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紅萍
摘 ?要:我國西北偏遠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在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相對滯后,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婚姻觀也相對落后,因此產生了文盲半文盲家庭、不管不顧家庭、重男輕女家庭等特殊家庭學生。這些學生缺乏更多的關愛,倘若教師沒有給予這類學生更科學合理的教育引導,勢必會使這類學生的日常成長出現偏差。為此,本文將以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的農村特殊家庭為例,進行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特殊家庭學生的教育研究。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特殊家庭;學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G785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32-0007-02
【Abstract】Because of the relatively backward economic,cultural,and educational aspects of the remote minority areas in northwest my country,peoples outlook on life,values,and marriage are also relatively backward.As a result,students from special families such as illiterate and semi-illiterate families,regardless of family,and patriarchal families have emerged.These students lack more care. If teachers do not give these students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ducation and guidance,it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deviations in the daily growth of such students. To this end,this article will take rural special families in Jishishan County,Linxia Prefecture,Gan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o conduct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students from special rural famil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Keywords】Ethnic minority areas;Special families in rural areas;Student education
相比較中部和東部發達地區而言,西部地區有許多少數民族聚居地,大部分少數民族聚集地與漢族聚集地相比較而言,都存在較為明顯的文化差異,并且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教學質量上和教育資源供給上也存在較為鮮明的差距。這種差距對正常家庭學生影響尚且明顯,更何況特殊家庭學生。所以,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特殊家庭學生更需要得到教師的關愛,更需要以良好的教育環境來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合理規劃自己的人生。
1.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特殊家庭的界定
我們所處的積石山是多個少數民族聚集的自治縣,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2%,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96.5%。由于地處偏遠山區,少數民族在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相對比較滯后,人們的婚姻觀、人生觀、價值觀也相對落后,所以產生了許多農村特殊家庭學生,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農村特殊家庭”主要是指:一是文盲半文盲家庭。祖輩全是文盲,父輩即使有文化也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家庭。二是不管不顧型家庭。家長過分依賴學校,沒有明確的家庭教育意識,對自己承擔的家長角色責任和義務沒有準確定位。大部分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老師的責任,自己的責任是負責孩子的吃穿,能否成才就看孩子自己。三是重男輕女家庭。即重視男性的權利和利益,而把女性定性為男性的附屬,并限制她們發展個人才能的機會和人身自由的家庭。四是家長庇護型家庭。即父母親比較溺愛孩子,當孩子出現錯誤的時候往往會給孩子找出很多理由的家庭。五是家里土地多、收入可觀型家庭。即家庭中孩子學習動機不是很足,認為上大學沒有任何意義,便輟學在家種地的家庭。六是留守家庭。即父母雙方目前在外地打工、經商,長年累月不回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照管的家庭。七是單親家庭。即父母離異后子女隨一方生活或隨其他親屬生活及喪偶、再婚的家庭。八是困難家庭。即主要是“三無人員”、孤老殘幼以及因主要勞動力死亡、殘疾、生大病等偶然因素使家庭經濟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線,經政府民政部門核準的享有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
2.農村特殊家庭學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勘察
(1)成績普遍不理想
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特殊家庭的學生在成績上都無法達到理想狀態,這與父母長時間不在子女身邊有密切聯系。有些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的經濟條件太過落后,因此為了給子女提供必要的經濟來源支持,父母需要通過外出打工來換取錢財。因此,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家庭都將子女留在老家,夫妻倆或一方外出務工,這就意味著多了許多留守兒童,很可能會由于長期思念父母而導致自身的學習成績狀況無法穩定下來,在學習中一旦遇到困難,作為子女臨時監護人的上一輩老人無法為子女的日常學習解困。這會造成一個惡性循環,使得相應學生一直局限在不理想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成績里,無法獲得突破。
(2)心理健康無法得到保障
許多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特殊家庭的學生,都會出現心理自卑、自閉和焦慮的狀況,之所以會出現這類問題,大都是因為學生在日常的同伴交往過程中會不自覺地進行家庭狀況的對比,身邊學生都能有完整的家庭,能夠隨時得到父母的關愛,而自己的父母卻遠在外地務工,自己的日常衣食住行無法得到父母及時的關懷,許多學生會因為這樣的狀況而感到自卑,這種自卑情緒會逐漸影響到學生日后的人際交往和學習狀態,讓學生逐漸從正常的人際交往中脫離出來,成為一個性格內向、孤僻、不愿與他人進行過多交流,不愿得到關注的負面未成年人。而自卑心理通常會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使得他們的心理健康無法正常發展,這不僅會對學生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而且很可能會影響到其所在班級的日常班集體運行氛圍。久而久之,學生會出現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念頭。
(3)自律性普遍不足
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特殊家庭的家長,無法花費較長時間來陪伴子女,也沒有足夠精力關注子女的日常行為養成。其次,他們不僅沒有引導子女在成長黃金期進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意識,而且有意無意灌輸一些負面思想,如外出務工怎么掙錢、讀書無用等。因此,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特殊家庭學生都會存在自律性不足的問題。在其做出錯誤的言談舉止時,沒有家長在身邊及時糾正和引導,這類學生的行為無法得到及時管束,久而久之就會依靠先天習性自由發展,或是受身邊同學的影響而進行相應習慣的養成,進而出現吸煙、打架、早戀、逃課、曠課等行為。這些習慣有些較為惡劣甚至無法在學生的日常成長過程中產生正面影響,這些行為的呈現都是學生自律性不足的具體表現。
3.問題出現的原因溯源
(1)家庭教育功能較弱
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特殊家庭學生的家長都沒能使用正確的觀念和看法來對待教育這一問題。他們認為,學生進入學校,所有的教育任務和教育責任都應當由教師來承擔,父母只需要維系家庭的經濟來源,就已經完成了日常的家庭責任。許多家長對我們老師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家長沒文化,孩子就交給你了”,一學期甚至一年從來不問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只知道學生在哪個學校上學,不知道上幾年級?在哪個班?班主任是誰?甚至不知道學生的名字(大名),但實際上相比較教師而言,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對于子女的教育影響更為重要,父母的言傳身教將會直接影響子女的日常言談舉止。
(2)學校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不夠科學
由于城鄉之間教育理念和教育資源上存在較為鮮明的差距,又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遠沒能達到較為理想的狀態,因此許多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學校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都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有些教師過于注重學生專業課程知識的學習狀態,忽略了對學生家庭成長環境的持續性關注,使得學生缺失的情感無法在其他方面得到有效的彌補,進而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另外,學生的心理問題也無法在日常課程教學中受到教師的重視,許多農村學校也并未開設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久而久之學生的心理問題會因此變得更為嚴重。
4.有關措施的戰略性研討
(1)引導家長理清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對于學生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即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有些家庭情況較為特殊,相應的家長也應當重視學生的教育問題,在為子女的日常學習提供良好經濟環境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與子女之間正常的情感溝通與交流。想要達到這樣的教育理想狀態,需要通過政策的引導支持和各級人民政府的配合,也需要農村學校教師與家長進行必要的溝通和交流。只有家長意識到自身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才能使用更為良好的方式進行日常的家庭教育,才能在日常工作過程中抽出時間與子女進行定期交流,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轉現階段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育現狀,讓學生以更為積極主動的姿態進入日常的課程學習當中。
(2)學校進行教育理念的改善與革新
僅僅進行專業課程知識的教學,并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道德觀念,而正確價值觀念和思想觀念的樹立,則會對學生的日常學習狀態和學習成績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學校一線教師,除了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成績外,更迫切需要對學生的家庭狀況進一步關注,并對學生的日常生活狀態及時的追蹤。一旦發現異常,要及時與學生家長(監護人)進行必要的交流與溝通,幫助學生解決日常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于特殊家庭的學生給予更多關愛,嘗試以教師的關懷來有效地填補學生的情感缺失。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更為優良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讓學生能夠以更加良好的狀態投入日常的學習生活當中。
(3)努力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
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的義務教育在質量和資源呈現上,與城市地區相比都存在較為鮮明的差距。這種差距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狀態。大部分農村特殊家庭學生都會存在歸屬感不足的心理現象,倘若能夠通過傳統文化課程教學引導學生加強心理歸屬感,通過文化傳遞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文化積淀所帶來的安全感,那么學生便能夠以更為強大、理智的方式和生存狀態來看待自己所身處特殊家庭中子女與家長之間長期分離這一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抑制心理負面情緒,幫助學生排查內心的孤獨感。但實際上,大多數農村學校并未開設與傳統文化宣傳、教學相關聯的課程,因此這一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發育的途徑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實現。故而,少數民族地區的黨政工作人員應當意識到城鄉教育資源差距上的問題,努力引進更為先進的教育資源,通過教育資金的財政投入來創造更為良好的教育資源環境,幫助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特殊家庭學生以更為健康良好的方式成長。
5.結語
以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偏遠地區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特殊家庭學生,在日常教育方面所出現的問題,務必得到及時解決。只有如此才能使得相關家庭學生的日常成長發育在正確的引導下進行,這對改善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的未來文化建設質量也能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志虎. 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11).
[2]陳瑤. 四川省少數民族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家校合作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9.
[3]馬瑞祥.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輟學成因及對策研究[C]// 2020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論壇(重慶會場)論文集,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