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竹仙
【摘要】數學是與生活密切聯系的一門學科。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從實際出發,力求數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從生活中獲取新知識,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分析綜合的能力,讓他們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實用性。本文將探討生活化教學對于小學數學的價值,并提出構建生活化教學具體的應用策略,內容如下。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應用策略
引言:數學學科由于涉及到大量的枯燥的概念以及理論知識,導致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些枯燥與乏味,這就需要教師利用自身豐富的數學教學手段,將生活化的數學素材提煉出來,形成豐富的數學教學材料,在于當前的數學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的結合,從而創設出良好的生活化的數學教學環境,從而有效的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數學課堂教學當中,不僅有效的強化了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交流互動,而且還積極額引導學生產生數學探究使學習的強烈欲望。
一、生活化教學對于小學數學的價值研究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積極展開生活化教學,能夠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有一個更為深入地了解和認知,能夠讓他們建立起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這樣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還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他們構建更為完整的知識框架。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精神與能力。在以往的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這其實是不符合當今的教育理念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展開生活化教學,能夠使得整個教學契合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標,能夠不斷地優化整個教學的模式。這一模式能夠引導學生去探尋生活中的數學,將知識與生活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能夠基于生活的角度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并解決問題,整體提高他們的實踐及探索水平,加深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二、生活化教學對于小學數學的策略研究
(一)營造生活化氛圍,調動學習熱情。學生大多存在“怕老師”的心理,尤其是小學生。能否引導學生形成良性的師生互動,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熱情的高低,如果教師帶著急躁甚至發怒的情緒教學,可能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因此教師應盡力避免出現這種局面,努力營造啟發式環境,用心地設計問題、創設相關情景,以消除緊張氛圍,讓學生覺得輕松愉悅,體會到平等、尊重,從而愿意自主探索、協作共享。
例如,在學習加減混合運算時,我不會要求學生直接計算題目,而是先拋出一些學生覺得有意思的問題:平時早餐喜歡吃什么食物?價格貴不貴?根據學生的反饋,教師進行歸納統計,列出學生最喜歡的幾種食物,在每種食物下方相應標注價格,并提出問題“如果這些食物各買一份,一共需要多少錢”,通常學生很快列出算式,并給出正確的計算結果。隨后,教師可以變換題目,增加難度,比如詢問“假如你有50元可以用來購買以上三種食物,你將怎么分配”,此時學生的積極性會被充分調動,他們樂于結合個人喜好,任由想象馳騁,在課堂上踴躍發言,思維碰撞產生的火花,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和探索精神,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系。
(二)將數學帶入生活,不空洞說教。在小學階段,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能力還在逐步養成,他們往往會依靠生活中的經驗、形成的意識,來理解較為抽象的公式和原理。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以學生的視角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開展教學,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打破“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屏障,幫助學生克服抵觸課本知識的心理,認識到數學并不神秘,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事物,而是從生活中來,服務于生活的學科。
例如,以“線段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運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詢問學生“為什么人們走路喜歡抄近道”,學生回答后,教師接著再提問“將一段彎曲的道路改造,怎樣做才能得到一條最近的路”,這樣學生便能更直觀地理解線段的含義,明白“在兩點之間,垂直線段最短”。又如,教學“角的認識與大小”時,教師應著眼于日常生活,啟發學生從黑板、直尺、椅子、墻角等常見事物中識別角、發現角,讓學生親身觀察不斷在頭腦中建立并完善角的概念。
(三)轉變教學理念,引導有效參與。如果為教而教,照本宣科,方法陳舊,學生容易走神,教學效果往往會大打折扣。如果教師能像電影導演一樣,設計出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場景,無疑會激發學生釋疑探究、解決問題的熱情。
(四)理論聯系實踐,舉一反三運用。結合生活場景學習數學知識固然重要,但如果始終得不到有效的運用,久而久之,學習會與實踐脫節,“紙上談兵”問題將逐漸凸顯。教師要始終警惕這一風險,要引導學生將課堂上的所學所想,運用到生活中,解決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后,將收獲滿滿的成就感,有利于形成學習、運用、再學習、再運用的有效循環。
例如,在學習“圓”的知識后,我讓學生思考“若長度相同的鐵絲分別圍成平行四邊形、圓形、長方形等多種形狀,誰的面積大”,之后追問“為什么多數植物莖的橫截面是圓形?這與我們學習的圓的知識有關嗎?”通過這種啟發式的提問,學生立刻明白了我的用意,發出了“原來如此”的感嘆,對此前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也有了新的體悟。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的認識,我留了一道課后習題,要求學生回家量一量餐桌(圓形或長方形),并思考“如果給餐桌配上一層臺布,至少需要多少米?如果讓你選擇臺布的顏色,你會喜歡哪種?假如每米布28元,合計要多少錢”。這種做法促使學生將數學帶到家中、帶在身邊,學會以新的視角審視周圍熟悉的一切,找到應用數學的快樂,其分析能力、運算能力也將獲得不斷提高。
結語:綜上所述,數學看似神秘,但實際發源于生活。作為教師應善于通過講授,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應用生活場景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趣味,從而幫助學生培養獨立思考、啟發學生的無窮智慧,實現數學和生活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李航.構建生活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研究[J].讀天下,2021,4(29):1-1.
[2]馮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探究[J].學周刊,2019,3(24):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