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摘? 要:新課標對小學語文學習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該致力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就語文學科而言,學生的知識儲量尤為重要,語言、情感和思維三個要素的提升都是建立在豐富知識儲量前提下的。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是閱讀和聆聽,課堂上教師授課傳授的知識十分有限。閱讀知識的速度遠遠快于聆聽獲取知識的速度,因此教師學生的閱讀對知識儲量非常重要,群文閱讀這種閱讀教學具有突破性,能夠滿足《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關于課外閱讀量的要求。本文旨在討論如何通過實施群文閱讀,構建高效課堂,有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成長。
關鍵詞:小學生;核心素養;語文教學;群文閱讀
一、群文閱讀的意義
在新課程改革進程推動下,學生的閱讀量要求越來越高,要求的調整改變,意味著教師的教學策略也需要改革,以前單篇閱讀的教學已無法滿足現在教學要求,需要使用多種方式來開展群文閱讀,在單篇閱讀和群文閱讀的組合模式下,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小學生的自制能力比較差,難以長時間在課堂中集中注意力,教師在課堂中的授課也就很難灌輸于心。對比這種被動式學習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中閱讀五篇左右文章的群文閱讀模式具有主動性學習特點,與教師灌輸知識不同的是,學生需要通過自己閱讀去探究課文,能夠提升學生多種能力,包括學習能力、閱讀能力、探究能力等,提高學生知識儲量的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多種能力,可見更具有優勢。語文核心素養體現在學生能夠運用語文思維來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要求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思想能力,而群文閱讀能夠有效拓展學生思維,閱讀的文章里包含許多內容,這些內容能為學生日后思考提供方向。小學生的好奇心較強,群文閱讀能夠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心的特點,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對后面內容都有急切閱讀的欲望,能夠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這樣學生在課堂中收獲更多,課堂效率也會就越高。
二、群文閱讀的注意事項
學生的主體性。和傳統小學語文課堂很大不同的是,課堂實際主體從教師轉移到學生,群文閱讀課堂中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在傳統課堂里知識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遞的知識,他們思考的時間非常少,無法消化教師所講的內容,在教師講課的過程中也很難集中精力,因為教師和小學生之間的思想代溝還是比較大的,學生很難對教師所講的內容所感興趣,教師沉浸于自己的講授中,學生往往會對此嗤之以鼻,課堂的有效性也就不高。新課標強調了小學語文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是學生思考主導的課堂,教師在課堂中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輔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群文閱讀模式有效性體現在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上,能夠極大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效率得到了極大提高。
用時段限制。小學共有六個年級,最低年級和最高年級學生的年齡相差比較大,特性也就不一樣,適宜的教學模式也不同,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特點來選取正確的教學方式。農村小學生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認知能力比較低,特別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字詞儲量十分有限,無法獨立的閱讀一篇文章,群文閱讀對于他們來說難度更大,不但不能發揮群文閱讀的積極作用,反倒會增加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畏難情緒,不利于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因此,群文閱讀只適用于具備一定基礎的中高年級教學。
重對文章的理解。學生在群文閱讀課堂中的實踐性非常強,對學生的自制能力要求比較高,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是專注的。群文閱讀模式的難點是保證學生心思都在課文中,也難在無法確保學生對課文進行了思考,學生很容易在閱讀中走神,無法掌控群文閱讀的效率。群文閱讀要求學生閱讀文章的數量比較多,要求學生閱讀時間比較長,學生的注意力也需要長時間保持集中,如果沒有集中,很容易出現對文章粗淺閱讀的問題,很多學生把群文閱讀的課文當成一項任務來完成,并不是從實質中來展開閱讀。盡管群文閱讀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然而無法保證學生全面地投入閱讀中,只有全身心投入課堂中,才能實現深層次的閱讀學習,這對教師的群文閱讀課堂教學能力有一定要求。
三、群文閱讀實施策略
略讀基礎上展開閱讀。小學學生各方面能力還比較弱,在有限的課堂上閱讀多篇課文對于他們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沉浸理論認為當任務難度等級和學生能力不匹配時,學生是難以在任務過程中產生沉浸體驗,效果也就不理想,所以在開展閱讀課堂之時,教師應該將閱讀任務難度控制在學生接受范圍以內。閱讀并不是讓學生全面掌握內容,閱讀的效果是日積月累而來的,無法一蹴而就,一時讓學生全面掌握文章內容是比較困難的,當學生在課堂中長時間無法掌握,那么就會產生挫敗心理,不利于培養學生對群文閱讀課堂的興趣。教師不應該要求學生對每篇文章都進行精讀,一些理解起來較為簡單的文章,可以采取略讀的方式來進行,略讀是指通讀一遍課,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這樣既加快了課堂效率,提高了學生成就感,也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立足于整組文章。當前的小學語文教材都是根據主題來編制的,有利于學生更好理解掌握文章內容,群文閱讀課堂也要立足于整組文章內容,從同主題內容開展閱讀,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形成一個清晰明了的概念。當教師向學生傳授一個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具有這個知識點的文章,讓學生體會其中的奧妙,也是理論知識的實踐,比如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有關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及感情的一組課文,有《地震中的父與子》《慈母情深》《“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等,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教學一篇課文,讓學生大概了解描寫方式和技巧,然后再讓學生閱讀其他文章,在其他文章中感受方式和技巧,從而降低學生的欣賞難度,并且讓學生帶有目標地進行閱讀更具有效果,因為學生的專注力更強。整組文章教學模式能夠將向學生傳遞的知識讓學生實踐,從而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再感覺空洞,例如在《桂林山水》和《美麗的小興安嶺》這兩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這兩篇課文的相同點,或者教師在講一篇文章中的知識點時,讓學生在另外一篇文章里找同一個知識點,既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能使其懂得怎樣分析一篇文章,有利于學生運用語文思維解決遇到的難題,有效發展其語文核心素養。
注意課外、課內閱讀銜接。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下,農村的教育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現如今大部分農村小學都建立了獨立的圖書室或者閱覽室,為學生的知識積累提供了較好的閱讀條件,也會群文閱讀提供了基礎。課文中的知識是有限的,僅僅是教授課本中的內容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書籍如大海一樣遼闊,學生有效的閱讀是建立在書籍的正確選擇上的,所以教師應該注意群文閱讀課堂中課文的選擇。選擇時需要注重一點,即課外閱讀內容和課內閱讀內容之間有一定鏈接。教師應該提前搜集和課文相似的文章、書籍,向學生推薦閱讀科目,確保學生閱讀的書籍是有效的。
總而言之,閱讀素養是學生適應未來生活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學校和課堂是實現閱讀素養落地的必要路徑與關鍵抓手。群文閱讀作為語文閱讀教學的新方向,既需要實踐上的創新和探索,更需要教師在理論上開拓、突破和解放。要不斷變革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閱讀素養,助推學生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莫唯然)
參考文獻:
[1]王軍善. 利用“群文閱讀”提升農村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J]. 科普童話,2020(22):82.
[2]柴靜文. 農村小學群文閱讀課堂教學實際操作的研究[J]. 試題與研究,2019(35):80.
[3]程梅芳. 小學語文群文閱讀中的策略把控研究[J]. 新課程(上),2019(07):13.
[4]顧靜. 課外閱讀,提升農村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J]. 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1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