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菊華
摘要:江蘇省蘇州中學在“偉長計劃”背景下,語文創新思維的培養落實在語文課程教學中,通過師生關系轉型、活化教材使用、在守正中傳承并突破等路徑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關鍵詞:創新思維;“偉長計劃”;中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9B-0049-04
2012年,為繼承和發揚江蘇省蘇州中學杰出校友,世界著名科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錢偉長先生“科學報國”的崇高精神,發現和培養一流創新人才,蘇州中學出臺“偉長計劃”,設置了偉長實驗部。偉長實驗部的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素質和充分發展的優良個性,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相應的,語文學科教學也應該體現創新思維的培養。
一、創新思維培養與語文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多次提到“創新”“創造”“創意”以及“思維”這類用詞。《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無論閱讀還是寫作,學生都要具備一定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而這種精神或能力有賴于創新思維的養成。
創新思維是指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這種思維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新穎的、獨到的、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語文學科在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上具有先天的優勢。語言和言語是思維最合適的“物質外殼”,思維必須領先詞句與言語表現;若離開了語言、言語,人們的思想就無法清晰準確地表述。個體語言的掌握和言語的運用,在人的思維發展中起重大作用。實踐證明:言語能促進人的思維品質的發展。
二、“偉長計劃”背景下培養語文創新思維的必要性
“偉長計劃”原本就是針對傳統教育教學提出來的全新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項目。第一階段,“偉長計劃”用兩年完成國家課程規定的初中教學內容,一年銜接高中教學的培養方式;第二階段,在學生參加中考的前提下,學校分批次通過多種方式對具備拔尖創新素養和能力的學生加以選拔,被選拔出的學生提前進入蘇州中學學習。這就對偉長實驗部的教學提出不同于一般學校的要求。偉長實驗部的創新性人才培養勢必要依托于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一)語文創新思維培養需要師生關系的轉型
中考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更側重文本的精細分析和學生的被動接受,存在以教師的思維和理解替代學生思維和理解的現象,往往造成學生思維的惰性:統一的標準答案讓學生漸漸失去自主閱讀自主學習的興趣,也失去表達的欲望。“偉長計劃”招收的學生具備超前學習的能力,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已學完初中的內容,學生所具備的不同層次的知識儲備,以及他所面向的不同維度的選拔考試(初二面向中國科技大學少年預備班選拔,初三面向南京大學匡亞明班、西安交通大學少年班選拔等),必然對傳統初中教學提出挑戰性變革要求。這種變革中包含了師生之間關系的轉型。偉長實驗部的學生知識面較廣,思維敏捷,見解獨到,觀念新穎,思維發散能力很強。學生往往超越了教師既定的教學安排,課堂有時會顯得“無序”,教師顯得被動。如果教師依然秉持傳統教學觀念或師生關系,往往會束縛學生的思維發展,令其狹隘化、惰性化。這就需要教師主動轉變角色,從傳授者轉為引導者;轉變師生關系,從授受關系變成對話關系,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及時捕捉學生思維轉變的需求,給予學生更為精準的導引,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語文創新思維培養需要教材的活化使用
課程改革以及語文新課標的頒布,都在倡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偉長實驗部的學生因為面臨大量理科“刷題”的任務,語文的學習也追求“速成”。具體表現在他們在課余時間更愿意刷題,而不是大量閱讀經典;更愿意把時間花在課外的閱讀訓練,而不是教材的精研細磨。如果教師只是就教材而教,按部就班,追求高效的學生往往不太愿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在語文學習上,不能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思維。這種情況下,需要教師活化教材,通過各種方式整合教材內容,從不同角度解讀教材,使教材呈現“新意”,從而促使學生主動思考,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語文創新思維培養需要守正思想的傳承
語文教學中經常出現一些富有爭議的話題或是一些思辨性問題,學生為了求新求異、博人眼球,有時會采用突破底線式的顛覆性解讀,這是對創新思維的誤讀。創新更多體現在思維的發散和思維角度的轉變,如果一定要逆轉結論,學生反而會失去正常的思維和判斷能力,陷入誤區。例如對于《醉翁亭記》的解讀,一般能夠感受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情懷即可,這就是守正。但有些學生卻結合歐陽修貶官滁州的經歷,認為“醉翁”一定有深沉的悲憤、強烈的怨恨等情緒,這就是過度解讀,而非創新思維。
三、“偉長計劃”背景下培養語文創新思維的策略
“偉長計劃”整體創新的大背景,給具體學科進行創新思維培養提供了土壤。偉長實驗部的學生思維活躍,對知識的吸收力強,同時具備一定的質疑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在這種條件下,培養學生的語文創新思維,可以從多個方面展開。
(一)在新型師生關系中培養語文創新思維
“偉長計劃”背景下的師生關系,不同于傳統中考背景下的師生關系。師生間突破了“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更像是合作關系,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關系。在出口不唯一的情況下,教師對教學的把握,要有更為高屋建瓴的視野。從學生的閱讀史可知,這些學生具備較大的閱讀儲備量,對文本的解讀富含個性,但這種個性化解讀并不意味著他們就擁有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應該是在新舊知識的碰撞中產生新的觀念、想法等,把已知遷移到未知,從而具備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教學中,首先要給學生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主動投身于解決問題的思考中,而不僅僅是順著教師的思維,在有限的思維空間內“掙扎”,甚至迎合教師的答案。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入文本,采用跨學科解讀的方式,甚至采用師生辯論的方式,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在活躍狀態;學生的多元解讀反過來對教師形成許多的啟發。師生課堂對話呈現真正的思維碰撞,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知識傳輸。比如筆者讓學生用數理的形式表現統編教材八年級下冊的《大雁歸來》中的物候變化規律。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創新,用抽象的數理邏輯詮釋大自然物候的變化。他們用數軸圖或數學四象限的方式進行詮釋,打破了教師的固有思維,就是一種創新思維的體現。這一點單純依靠傳統的師生授受關系難以達成。日本著名教育學家佐藤學在《靜靜的課堂》中反復提到,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要營造學生自由發言的氛圍,讓學生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中互相傾聽,互為啟發。所以教師一定要擺正自己的姿態,打造新型師生關系。
(二)在活化教學資源的使用中培養語文創新思維
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要把“學什么”的權利交給學生,教師應有開發語文教育資源的自主性;學生與課程文本應是一種互動的關系,而不是被動接受“別人已經編定的課本”。“偉長計劃”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資源以課本為主,以讀本為輔,以楊振中老師編寫的《文言文助讀》和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詩文誦讀》為兩翼,由這些書籍彼此關聯,構成一套綜合性教學用書。此外,將課內現代文閱讀的精讀部分、泛讀部分等十個方面進行了教學資源的整合。總之,活用目前所擁有的資料,使其發揮出乘法的作用,讓學生在有效利用現有文本的同時,能夠不斷有新的創舉。前面講到,偉長實驗部的學生出口不唯一,他們所面臨的選拔性考試往往不同于傳統的中考。以寫作為例,有別于中考記敘文寫作的要求,學生面向的各種選拔性考試會涉及各種文體的考查,包括熟悉議論文的寫作方法。這些都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創新思維能力。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學中體現這一思維的培育?例如,《文言文助讀》這本書,原本是為增進學生課外文言翻譯能力而用。在經過一學年的使用后,是否就廢棄不用?答案是否定的。在《文言文助讀》的使用上,教師根據其本身特點加以重新利用。這本書由一個個小故事構成,包含學習、人品、為政等諸多方面的內容,互相之間存在一定的比較價值,可以通過關聯比較,提煉觀點或者就某一個觀點尋找相應的例子作為支撐。如此正向反向思維,遷移比較,不僅盤活了手中的資料,還可以在不斷聯想中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也為后續議論文寫作奠定一定的素材基礎。
(三)在守正的前提下培養語文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不意味著一味求新求異,不意味著一定要顛覆傳統。創新思維,是建立在守正前提下的一種思考方式。《愚公移山》是一則優秀的寓言故事,故事只是一種假托,但往往有人在解讀中無視夸張手法或浪漫想象的使用,而糾結于故事的真實性和可行性,如此就偏離了寓言的解讀軌道。文本重在贊美勞動人民的執著與勤勞,肯定對傳統美德的傳承。當然具體解讀時不一定就停留在這個層面,可以引導學生探尋這則寓言產生的背景,探究寓言背后的時代特征、人的精神;可以聯想其他表現勞動人民意愿的故事,從中找到寓言發展的軌跡;也可以和其他類似的故事進行比較,找出同中之異或異中之同。在教學本文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愚公之“愚”和智叟之“智”進行了思辨性討論之后,將本故事關聯了西西弗神話、《列子》、《老子》等相關內容,把學生對愚公精神的解讀拓展到“精神安居”“攀登本身就足以充實人心”“生無所息”“死而不亡者壽”等關于生死的討論。學生思維大為開闊,從中體驗到創新思維的快感。在守正中有所突破,培養語文創新思維,對于“偉長計劃”背景下的學生培養來說勢在必行。
當然,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運用到各種思維方法。教學《天上的街市》,教師讓學生想象牛郎織女在天街閑游的具體情景,想象“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中的“珍奇”是怎樣的珍奇;想象牛郎織女流連于市肆,把玩它們;想象他們的低聲交談、神情動作。由此,文本得到最大程度的延展和豐富。
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非一朝一夕之力,但如果堅持從教學的每一個細節著手,打破既有思維定式,那么使學生達成創新思維的目標,也是指日可待的。
責任編輯:賈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