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哲慧

摘要: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小學生的綜合素質越來越受到重視。當前,全國各小學校在素質教育方面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教學調整,尤其是小學音樂課程。學習合唱知識和合唱技能,可以自信地、和諧地、具有表現力地歌唱,提高音樂審美情趣,分享合唱樂趣。本文就如何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構建良好課堂環境,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開展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應用策略
對于小學生來說,與獨唱相比,合唱更能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因為合唱本身具有音色廣泛多樣的特點,能更好地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此外,通過合唱,小學生可以獲得自信,激發他們的音樂潛能。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對音樂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指導是否正確。合唱中常有多聲部的演唱,如果忽視多聲部,讓學生只學一個聲部,這會導致合唱中的不和諧。此外,經常讓學生同聲歌唱,使合唱枯燥乏味,影響學生對合唱的興趣,導致合唱效果不理想。
一、利用各種所需的樂器進行相應的輔助教學
可以說,在進行二聲部分合唱練習和教學時,由于學生自身能力有限,很難有效掌握他們的音程和語調。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使用一些樂器輔助教學,從而更好地指導和引導學生進行合唱練習。例如,在現行教材和教材中有效地練習二聲部分有聲歌曲人教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下冊第四課《送別》時,由于其本身的旋律相對簡單,教師首先可以嘗試讓學生在歌曲的分聲部分進行簡單的哼唱。這樣,我們可以先聽對方的聲音。之后組織學生按照合唱標準進行合唱,此時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對合唱運用一些正確的音程。此外,教師也可以彈奏鋼琴來起到和聲部分。通過這種合理、科學、程序化的教學與訓練,可以在合唱教學中最大限度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高和音程能力。從而有效地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的最終目的,同時也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
二、加強教師同不同聲部之間的有效合作
在現階段合唱二聲部的實踐和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先唱歌或演奏,然后按照一定的標準與第一聲部的部分歌唱與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再讓第二聲部的部分學生按照歌唱過程進行歌唱,然后讓他們慢慢地敞開心扉,一起歌唱。
在譜例1中與實際情況相結合,不難發現該譜例主要是二聲部和聲旋律。在開展集體的合唱教學時,首先對其進行縱向和橫向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旋律更具簡單性和流暢性的特征,這樣都可以實現聲部良好的控制效果。在末尾四小節的時候,就會呈現出一種“繁簡相對”的聲部對位特征。與這種對位特征相結合后,就會發現與其對應的聲部結合關系就會十分明確,尤其是在多聲部、聲音、聽覺等技術、技巧的訓練過程中,仍然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學生的日常合唱練習有著較好的引導作用。當他們掌握了一定的感情和技能后,他們可以調整自己,逐漸將演奏或歌唱的聲音從原來的大聲演變為現在的低聲,并將其劃分為一些特定音節的輔音。此外,當達到一定高度時,學生可以將兩種聲音的實際聲音進行具體的組合,從而加強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對兩種聲音的掌握。
三、進行分角色視唱,輔助相關教學
應該說,在現階段的合唱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現有教材的相關內容選擇一些合適的歌曲,進行改編,設計一些具有不同形象的角色,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揮作用。例如,在學習人音版小學音樂二年級上冊《小袋鼠》,可以根據其內容的實際特點設計一款母子音樂游戲,而在學習人音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下冊《柳樹姑娘》時,教師也可以根據其教材的實際特點添加一些打擊樂器、舞蹈動作或專業道具,使學生能在合唱中練習,能更好地融入合適的教學氛圍中,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小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欣賞和識別音樂的能力同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結語
合唱教學作為當前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和團隊精神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傳統教育模式和教學理念的影響,它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針對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現狀,對現階段如何做好合唱教學進行了詳細的探索和探討。合唱教學是一種使用較少教學經濟資源,又可以讓更多的小學生參與進來的一種音樂活動,也是一種簡單、普遍的面向全體學生音樂的一種音樂教學方法。同時,在小學合唱教學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意識,通過實踐感受音樂的魅力,同時也在更高層次的音樂感受中,運用合唱練習,培養學生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寧.小學音樂課堂中的生活化教學的應用策略[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課堂教學教育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