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玥
摘要:議題式教學是一種隨時代發展而衍生出的教學方式,其對于思政教育的順利落實有良好幫助。積極應用議題式教學除能有效完成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外,還能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圍繞議題發散思維,在接受感悟的過程中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將針對思想政治教育中議題式教學的開展進行討論,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相關策略
思政教育是在不斷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及引領學生價值導向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完成性格塑形和價值觀塑造的教育行為。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教師要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更新教學觀念,在思政課教育中展現學生課堂主體性,運用議題式教學來不斷為學生創設更多有利其成長的學習情境,化解思政教學中的重難點,讓學生真正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型人才。
一、議題式教學概念及授課原則
(一)議題式教學的概念
議題式教學的核心是基于真實的議題,用多樣化的情景來為學生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圍繞議題發散自己的思維,做到自主學習,自由進步,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兼顧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同時立足于社會實際,運用具有正確價值導向的議題引導學生展開思[1]。議題式教學由“議題、情境、活動、任務、生成”五個部分組成,缺一不可,教師在運用議題式教學模式時,也要注意五個部分的排列組合,這樣才能讓教學工作發揮出最好的效果。
(二)思政課議題的選擇原則
議題,顧名思義,“議”即可商議、可評論,“題”即問題、話題。教師在選擇議題的時候,既要注重其價值導向,也要挖掘其內涵價值。議題的選擇要兼顧開放性、價值性、生活性和真實性幾點。開放性是指議題要包含一定的思維容量,所以必須要具有可以討論的空間,才能從根本上調動學生積極性,源源不斷的激發學生思維浪潮,課堂氣氛也能迅速調動。價值性是指議題選擇要符合生的價值觀和認知水平,能夠對其健康發展有積極的引領作用。通過全班學生的討論,能夠達到教師預期的課堂生成,從而顯著提升教學質量。生活性是指議題的選擇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只有離學生生活近,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共鳴情感,更加積極的投入到討論過程中,對學生的影響也會更大。真實性是指議題的選擇必須要具備真實的情景或是一定的原型,這樣才不會脫離實際,才具備較強的說服力,對學生的心靈帶去震撼,進而使得核心素養的培養效果也會更好。
二、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議題的選擇
議題作為主要核心,其是議題式教學的紐帶,教師在選擇議題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基于不同的教材內容,考慮學生實際發展水平,另一方面要積極整合課內外資源,結合社會時事熱點,確定難度合宜的議題,進而將其貫穿于課堂始終。
例如要讓學生將所學專業和個人道德聯系到一起,教師可以將現實生活中的新冠疫情作為素材,選取其中個別違法亂紀人員以及積極投身抗疫一線的優秀醫護工作者的鮮活事例,讓學生感受到奮斗在一線醫護人員的辛苦,也明白違法亂紀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從而了解到在公共衛生工作中,應該保持怎樣的道德素養和價值觀念才能更好的為公共衛生事業出功出力。這樣的議題選擇可以輔助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并增加學生參與公共衛生的積極性。
(二)情境的創設
多樣化的議題教學情境能夠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深入其中,強化學生情感體驗,在不同的情景中獲得知識的完善與能力的提升。教師在情境創設的同時,還應當設置層次性的問題,滿足學生螺旋式知識的需求,進而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2]。一方面,教師需應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教材資料運用視頻、圖片等直觀化的方式表現出來,以此方便學生對衛生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教師所呈現出的情景素材還必須要具有一定的學科價值,不僅要力爭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氛圍,還要能夠承載學科素養的構建,讓學生從情境的感悟過程中孕育良好的責任觀念,升華自身道德水平。教師在構建情境的時候需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設置針對性的提問內容,與學生展開高效互動,通過提出“如何看待醫療衛生事業對社會發展的意義?”“醫療衛生事業的建設和大眾生活質量的改善有什么聯系?”“該如何認識自己在醫療衛生事業構建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義務?”等問題,引發學生深度思考,重新審視自己所學專業和所得知識對地區乃至國家公共衛生安全的作用,自己作為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未來骨干,又該怎么設計和規劃學業,才能保證自己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人才,為學生的成長發育指明方向。
(三)活動的開展
理論知識是學生必要掌握的一方面,而實踐活動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認知,完善已有的知識架構,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思維與行動的統一。基于此,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平臺,通過自主收集資料、小組探究等方式,讓學生在與人討論的過程中獲得思維浪潮的激發,由此不僅能學習他人的優點,還掌握了自主學習的技能[3]。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思想和行動相結合的活動模式,針對不同的案例素材,可以邀請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課堂微辯論等,進而將知識內化升華。教師還要設計研學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到公立醫院、社區衛生站中去挖掘多樣化的文化、科技、生態等課程資源,讓學生了解到發展和壯大衛生事業的必要性,以及衛生工作和大眾幸福生活的關聯性,不斷強化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和社會使命感,提升學生對學習衛生知識的積極性,以及投身公共衛生事業建設的踴躍程度。
(四)任務的布置
在思政課議題式教學模式中,任務是其教學目的的最終指向,其能夠推動學習的深入開展,還能夠促進學生思維向深度蔓延。運用任務驅動的形式設計議題,布置教學任務,能夠讓學生循序漸進的解決問題,在思考、探究、練習的過程中,靈活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且能夠遷移到生活實際中。如在教學護理等學科的專業知識時,教師要布置任務,讓學生搜集與護理學科相關的案例,結合對案例的剖析,掌握在護理過程中應當采取什么樣的方法,又該遵循哪些護理原則,以此增強學生作為醫護人員的道德感和個人能力,加深學生對護理工作的理解和感受,明白護理工作的開展原則。
(五)素養的生成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新時代下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思政課倡導生成理念,其不僅涵蓋了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生成,也涵蓋了其思維、核心素養的生成。在議題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必須要確保情境性、互動性和生成性的有機統一,通過議題的呈現和問題的設計,準確把握衛生事業和政治教育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在對衛生專業的學習中,建立起良好的社會使命感和政治認同感,并以此為思政課的生成目標,進而貫穿于教學過程,優化預設生成,針對不同學生的個體化差異,以此為中心促進預設性及非預設性的教學機制生成,讓學生在適當的教學模式下,實現自我道德水平和職業素養的增強。
三、結語
議題式教學作為一種創新、有效的教育模式,將其運用于思政課中,不僅能夠凸顯學生主體性,激發其自主探究的欲望,還能夠通過教師的適時引導、情境創設,循序漸進的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幫助學生深化思政知識,獲得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若華,呂妙芳.淺論影響議題式教學實施的因素及對策[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20(1):0062-0062.
[2]楊雪.哲學課堂中的議題教學[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0,000(003):24-26.
[3]王東升.淺議基于議題式教學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J].考試周刊,2020,000(045):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