內同學可以互評,可以送花,也可以對同學提出問題、解答問題,老師在課前也能通過平臺及時將學生的預習情況反饋出來,根據反饋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二、“互聯網+”課堂教學趣味化,發揮課堂改革優勢。
新時代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理念,確立“互聯網+”思維,推動化學課堂教學改革,使課堂從封閉走向開放,構建富有活力的化學教學模式。【2】
(一)“互聯網+”情景引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運用互聯網技術引入課堂,能使課堂先聲奪人。例如,在講授上冊P26“空氣”這一節課時,利用課室的一體機先播放拉瓦錫發現空氣的實驗,既可以引入課堂,同時也能進行化學歷史教育。又如在講授上冊P128“燃燒和滅火”時,登錄網站,播放flash小動畫,讓學生觀看面對火災,消防員是如何正確地選擇適合的滅火器,如何正確滅火,以及滅火的原理,在小動畫中也可以配套相應的提問,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本課題的興趣,也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化學對生活有著實際的意義。【3】
(二)“互聯網+”仿真實驗,能彌補學生實驗的不足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尤其對于初中生來講,他們剛接觸化學,興趣非常關鍵,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態度,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所以,應該盡可能開設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但是初中化學教材中有些實驗的危險性較大,還有的實驗無法實際操作。這時學生利用電子書包的“仿真化學實驗室”虛擬軟件,模擬實驗就可以彌補這一不足。
例如“一氧化碳的性質”一節,由于CO有劇毒,所以不能讓學生在實驗室完成CO燃燒和還原CuO的實驗,就算是演示也污染較大,于是,讓學生利用電子書包,觀看老師搜集的實驗視頻,實驗的步驟、實驗現象等非常清楚,實驗結論自然而然就出來了,那么本節的重點CO的還原性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在下冊P53濃硫酸的稀釋教學中,讓學生利用仿真實驗室通過模擬實驗,以動畫的形式看到濃硫酸四處飛濺的現象,再加上伴音效果,從而產生強烈的畏懼感,明確不規范操作的危險性。再如在進行氣體的制取和收集專題復習課時,學生根據老師設計的題目快速地在“仿真化學實驗室”組裝相應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重復多次模擬實驗,既可以適應復習課的快節奏,同時也能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三)“互聯網+”小組學習,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改中課堂的重要環節,小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促使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有利于培養優生的組織能力,提高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力促使課堂效率的提高。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往往很多的后進生因為基礎薄弱,懶于動筆動腦,常常作為一個旁觀者,成績得不到提高,如果借助于互聯網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老師可以實時掌握有關數據,對個別學生督促提醒。例如上冊P128“燃燒與滅火”這課題,學生有很多生活經驗,不需要老師講解太多,小組學習就能發揮作用:在進行了燃燒條件的演示實驗后,設計好研學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要求每個同學把自己的觀點、答案寫好,發表在電子書包上,組長組織討論本組的觀點,再以小組為單位發表,老師可以在終端查看同學的發表情況,一目了然,對沒有發表的同學能第一時間提醒,對于稍微落后的小組能及時了解情況,每個同學都沒有偷懶的機會,都能參與到課堂中。
(四)“互聯網+”課堂檢測,能使反饋即時有效。
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應具備堂上測試反饋這一環節,但傳統的反饋方式不夠及時。如果利用電子書包就能解決這一困難。教師提前設計好題目,設置答題時間,上傳到電子書包的測試反饋中,學生課堂上打開進行作答,在教師端可以查看答題情況,如果發現個別學生進度條停滯不前,即可前往進行個別輔導。學生提交后可馬上統計出每道題的答題情況,老師可對答錯率高的即時點評,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對個別學生的錯題可安排課后輔導。電子書包還有一個錯題收集本,系統自動收集學生的錯題,學生課后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多次作答錯題,有利于學生及時鞏固復習,對于提高學生的成績非常有效。
如果網絡不夠通暢,還可以利用希沃手機助手。只要在課室的一體機和老師的手機上都安裝希沃手機助手,老師就可以通過手機把課堂上學生練習的標準答案,典型錯題,以拍照、錄像的形式,呈現在一體機上進行必要的點評,這樣的一種呈現方式及時、快捷、方便、有效。
三、“互聯網+”課后作業針對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上好一節課是學習的關鍵,而完成好作業是取得好成績的保證。作業的布置也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作業布置形式會使老師改作業需時較長,對于學生的答題情況較難統計,而且很難做到分層作業,會導致學生“吃不飽,吃不消”的現象。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讓學生作業的形式多樣化,更有針對性:根據學生的能力把學生分成A、B、C三組,A組學生是要對所學知識能靈活運用,設計的作業是要有難度的、有挑戰性的;B組學生是要對所學知識能理解,要求把知識鞏固的,作業設計難度一般;C組學生是學習能力較弱的,只要求對所學知識能記憶,作業設計要比較容易,然后把不同難度的作業上傳到電子書包,這樣就能讓作業更有針對性,保證優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消。也可以讓學生用手機問卷星進行選擇題的限時訓練,學生答題完畢后能馬上看到答案和解題思路,學生就能可以得到及時的解答。學生最喜歡游戲,老師設計的作業還可以是一種闖關游戲,題目由易到難,學生答對題目越多,級別越高,得到老師的獎勵就越多,把作業游戲化,讓學生懷著愉快的心情完成好作業,甚至期待每天的作業,這是做作業的最高境界。
應用“互聯網+”技術是初中化學高效的教學方法,它不僅能夠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也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實現高質量的化學教學【4】。當然,不能濫用“互聯網+”技術,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對設備和網絡的要求較高,它需要與更多有效的教學方法融合起來使用,才能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張文濤.“互聯網+”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與核心素養融合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0(52):55.
[2]錢琴紅.“互聯網+”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化學教與學,2020(10):39-40+38.
[3]章昊.淺談“互聯網+”技術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6):19.
[4]黃寧,孫鑫.“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初中化學教學研究[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20(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