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江蘇省常州市勤業(yè)中學分析教師科研能力缺失的原因,提出行動方案,即成立“勤進”學習共同體,以“課題引領下的項目研修”為路徑開展校本培訓,在培訓過程中確立了校本研修模式,以學校化學組教師的科研能力養(yǎng)成為例分享具體實踐經驗。
【關鍵詞】項目式校本研修;教師關鍵能力;化學教師;科研能力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74-0059-03
【作者簡介】李小靜,江蘇省常州市勤業(yè)中學(江蘇常州,213016)副校長,高級教師。
眾所周知,教師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是教師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需求,也是學生關鍵能力養(yǎng)成的前提。初中教師亟須培養(yǎng)的關鍵能力有哪些?江蘇省常州市勤業(yè)中學(以下簡稱“我校”)對本校64位45周歲以下的教師(除音樂、美術教師)進行了調查,發(fā)現各年齡層次的教師在專業(yè)發(fā)展上的主要問題都集中在科研能力上,如缺乏論文寫作能力、課題研究能力。究其原因,一是教師缺乏主動研究的意識,二是教師缺乏研究方法和技術,三是培訓內容與教師成長需求脫節(jié)。教師更希望參加有參與性、實踐性的培訓,也就是在導師的指導下,讓教師參與到具體的教學研究過程,并在實踐過程中得到導師的現場指導,從而獲得具體的經驗。[1]
目前,我校超過60%的教師為40周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他們是學校后續(xù)發(fā)展的主力軍,是推進學校未來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中堅力量。為培養(yǎng)教師的關鍵能力,我校搭建平臺,成立了“勤進”學習共同體,它主要由40周歲及以下中青年教師組成,每個學科以教研組為單位申報課題,形成團體動力,促進教師專業(yè)化隊伍建設。“勤進”學習共同體以“課題引領下的項目研修”為路徑開展校本培訓,著力促進教師關鍵能力的養(yǎng)成。
一、規(guī)劃研修項目,確定研修模式
任何研修項目,只有在實踐中得到檢驗,才能真正轉化為助力基層教師發(fā)展的力量。[2]我們認為,研修模式要滿足教師的實際需求,要能解決教師的實際問題,從而確立“課題引領下的項目式研修”,模式如圖1所示。
1.研修項目。
研修項目分為理論提升、課堂實踐、總結提煉三個方面。理論提升項目重在將理論學習與科研實踐對接,通過價值引領、方法講解,讓教師提升從教學中發(fā)現問題的敏銳性,掌握信息搜集與處理的方法,提高方案設計的能力。課堂實踐項目是在導師的指導下,以課例研究和課堂觀察為主要方法,分析和研究初中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將學習的理論轉化為教學行為,培養(yǎng)教師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結提煉項目重在培養(yǎng)教師總結經驗的能力,教師要在課例研究的基礎上,通過總結提煉形成有效教學舉措,撰寫研究成果報告、展示交流成果以形成輻射作用。
2.實施流程。
實施理論提升項目時,由導師根據實際需要設計若干學習專題,對教師開展培訓活動,在活動中布置相應任務,用任務來驅動教師做進一步研究。導師參與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指導教師通過課堂觀察發(fā)現教學中的問題,在評課過程中給予點評總結,必要時可穿插“嵌入式講座”,促進教師的教學改進,并引導教師從理論學習、教學實施、教學改進等一系列活動中進行反思,撰寫報告或論文。
3.實施評價。
項目式研修應注意三個方面:研修項目是否符合教師的實際需求;研修過程是否能充分激發(fā)教師參與的積極性;研修結果是否提高了教師在發(fā)現與提出問題、信息搜集與處理、方案設計、實際操作、成果提煉與撰寫報告等方面的能力。因此,研修項目實施的評價從導師評價、成員評價兩個方面進行,時刻關注研修的效果,以便從中發(fā)現問題、改進實施;時刻關注教師參與的過程,分析教師在理念轉變、能力提升方面的達成情況,以便進一步深化項目設計;同時也要關注項目實施的創(chuàng)新之處,為校本培訓的改善、教師培養(yǎng)機制的創(chuàng)新提供依據。
二、聘請專家導師,引領具體實踐
我們聘請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負責教科研的專家作為導師,指導教師依托課題,定時間、定主題、定要求推進項目式研修。研修以理論提升為先導,以課堂實踐為基礎,以總結提煉為目的,促進教師將理論學習內容轉化為教學實踐行為,以提升科研能力。下面以我校化學組研修為例說明具體實踐過程。
我校化學組申報的常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為“基于學案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研究”,由導師帶領教師開展課題研究。首先,導師做專題講座“學案的編寫及使用”,組織化學教師進行專題學習,促進教師對學案設計的理解,把握學案設計的一般原則、要求和重點。其次,導師組織化學教師進行課例研究——基于學案的課堂教學研究,通過閱讀討論、設計學案、研討修改、課堂實踐、評課交流、修訂學案等環(huán)節(jié),在理論學習的前提下,對學案的設計及使用從點到面進行嘗試,在研訓結合的基礎上,強化點面結合、研訓導一體的課題指導模式,[3]促使教師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實踐,發(fā)揮化學組每位成員的作用。再次,導師帶領化學教師進行總結提煉,反思總結新授課的學案設計注意事項、學案教學實施的基本程序,導師做嵌入式講座“教學實踐成果的提煉與轉化”。最后,導師成立論文寫作工作坊,要求每位教師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寫好論文,導師組織教師召開研討會,從論文的題目、結構、素材、寫作規(guī)范等方面進行自評與互評,從而培養(yǎng)教師從實踐中提煉概括并準確表述研究成果的能力。
三、聯合項目學校,賞析名師課例
在行動過程中,我們積極與本市有相同或類似研究課題的學校聯手,共同開展課例研究、專題交流。如常州市第一中學已形成比較成熟的基于學案的課堂教學研究經驗,我們邀請一中的化學名師來我校,根據我們提供的教學內容設計學案,并基于學案進行課堂教學示范,全體化學教師共同觀摩課例,觀摩結束后在導師的指導下展開研討,分享心得。我校化學教師也到一中去聽該名師的示范課,并且研讀他的相關文章,結合該名師的教學思想,對他的課堂做進一步研究,理清名師課例設計的理論依據、論文撰寫的角度。這種學習和借鑒名師的教學經驗、科研方法的做法,充分滿足了我校化學教師的需求。
“勤進”學習共同體成立以來,我們的項目研修以課題為抓手,立足課堂教學,用課堂來研究課題,用課題來引領教學,課題課堂有機融合,做樸素的教科研。[4]教師的研究熱情大大提升,教學、科研成果豐碩。2020年,我校教師發(fā)表論文達50多篇。2020年,我校有10位教師榮獲江蘇省“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師微課評比二等獎;在2021年常州市區(qū)初中化學優(yōu)質課評比活動和2020年常州市區(qū)初中化學教師基本功競賽等比賽中,我校有3位教師獲得一等獎,8位教師獲得二等獎;1位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常州市中小學研究性學習優(yōu)秀成果評選榮獲特等獎。我校成功申報了“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基地”,成功申報了江蘇省閱讀與影視戲劇課題。我們也成立了2021年常州市“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行動小組,教師積極申報課題,目前已申報7個課題,涉及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道德與法治、體育七門學科。
實踐證明,教師的關鍵能力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發(fā)展起來的,項目式校本研修重在促進教師從“知”到“能”的轉化。[5]在此過程中,還要充分發(fā)揮導師的引領作用,激發(fā)教師參與研修的主動性,通過理論學習、實踐探索、成果提煉等環(huán)節(jié)深化教師的體驗與認識,從而促進教師關鍵能力的養(yǎng)成。
【參考文獻】
[1][3]唐金彬.滿足教師培訓需求的項目式研修實踐[J].教學與管理,2020(34):35-36.
[2]解臘梅,王佳.太原市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調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2(20):35-38.
[4]周勇.建三維發(fā)展體系 促教師團隊建設[J].江蘇教育,2020(6):45-47.
[5]何彩霞.指向化學實驗教學能力提升的教師培訓課程設計與實踐[J].化學教學,2019(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