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鳳
摘要:教師的素質關系到教育的質量,影響著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學校精神,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因此,教師素質始終是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為了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素質,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組織曾實施了“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我省還曾舉辦了“中等職業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必須認識到,這些培訓主要著眼于提高中職教師的“雙師型”素質和教學能力這是必要的,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教師道德教育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筆者作為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我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聽到并目睹了一些師德缺失的現象,這是令人不安和痛苦的加強師德教育迫在眉睫。作者認為,加強責任感,用愛培養愛是當務之急。
關鍵詞:中職學校;師德建設;以愛育愛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9-246
“愛”是一個高尚和溫馨的字眼,以“愛”為源的道德教育如長河奔流亙古至今。弟子伯牛有疾,孔子親往探視,“白牖執其手”,師生之間親密如同父子。《呂氏春秋》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需做到“師徒同體”、“師徒同心”。作為教師,首先必須懷著一顆火熱的心去熱愛學生,了解他們,關心他們,使他們感到師生之間的真誠和信賴。但是,教育面對的不是機器、產品,而是活生生有思想的個體。因此,教師的愛既不能只落在口頭上,虛情假意,也不能漫無目的、不講原則,以愛之名給學生帶去傷害。施愛需要能力和智慧。對于中職教師而言,樹立責任意識,掌握施愛的分寸,才是最大的智慧和最美的藝術,才能真正實現“以愛育愛”。
一、在教學預設環節中,老師要做課程的開發者
一個有責任心的中職教師,一定要學會開發課程,并將愛的教育預設于其中。“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中職教師要么是水文地質方面的專家,要么是電腦編程方面的能手,要么是財會金融方面的骨干……俗話說得好,“隔行如隔山”,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文化基礎比較薄弱的中職生,如何把高深的理論知識變成簡單形象的課程和行之有效的實踐,是中職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然而,不少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完全不顧學生的感受:還有一些教師出于評教的壓力,課堂上對學生一味地投其所好,對學生看不懂的專業知識避而不談,講臺上口若懸河,實際卻離題萬里;甚至還有一些教師,不想上課就讓學生上自習或者看電影與之相反,一個有責任心的教師,應根據培養目標,積極調整教學環節,主動開發教學內容,利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依靠教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和啟發吸引學生,讓中職課堂教學呈現出新的局面。而教師也在這一過程中也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讓課堂成為教師生活的另一個舞臺。課程開發的過程成為教師追求卓越的過程,成為“以愛育愛”的過程。
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做學生學習的陪伴者
傳統觀念認為,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教育過程自始至終的引領者。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老師在前面跑,學生在后面跟,這是對學生的漠視,對教師責任的放棄。現代觀念認為,教師首先是學生的陪伴者,這就要求老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時候,不要站在學生思維的終端,而要站在學生思想的起點,陪伴孩子,扶上馬,送一程。教育過程應在充滿尊重、關懷、民主、和諧的環境中,在身心愉悅、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氛圍中進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習知識,陶冶情操,老師在這一過程中完善人格,實現生命的價值和自身的幸福。
三、與時俱進,努力成長為“雙師型”教師
由于中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其目標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所以作為有責任、有愛心的中職教師,這就要求我們做到既能從事專業理論教學,又能指導技能訓練。這樣的老師一定能在“學校圍著市場轉,專業圍著產業轉,
人才培養圍著需要轉”的中職運作模式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立于不敗之地。
四、建立新型師生關系,變傳統型的“師道尊嚴”為現代型的“良師益友”
為了辦好新世紀的教育,加速教育現代化,必須重視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其核心應該是現代的平等觀念,它強調師生雙方真正的平等、溝通和理解。教師要理解學生的情感、態度、意向,鼓勵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教育內容與方法上,教師要注意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變傳統“填鴨式”的教學為“啟發式”教學。每個教師都要清醒地認識到:隨著網絡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教師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要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教師應該調整好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角色,變傳統型的“師道尊嚴”為現代型的“良師益友”。
五、拓展師德教育,促進教師人格成長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人的道德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四個層面“四德”,猶如一面鏡子,反映出一個老師的整體素質。學高為師,指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而且要博學多才,因為它不僅帶給人們知識和能力,而且制約著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和高尚精神境界的確立。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無限的,是一切知識的源泉。”教師要一馬當先,自己具有創新意識,才能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
六、開辟網絡師德教育平臺,創新師德教育手段
目前,針對教師所進行的各種培訓都集中在技能和教學能力培訓上,教師素質之關鍵——師德教育卻相對滯后。身處網絡時代,師德建設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驅使我們提升理念,整合資源,構建網上師德建設文化體系主要內容包括:建立標識獨特的校園師德文化網站,創造性地建設精品網絡文化工程:設計別致的窗口,增強文化內涵,明晰師德建設的責任與義務:以歷史、案例、故事、評論、討論等表現形式,倡導新思想,開啟責任心,增強實效性:有機嫁接各家網站健康、文明的內容,集眾站之長,補己站之短,吸引點擊頻率;以在線交流及郵件的快捷傳遞,促進師德建設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以積極引導教師參與開展信息管理及網絡文化的理論研究,促使他們成為“網絡社會”的道德主體,主動承擔起維護“網絡社會”秩序、優化師德建設網絡文化環境的重任從教育的層面來看,盡管社會風氣、家庭環境對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但無法替代教師的影響,因為學校教育具有長期性、系統性、科學性。
中職生正處于道德觀念、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提高中職教師道德素養,使中職教師明確身份,肩負責任,“以愛育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師德是教師之魂,愛和責任是托起師魂的雙翼,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是發展素質教育的需要。21世紀的發展給當今教師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舞臺,我們必須跟上時代步伐,肩負責任,發揮自己全部的光和熱。
參考文獻
[1]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案例精選.中國教師研修網[OL].
[2]夏沔尊譯.愛的教育[M].金極點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3]劉曉曉.育人之道以“愛”為本[J].當代教育論壇,2008.7.
[4][蘇]B.A.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趙瑋等,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