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翔 郭炯 秦莉
摘要:核心素養在基礎教育教學中應用的提出,要求高中生應當具有適應社會和未來人才發展的基礎素養,為了順應新高考改革,提升高中生自我學業規劃認知能力,高中生必須要了解社會,將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與社會發展需要相結合。作為一名高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運用技術手段,運用科學工具,運用專業理論對自我職業生涯進行積極的探索和規劃。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息縣高級中學在建校伊始就結合多元育人方式開展生涯規劃研究與探索實踐,行成了基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生涯教育,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顯著提高,同時促進了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希望能為當前縣城高中生涯教育實踐提供借鑒。
關鍵詞:生涯教育;綜合實踐;生涯規劃
一、生涯規劃的國內外理論研究
美國是最早進行生涯教育的國家之一,其提出了生涯三要素:自我認知、教育與職業發展、職業決策規劃。日本把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課程目標分為四個領域:人際關系形成與社會關系形成能力、自我理解與自我管理能力、課題對應能力、職業生涯規劃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涯教育教育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傳入我國,上海交大附中展開了“使學生適應生活、規劃發展、準備未來”的生涯教育課程;浙江麗水中學還創設了“全息生涯規劃教育模式”。目前我國越來越多的普通高中也正在規劃并實施生涯教育,《河南省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明確指出了河南省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課程的課程目標。使學校管理者逐步認識到高中生涯教育的勢在必行。
二、生涯規劃的實踐目標意義
高中三年的學校學習是個體生涯發展的探索期,文理分科、新高考選課、課外活動以及各種社會實踐都是對自我角色和未來職業規劃的探索,高中三年的生涯規劃教育,學生通過個人的人生理解、社會發展、職業興趣等獲得知識、目標、技能從而逐步得到自我評價、自我價值的認識。做好學業規劃、職業規劃、人生規劃,使進一步與社會接軌、為社會服務所必要的基礎和條件。
生涯教育要傳授給高中生的不僅僅是有關生涯的知識,更多的是關于生涯能力的培養,這些是很難在課堂上習得的,所以生涯教育的課程設置中需要開展綜合實踐體驗活動。通過實踐活動融入學科課程,以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發揮潛能,提高學習興趣、規劃人生定位、培養崇高理想、形成探索意識、養成思辨思維、以便在日后社會中能夠學會正確的做好選擇、適應變化。
三、生涯規劃開展的背景
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息縣高級中學,是息縣人民政府與華中師范大學合作創辦的現代化全日制公辦寄宿式學校。在校學生萬人以上,教師人數750人,60%以上為雙一流院校或者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但是學生超過70%為鄉鎮生源,父母在外務工留守學生占75%以上。通過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息縣高級中學為試驗田,針對學生調查問卷得出,學生父母文化程度為高中及以下占比高達95%,顯示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但是父母或者親人對他們的擇業觀念影響較大,占比達到42%,而學校老師對其擇業影響僅占比11%。而在學生是否考慮過自己未來的擇業問題選項上,59%的學生偶爾考慮過,約13%的學生很少考慮或者從未考慮過。學生在對自身未來職業規劃中是相當迷茫的,與此同時,對他們生涯規劃影響最大的父母或親人,因其文化程度較低可能無法科學、準確的運用系統數據方法對其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而我校教師群體大多數為雙一流院校或者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并且有專業的生涯規劃、心理教育等相關專業學科背景的教師,在新課改、新高考背景下這些專業老師能根據自身專業優勢對學生進行科學、系統、規范的職業生涯指導。我校在2018年建校初就開始了以綜合實踐活動為基礎的生涯規劃教育的探索實踐。
四、生涯規劃實踐探索思路
實踐探索,帶領學生開展自我生涯認知和外界環境認知,在自我生涯認知中對個體性格、職業興趣、職業選擇、職業價值觀、多元智能等方面進行指導:外部環境以職業、行業、高校、企業、國家政策等把握分析;生涯工具運用霍蘭德、生涯彩虹圖、MBTI、家庭職業樹、生涯決策等;在內容的組織形式上采用先自我認知,在外部環境認識,最后開展職業抉擇分析等。
實踐思路,第一,頂層設計制度,學校管理層與執行基層開展時間、空間的總布局思路;第二,課程安排,常規生涯理論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輔相成;第三,人員師資的培訓與職業發展,學校層面出政策給引導、學習、借鑒、交流、合作、共享達成管理層的理解支持、師資的專業發展與激勵;第四,最大限度運用資源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綜合實踐活動方式和學科滲透模式。第五,評價、監督機制摸索健全。
五、生涯規劃實踐探索實施
華中師大息縣附中的生涯教育是落在學生身上的實踐教育,通過社會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開展自主探究,在參與中認識自我,培養自主發展的能力,讓學生學會規劃自己的現在和未來。
1、開設生涯教育校本課程
根據不同的年級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制定了系統的校本課程,使學生了解自我、了解職業、了解行業、了解社會。高一年級新生主要聚焦在“知己”,開展“認識自我、探索人生”。通過生涯社團活動的開展、職業體驗、模擬招聘等社團活動形式,直觀性的讓學生對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等體驗認知。高二年級聚焦“知彼”,主要開展“定位自我、主動發展”。通過社 會綜合實踐、生涯研學等,了解社會及職業特質,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高三年級聚焦“抉擇”,主要開展“完善自我,選擇決策”。讓學生自我再認識,通過近期的十四個五年規劃、國家2035遠景規劃等政策性文件,讓學生了解社會對人才專業的需求,進一步調整和完善生涯規劃,選擇升學,幫助學生完成選擇決策。
2、學科中滲透生涯教育
在高考的九大科目中,通過專業與職業的聯系展開生涯規劃學科滲透,學科教師學習生涯教育,通過生涯教育理念結合課程聯系職業培養學生興趣滲透職業。在化學課程中通過化學實驗、化學反應、化學符號介紹化學科學家事跡以及研究內容等。有校領導主導的專門的生涯報刊《未來》,開展生涯學術探討。
3、設置專業生涯工作室
我校有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生涯專委會明師工作室,有完備的知識背書和完善的生涯工作室基礎設施。針對生涯教育的課堂教學有規劃、設計、研發課程團隊,教師專業繼續發展成長有平臺支撐與外界行業、學校交流學習,完善的基礎設施保障了工作的可持續的開展與基礎發展,生涯規劃教育要因材施教、注重個體差異,針對個體差異性,學生可在校期間與生涯規劃師做一對一的咨詢輔導、解惑答疑。
4、綜合實踐活動的有序開展
通過運用校內外的資源,通過學生家長、社會機構等,我校設置了“家長講壇”欄目,邀請優秀的行業家長進校現身說法,進行個人職業、行業的講座;“生涯研學”活動的開展,例如寒暑假的清華北大研學營、西昌衛星研學營,周末的企業研學、非遺研學等;“節日實踐活動”特定的節日開展一些綜合實踐活動;“校友專家專訪”對行業專家開展職業訪談活動,以及后期開展優秀校友訪談、講座活動。“生涯規劃日活動”每學期一次生涯規劃日,學生職業角色扮演、大學院校巡禮活動等;“生涯主題班會”班級開展同課異構主題班會活動;“生涯探訪”學生利用月假期間開展行業職業代表人的探訪活動等;“簡歷設計大賽”通過簡歷設計開展模擬招聘活動。通過各種形式使學生直觀了解社會職業,引導學生職業意向發展。
5、跟蹤與評價制度
為了保證生涯規劃效果落到實處,我們建立了跟蹤、評價、反饋機制,對學生進行生涯檔案管理,跟蹤記錄、采集信息、評估反饋。評價方式采用多元動態,整合講座心得體會、實踐報告、綜合實踐活動小組考核等評價方式,建立一個持續的、動態的、不間斷的、同時根據學生個體差異性多元的評價模式。
參考文獻:
[1] 郭兆年等.高中生涯發展指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 朱凌云.中小學生涯教育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 朱益明.普通高中學生發展指導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 馬 林,謝 莉等.高中生涯規劃指導的系統性與有效性探究—基于對安徽若干所高中的調研[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5):148- 157.
[5]蔡璐.日本中小學職業生涯教育及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7(07):17-25.
備注: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新高考背景下新高考背景下縣城高中職業生涯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課題編號:JCJYB2025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