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明霞

【摘要】核心素養是新時期地理課程標準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提升學生綜合思維能力作為標準,通過對“非地帶性氣候的成因分析”-以非洲為例的學習,著重研討如何通過非洲非地帶性氣候教學案例,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和概括總結能力。
【關鍵詞】綜合思維能力;高中地理;非洲;教學設計
一、地理學科對新時期課程標準的新要求
目前,地理課程標準正在改革中,學科的核心素養相應的也被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可以讓學生學習過程中漸漸的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關鍵能力。地理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能夠形成空間—區域視角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意識,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空間格局有較強的觀察力,并運用區域綜合分析、區域比較、區域關聯等方法認識區域,簡要評價區域現狀和發展。以下筆者結合綜合思維培養和案例教學,對案例教學以及綜合思維培養方法做了如下探討:
二、基于綜合思維能力培養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學設計研究——“非地帶性氣候的成因分析”-以非洲為例
(一)“非地帶性氣候的成因分析”-以非洲為例的課堂綜合思維的培養方法
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可以利用典型案例教學分如下幾個步驟進行:首先,通過導學案讓學生提前預習,對所學章節內容有初步的掌握;其次,利用非洲非地帶性氣候的不同案例與本章節課的主題相結合,設置合理的導學問題,讓學生提取材料當中的關鍵字,分析出本區域的實際情況。根據所在區域的不同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整體性的原則,認識和分析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從而提升學生的地理要素綜合分析能力。本堂課從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兩個方面入手,最終培養學生能運用于解決實際地理問題的綜合思維能力。
(二)教學設計理念
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直觀全面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本次授課中多次采用圖表輔助教學,并且要求學生對自己掌握的知識用思維導圖形式進行梳理。非洲非地帶性氣候成因分析的案例中,收集了諸多的氣溫降水圖、地形圖、風向圖、洋流圖,讓學生在完成導學問題時習慣看圖,學會看圖,分析圖表,在根據圖表信息解決實際地理問題。授課的最后環節,我們會布置給學生一份思維導圖作業,讓學生對知識加以鞏固并和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老師最后來做出點評。
(三)學情分析
授課過程中的學生們是選考地理的高二學生,具備基礎的地理基本素養,能以問題探究式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并且能夠發現問題之間的關系,能準確通過統計圖說出具體的氣候類型,對非洲地帶性氣候的一般分布、成因及特點有足夠的了解,這是對本節課的學習非常有利。但是學生的思維程度較淺,對材料的解讀不深入,發散性思維較弱,是本次課在開展過程中要尤其注意和培養的。
(四)教學目標
1、繪制理想狀態下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地理實踐力)2、指出非洲非地帶性氣候的分布(區域認知)3、分析非洲非地帶性氣候的成因(綜合思維)
(五)教學重難點
分析非洲非地帶性氣候的成因
(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教師活動:非洲宣傳片欣賞了非洲壯麗之美,茫茫沙漠、茂密雨林、廣闊草原,共同構成了非洲多樣的景觀。多種多樣的景觀是地理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氣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天我們把視角投向非洲的氣候,聚焦非洲氣候的別樣風味。
學生活動:學生認真觀看、體會、欣賞
設計意圖: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引入本節課的主題。
繪圖環節
教師活動:繪制理想狀態下氣候分布圖并找出非地帶性氣候分布地區氣候的形成原因離不開氣壓帶與風帶的影響,本探究活動提出三個問題
1、在非洲大陸輪廓圖左側空白處寫出氣壓帶和風帶,并標注風向;
2、僅考慮緯度和氣壓帶風帶的影響,請同學們繪制出非洲地區的理想的氣候分布
3、對比非洲實際氣候類型分布圖,找出非地帶性氣候的分布地區,并填寫表格。
學生活動:1、小組成員之間糾錯,改正。
2、展示圖示的學生上臺講解自己錯誤的地方,并在白板上改正。
3、學生代表講解理想狀態下的非洲各種氣候的分布、特點、形成原因。
4、到與理想氣候分布圖中不一樣的氣候分布區,舉手發言。
設計意圖:1、檢驗學生學習成果,起到鞏固復習作用,并未本次課重難點起到鋪墊作用。
2、通過理想狀態下與實際非洲氣候類型圖對比,能讓學生清楚的找到非洲非地帶性氣候的分布,實現本節課前兩個任務。
畫圖環節小結:
有些地區本應該出現甲類氣候但是沒有出現,而不該出現的乙類氣候卻偏偏出現了,這就是氣候的非地帶性分布。在地帶性分布規律的基礎上地理環境會受到某些地理要素的影響,出現一些不規律的非地帶性分布現象,這也就說明了地理環境的復雜性。
分析環節
教師活動:非地帶性氣候成因分析本探究活動,提供非洲三處非地帶性氣候的分布、降水氣溫圖等相關背景材料,著重通過本材料來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和材料分析從而掌握非地帶性氣候的形成原因。
學生活動:學生以小組形式再次分組討論,在討論時注意指明材料中的有用信息,然后對信息進行分析,說明做題思路和思維過程,最后在簡述自己的答案。在回答后有不同意見,同組同學或者其他組的同學可以補充。
設計意圖:有助于學生通過生活經驗和圖文分析能力的運用從而提高問題分析能力,也能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總結環節
學生總結:總結下影響非地帶性氣候的因素:局部環流+地形+洋流
教師總結:同學們的總結很到位,我們一起來回顧下,本節課的學習過程,先回顧氣候理想狀態的分布、成因,然后在此基礎上理解非地帶性氣候的成因,所以非地帶性氣候的分布及成因分析,建立在地帶性氣候的分布及成因分析的認知基礎之上,屬于從一般到特殊、從宏觀到微觀,從大尺度到小尺度的過渡學習。所以在同學們總結的基礎上,我們提煉出以下方法:在分析非地帶性氣候成因之前,要先比較非地帶性氣候與地帶性氣候的特征差異,從特征差異出發分析原因,確保分析方向的正確性。
畫思維導圖環節
設計意圖:思維導圖利用人腦的發散傾向,圍繞核心問題,將腦海中不斷閃現的知識點進行捕捉,然后篩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深挖主導因素,最終形成縱深立體的思維全景圖。將思維導圖運用于高中地理教學設計中,能使教學目標更明確,課堂線索更清晰;也敦促教師在教授知識關聯的同時,注重思維關聯的傳導。
思維導圖范式
三、對基于綜合思維能力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學設計的思考
首先,基于綜合思維能力的高中地理教學設計必須以基礎概念為中心,先讓學生掌握本章節的基礎知識概念之后,利用典型案例作為背景材料,由淺入深對學生的綜合思維進行階梯式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
其次,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在課堂當中的積極作用。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概念后,設置合理的導學問題,發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多互動,給予適當的提示,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進行要素綜合思維分析和時空綜合思維的分析,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本身的主觀能動性,也可加強獨立思考的能力、加強學生的思維深度。
再次,對學生所得出的結論進行及時的合理的評價。可引用 SOLO分層評價理論和學業質量評價標準對學生思維水平及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檢測,及時反饋教學效果。只有對學生及時的、合理的評價,才能夠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對于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最后,鼓勵學生將地理綜合思維運用到實際地理現象中,學會從不同角度理解、分析、解決地理實際問題。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有知識的遷移能力,讓學生在交流過程當中尋找與實際相似的例子,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苗會敏.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教學設計:“以稻作文化的印記”為例[J].中學地理參考(下半月),2018(7):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