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省內醫療機構調研的基礎上,梳理基層醫療機構人員需求及對三年制基層醫生的崗位能力、素質的評價和要求。以“立德樹人”為指導思想,制定“訂單定向”培養為主的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分階段、分層次、四結合”的育人課程體系,以“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雙輪驅動開展課堂思想政治教育。以醫德教育為重點開展思政課程改革;以“鹽溶于水”的形式開展醫學核心課程的思政教學;舉辦以“沉浸式情感體念”為特征的醫學人文教育活動;開展醫學人文圖書閱讀及平行病歷寫作訓練;創新教學方法,構建體現“德醫并修”的實踐技能考核機制。通過一系列改革,探索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雙輪驅動培養“訂單定向”基層醫生的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課程思政;“訂單定向”;鄉村醫生;醫學人文;平行病歷
中圖分類號:C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34-0145-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province,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staff needs of grass-roots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the evaluation and requirements for the post ability and quality of three-year grass-roots doctors. With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a three-year training scheme for clinical medical professionals focusing on "order oriented" training is formulated. A curriculum system of "phased, stratified and combined" is constructed to carry out classro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riven b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pecialized courses". The reform focusing on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is carried ou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s implemented in medical core curriculum in the form of "salt dissolving in water". A series of medical humanistic education activities are held characterized by "immersive emotional thinking". Students are instructed to read books on medical humanities and are trained to keep parallel medical records.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build a practical skill assessment mechanism reflect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ality and medicine". The above series of reforms explore the talent nurturing mode of order oriented grass-roots doctors driven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pecialized courses".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order orientation"; grassroots doctors; medical humanities; parallel medical record
我國是擁有14億左右人口的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眾多。實現“健康中國”國家戰略,需要大量鄉村醫生才能滿足鄉村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需求。三年制??漆t學教育正好彌補農村基層衛生人才隊伍數量和質量嚴重不足的狀況。為鄉村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可發展”高素質實用型醫學人才,成為高職醫學院校的重任。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需求量大,但人才培養模式存在“本科壓縮版”問題,難以適應崗位需求。本校于2016年開始為農村培養“訂單定向”三年制高職臨床醫學專業人才,人才定位主要是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基層醫療單位從事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的高素質技術型醫學人才。經過幾年培養,畢業生的能力素質是否符合基層需求,農村需要什么樣的醫生、如何培養,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行業調研明確高職醫學人才崗位職業能力素質要求
2018年7-8月,課題組對江蘇省徐州、淮安、揚州、泰州、鎮江、蘇州、無錫、常州等8個城市的60家一級、二級綜合性醫院、??漆t院及社區服務中心等醫療機構的負責人、專家、實習帶教老師等及135名實習生進行問卷調查與實地訪談。結果顯示,江蘇省基層醫療機構存在醫學人才緊缺、人員流失比例較高,鄉村醫生的整體學歷與服務質量亟待提升等突出問題。高職臨床醫學畢業生是彌補基層醫生短缺的后備軍,但其為鄉村、社區居民服務的整體質量仍然偏低。醫療機構對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的“病情觀察和判斷能力、專業基礎知識、基礎臨床操作技能”的認同率較高,分別為90%、85%、80%,但是對“人文學科知識、社會學科知識、外語應用能力”的認同率僅為35.0%、20.0%、18.3%。建議加強學生人文知識、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意識。受訪的本校臨床醫學專業實習生中73%、68%、60%、48%、21%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團結協作、人際溝通、獨立工作、組織管理能力及外語水平”需要加強。根據調查結果分析,三年制基層醫生的核心競爭力主要包括:(1)愛崗敬業、扎根農村、服務百姓的精神與人文修養;(2)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過硬的實踐操作技能;(3)公共衛生預防管理、社區居民健康管理及保健能力;(4)刻苦鉆研的精神、團隊協作意識和良好的醫德醫風等。除了專業技能,基層醫生的醫德醫風、人文修養、愛崗敬業、扎根農村、服務基層的精神等是確?;鶎有l生服務質量的關鍵,是高職醫學人才培養的著力點。
二、以“立德樹人”為指導思想,制定“訂單定向”培養的三年制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方案
課題組在調研的基礎上,召開醫教協同研討會,結合我國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標準、執業(助理)醫師資格標準等,進行崗位職業能力分析,確定鄉村、城市社區基層醫生崗位的知識、能力、職業素質要求,優化醫學人文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實踐技能課程三類課程,形成面向鄉村、城市社區醫療服務的以“訂單定向”培養為主的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突出體現培養“理想信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醫德修養和人文關懷能力、過硬的專業技術能力”的課程體系。以“德醫并修”為原則,創新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及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探索“立德樹人”理念指引下、“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的三年制卓越鄉村醫生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三、頂層設計構建“分階段、分層次、四結合”的高職臨床醫學專業育人課程體系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1]中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開成協同效應。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中強調,醫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加強醫德醫風教育,著力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注重加強醫者仁心教育。因此,在臨床醫學專業,構建了“分階段、分層次、四結合”的“三位一體”的高職臨床醫學專業育人課程體系。(1)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導下,從入學教育、思政課程、基礎課程、專業課程、臨床實習各階段進行全程課程思政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以“敬畏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師職業精神及“愛崗敬業、扎根農村、服務基層”的執業理念培養為重點,以醫學人文教育為特色,課題組帶領臨床醫學院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實踐。(2)課堂內外密切配合,主課堂中著重開展專業課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改革,形成“思政課程、基礎課程、專業及實踐課程”三個層次的思政育人課程體系,建設了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課程標準、實踐教學及評價體系。在課外教育中,積極開展以“沉浸式情感體念”為特征的醫德醫風及醫學人文教育系列活動。(3)形成了“理論與實踐課相結合、網上與線下教育相結合、課堂內外相結合、校內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四結合”立體式、多維度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實現了“全員、全程、全方位”地培養醫學生“理想信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醫德修養與人文素質、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三位一體”式育人體系。
四、以“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雙輪驅動開展課堂思想政治教育
(一)以醫德教育為重點開展醫學生思政課程的改革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思政理論課的理論性較強,缺乏示范性課程案例[3],相對于專業課程,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集體備課,所有課堂都緊緊圍繞培養醫學生“理想信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醫德與職業精神、醫學人文素質”這一共同目標,育人一盤棋,“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雙輪驅動、同向同行。本校醫學專業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共120學時,在思政課程中,強化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道德品質中強化醫德教育內容,開設思政實踐教學,如觀看視頻圖片、案例討論、參觀實踐基地、寒暑假參與鄉鎮醫院和社區服務中心的社會實踐活動等,提高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獲得感。
(二)以“鹽溶于水”的形式開展醫學核心課程的思政教學
在專業課程中,有機融入理想信念、科學精神、奉獻精神、職業道德等思政教育,培養面向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德才兼備的醫學生,顯得尤為重要[4]。在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藥理學、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等專業核心課程中,將挖掘的思政教育元素如“鹽”一般溶于專業知識的“水”中,隱性滲透,提高學生專業知識的趣味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如解剖學課程中面對標本,介紹遺體捐獻者的感人故事,激發學生對醫學的興趣和對大體老師大愛精神的感恩;開展“三明治”教學法讓學生當“小老師”,開展小組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生溝通、協作、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在診斷學課程中,將人物故事、案例融入模塊課程中,以“塑家國情懷、踐仁心仁術”為主題,將華佗、曾世榮、白求恩、焦裕 ?、抗洪戰士、抗非典護士等名醫及英雄故事與教學內容融合開展教學;床邊問診和體檢示教中,以言語和動作教會學生如何尊重和關懷病人、進行醫患溝通,操作考試中將醫德、人際溝通和人文關懷作為重要的考核點,學生通過“模仿-反復訓練-考核”,逐步將“尊重、關心病人、正確溝通”記憶在行為習慣上。在內科、外科等課程中開展案例討論和情景視頻展示,如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分秒必爭地救治,培養敬畏生命及無私奉獻的精神;因病情危重家屬不理解易引起醫療糾紛,引申出醫生既要有精湛的醫術,還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正確處理醫患關系。在醫患溝通課程中,邀請臨床專家授課,結合情景模擬訓練演示醫患溝通技巧,提升醫學生人文關懷和醫患溝通能力。
五、開展以“沉浸式情感體念”為特征的醫學人文教育活動
近三年來,課題組在本校高職醫學生中開展了一系列以“沉浸式情感體念”為特征的醫學人文教育活動。如:(1)對入學新生開展“大愛無疆、生命永恒,感恩無語良師”的感恩教育活動,帶領新生舉行莊嚴隆重的默哀、獻花、致辭儀式,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思考生命的意義和醫生的初心與使命,感悟捐贈遺體的“無言良師”的無私奉獻精神,感悟敬畏生命和醫學人文關懷的精神,參與新生達6436人。(2)在生理實驗課中進行以“敬畏善待生命,培育仁心仁術”為主題的動物倫理教育活動,介紹實驗動物對于醫學事業的進步做出的貢獻和犧牲,使學生心靈受到震撼,懂得對生命的敬畏,參與新生達7740人。(3)舉辦“白求恩廣場醫學生宣誓儀式”,在白求恩雕像前,帶領新生學習毛澤東《紀念白求恩》的文章,學習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莊嚴宣誓醫學生誓言,激發學生對醫學的熱愛,堅守為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學醫的信念。白求恩精神和醫學生誓言像燈塔般照耀醫學生在醫學道路上前行。(4)特邀專家學者為醫學生作醫學人文教育專題講座,如在“走好從醫之路的第一步”講座中介紹了古今中外許多醫學前輩的感人故事,使醫學生懂得什么是醫學的初心和本質。(5)邀請臨床一線的專家作醫德醫風與醫學人文關懷專題講座,介紹優秀醫生的故事及醫療糾紛的原因和教訓,讓醫學生感受良好的醫德醫風和醫學人文精神的重要性。(6)邀請抗疫英雄宣講醫療隊“一聲令下、一夜成軍”,舍生忘死與武漢人民共同戰疫的故事,讓醫學生體會醫師的職業精神、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提高醫學人文關懷能力。通過一系列醫德醫風與醫學人文教育活動,提升了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弘揚了“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為醫學生職業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礎,打造了臨床醫學院“一院一品”素質教育項目。
六、開展醫學人文圖書閱讀和寫作
(一)“校園閱讀節”中開展醫學人文圖書閱讀,提高人文素質
“校園閱讀節”中,課題組與圖書館員一起向醫學專業學生推薦優秀的醫學人文圖書,包括醫學專家人物傳奇、心理與健康方面的推薦書目、大學生勵志性好書、人際溝通方面的好書4類圖書46本,如《大醫精誠》《感悟醫學家》《吳階平生平》《醫之魂》《幸福的方法》《方與圓》《生命的重視》《永不言敗》《海倫凱勒心語 珍愛此生》《人生和諧曲》《傾聽》等。通過閱讀,醫學生從榜樣身上感悟到醫學名家的醫德修養和人文關懷精神,懂得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共情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更加珍愛生命,提高人際溝通能力,對醫德修養和醫學人文素質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
(二)開展平行病歷閱讀和寫作訓練,提高敘事能力
2001年美國內科醫生Charon[5]首次提出醫務人員要寫“平行病歷”。平行病歷是醫生或護士通過醫患共情而進入病人的內心世界,經過深刻反思來書寫病患的疾病故事、痛苦體驗以及自己的主觀觀察與反應。它用平常的語言來記錄在醫療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是以人文關懷的理念體驗病人的疾病故事、生活境遇、心理感受和內心痛苦,為醫務人員理解病人與反思醫療行為提供參考。在診斷學、內科學課程中,運用敘事醫學“平行病歷選輯”圖書《照亮生命》[6]《溫暖生命》[7],對醫學生進行拓展閱讀,通過醫務人員協助病人與疾病作斗爭的真實故事,激發醫學生的同理心和人文情懷。每位學生在診斷學課間見習后書寫雙份病歷:標準醫療病歷和平行病歷。在平行病歷中,學生寫出了對病人所受疾病痛苦的觀察、理解、感受和思考,表達了要做一名好醫生的決心。
七、創新教學方法,構建體現“德醫并修”的實踐技能綜合考核機制
開展教學方法與考核機制改革,將醫德與實踐技能培養有機融合。改革理論課教學方法,理論教學中綜合采用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法、翻轉課堂、思維導圖法、PBL、研究性學習等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實驗課中開展虛擬仿真、情景教學、床邊學習、“三明治”教學法、活體觸摸定位法、虛擬仿真訓練法等?;凇暗箩t并修”內涵,診斷學課程中開展客觀結構化多站式考核,在問診、體格模塊中,融入醫德醫風與醫學人文關懷要求。在人體解剖學實踐課程中,開展模塊化考核,評分中融入人文關懷、溝通能力要求。在臨床思維與綜合實訓課程中,在胸穿、腹穿、腰穿、骨穿操作考試中融入人文關懷要求。在實習生出科考試中融入醫德、醫學人文關懷考核要求。在臨床醫學專業最新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將臨床技能考核作為兩門畢業考核課程之一,其中將“醫德與醫學人文素質”作為考核重要內容進行終極考核。由此,逐步形成了醫學生“醫德醫風、人文素養及臨床技能融合”的實踐技能綜合考核評價體系。
本校通過一系列改革與探索,探索了以“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雙輪驅動培養“訂單定向”基層醫生的人才培養模式。有研究顯示[8],自2009-2018年我國31個省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診療人次數從3.77億人次增加到7.99億人次,鄉鎮衛生院診療人次數從8.66億人次增加到11.6億人次,服務量年均增長率為8.71%、2.72%,每家機構服務量年均增長率為5.75%、3.33%,上述兩類機構中高于每家醫院的服務量增長率(1.51%)。農村地區的基層醫療服務主要由鄉鎮衛生院中執業(助理)醫師擔任,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成為農村群眾健康的基本保障。要使三年制高職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符合基層實際需要,應以“立德樹人”“三全育人”理念為指導,構建“德醫并修”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將“理想信念、醫德與職業精神、醫學人文關懷”為思政教育重點,開展教學改革,通過系統培養,使醫學生既擁有醫德及人文素養的“軟實力”,又有醫療技術的“硬實力”,成為有“仁心仁術”的卓越基層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5-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錢曉蓉,蔡小紅.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發展的思考[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18):65-66.
[4]顧潤國,劉艷艷.基于資源庫建設的高職醫學院校課程思政體系構建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20,41(11):71-75.
[5]Charon R.Narrative medicine:form function,and ethics[J].Ann Intern Med,2001,134(1):83-87.
[6]王平.照亮生命[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9.
[7]王平.溫暖生命[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20.
[8]李明月,劉曉云.中國城鄉不同類型基層衛生機構服務量變化的差異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20,40(121):853-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