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學生欺凌事件屢禁不止,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觸動著每一位教育者的心。本文就筆者在中職學校擔任班主任期間,遇到的兩起學生欺凌事件不同的處理方法,提出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中職學校;學生欺凌;思考
2020年,在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指出“學生欺凌是指發生在學生之間,一方蓄意或者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壓、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傷害、財產損失或者精神損害的行為”。學生欺凌事件在校園里屢禁不止,更有甚者將欺凌上升為暴力,一起起暴力事件的報道觸動著每一位教育者的心。學生欺凌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別是班主任,我們更應該思考學生欺凌發生的原因,如何正確處理學生欺凌事件。
一、兩起學生欺凌事件
筆者在擔任班主任期間曾兩次遇到過學生欺凌事件,兩起欺凌事件都是發生在同班級學生之間,都屬于恃強凌弱。
第一次欺凌發生在一個烹飪班,一個宿舍里較高大點的男生平時喜歡欺負同宿舍一個個子較小的男生,被欺負的學生性格非常內向,家庭條件不是很好,自卑心理較嚴重。因班上的幾個女生,同時也是班委實在看不下去這種欺凌行為,就到辦公室跟我詳細說了這件事。比較高大的、霸道的那個男生經常讓比較弱小的學生幫忙跑腿買東西、打飯,時間久了還經常讓弱小的學生幫其洗衣服、洗鞋子,不幫的話就威脅甚至動手打這個學生。時間長了,不僅是這個高大些的男生欺負他,其他跟這個高大些的男生處得好,經常一起玩的幾個男生也開始加入了欺負的行列。第一次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的內心是很憤怒的,每次開班會都一再強調嚴禁“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學生都根本沒有放在眼里。于是我立馬找欺凌者談話,苦口婆心的告訴他們這種行為的危險性,對欺凌者進行嚴厲地批評教育。然后找學生家長到校參與教育,學生寫下保證書,并接受相應的懲罰。對于被欺凌的學生,我讓他搬離了這個宿舍,多次找他談話,告訴他遇到這種事情的處理方法,后來經班上學生反映該生已經不再跟這一伙欺負他的學生相處,膽子也大了一些,被欺凌的行為也沒有再發生了。這樣處理后欺凌的學生看似已經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并保證今后不會再欺負同學了,但是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之間也會產生隔閡,影響了同學之間的關系。
第二次帶班的時候班上又出現類似的欺凌行為,這一次發生在一個汽修班,班上全部都是男生。被欺凌者個子雖然較高,但是性格比較軟弱,跟欺負他的學生也不住同一間宿舍。欺負他的學生從體型上看,還不如這個被欺負的學生強壯。據調查的情況看,被欺凌者經常被要求到超市幫買東西,到食堂買早點、打飯,上實訓課前到教室拿課本,值日的時候幫打掃,后來發展到被要求洗衣服、洗鞋子。被欺負的學生同樣也不敢找班主任反映情況,害怕班主任知道了后欺負他的學生會變本加厲地報復他。后來是班長和副班長看不下去跟我反應了我才知道。
兩次欺凌行為讓我也意識到這種欺凌行為可能是普遍存在的,于是第二次處理這種事情的時候我跟其他班主任交流了經驗,采取了不一樣的處理方式-由我來取代幫忙的位置。于是我主動問欺負同學的學生吃什么早點,并于第二天早上買來給他;遇到他值日的那天,我主動到教室幫他打掃衛生。連續幾天后他也意識到事情有點不對勁了,于是他主動到我辦公室找我,問我是不是他做錯什么了,為什么我要這樣對他。我覺得時機成熟了,就問他是不是很喜歡讓別人幫自己做事情?如果是這樣的話不用跟我客氣,我隨時可以提供幫助,任何時候只要需要幫忙都可以來找我,不要讓麻煩班上其他同學。這時他明白了,原來是他經常欺負人的事情我知道了。于是他馬上跟我道歉說他知道錯了,以后再也不會這樣了。我也適時對他進行了批評教育,這件事后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他欺凌同學的事情了。
二、兩起學生欺凌事件的思考
經過兩件欺凌事件,我也意識到了校園欺凌是普遍存在的,應該要引起班主任的重視,在處理類似問題時,也可以轉換一下思路。
(一)對欺凌者的教育
絕大部分中職生都是十多歲的孩子,心智還不成熟,考慮問題還不夠全面,厭學情緒比較嚴重,部分學生到中職學校就讀就是抱著混日子、混文憑的心態來的。因為行為習慣差、成績不理想,在中學時就是容易被老師忽略的群體。在中職學校產生學生欺凌的原因很多,學生、家庭、學校、社會都有可能讓學生變成一個欺凌者,因不被重視,在中學階段他們可能就已經放縱自己,不在乎自己是否變得更差,有些學生在初中時可能就已經是班上甚至是學校的“小霸王”了。他們進入到中職學校以后,之前養成的“霸道”行為并不會收斂,一旦發現膽小懦弱的學生,他們就會實施欺凌。從這一方面來說,學生可能對自己的這種行為已經是習以為常,并沒有覺得自己犯的錯有多嚴重,或者說根本沒有覺得自己的行為是錯的。所以作為中職班主任,我們可以多一點耐心,引導學生認識到這種行為的錯誤之處,就像本文案例2的處理方法一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喜歡欺壓別人,那么班主任也就扮演一下“欺壓者”,用班主任的身份對他進行“欺壓”,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真正認識到欺負人的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另一方面,因為這件事并沒有鬧得全班甚至全校皆知,也保全了欺凌者的面子,只要他能收斂自己的欺凌行為,跟班上其他同學相處起來也會比較融洽。
(二)充分發揮班集體的力量
欺凌事件不像校園暴力,一旦發生就能第一時間知道,它存在的時間較長,都是平時看起來比較輕微的同學間的玩笑,或者是同學之間的相互幫忙,隱蔽性較強,潛伏期也較長,具有反復性,班主任要想發現及時發現也較難。但是要任其發展,對被欺凌者無論在身體還是心理上都會造成不小的傷害,嚴重的甚至會讓被欺凌者產生焦慮、抑郁、自殺等問題。班主任要充分發揮班干部的作用,注重對班干部正能量的培養,這樣在欺凌行為發生的時候,班干部才會及時告知班主任,將事情控制在傷害最小的范圍內。同時也要注意良好班風的培養,讓整個班級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用積極、向上的班風影響學生,讓學生自覺遵守校紀校規,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欺凌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因為良好班風的影響,引導學生培養正能量,用正能量壓住班上的“歪風邪氣”,發生班上同學被欺負的時候哪怕不是班委也能挺身而出,幫助被欺負的同學,就算不敢挺身而出也能主動向班主任反映情況,而不是做一個事不關己的“旁觀者”。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做人,教育欺凌者的目的就是要杜絕欺凌事件的發生,預防因欺凌事件的發酵引發的危害學生身心健康的事件發生。當發生學生欺凌事件時,我們不是直接將實施欺凌者一通臭罵,找家長、找學校讓學生不敢再實施欺凌。有時候換個角度來處理,或許效果要比單純說教要管用得多,也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龍.職業學校校園欺凌的預防及處理辦法[J].報刊薈萃(下),2018,(5).
[2]吳紅權.淺議校園欺凌[J].教學與研究,2020,(7).
作者簡介
茶曉陳(出生年月:1985年8月),性別女,民族:彝族,籍貫:云南保山。職稱:講師,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